通过一组“三”来认识第六种开放形态
前小滩
今年2月,第六种开放形态——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官宣设立。前五种开放形态分别是: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国际开放枢纽。目前,第五、第六种开放形态,有且只有上海,同时在探索。“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上海珍视建设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重要使命、重要载体、重要抓手,朝着“站场城一体化、规划建设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只争朝夕,精锐尽出。
重视国际对标,但实事求是而言,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不仅在国内,即便在全球,都属于“新鲜物种”,很难找到可严丝合缝、全面借鉴的对象。此“物种”是多类型区域政策的集成创新的产物,包括但不限于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但是,它不是国内某几种类型特殊区域的简单复制和叠加!而是牢牢聚焦国际商务交流(此处,一切皆商务,一定取其最广义的解释。商务是母场景、源场景),在功能上进行借鉴、集成和创新。它将是我国首个具有全球“气场”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显著区别于常规、经典的特殊功能经济区,如口岸)。
或许可以通过以下几组“三”,来认知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
——国家层面的三部委,是主力推手:财政部、国家移民管理局、海关总署。后者,尤其为要。
——宏观的原则,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助力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有利于服务更加主动开放的国家战略,丰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载体;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微观的原则,三个词,十二个字: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能快则快。当然,封闭管理、强化风控,加强法治保障、落实工作责任,是标配。我们要看到“能快则快”(到明年年底,先行启动区要实现封闭运行)这四个字,要穿透它,理解它。
——核心定位有“三新”:新平台(便利国际商务交流);新载体(服务资源要素汇聚);新节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如火如荼的进程中,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所在的引领区,要有更多直接实操的抓手,不能被相对“甩”出来,被人误解为长三角一体化是浦西的事,是沪西几个区的事。而是要解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响应浦东@全市、浦东@全国、浦东@全球的市场诉求。
——相对应的,核心功能也有三项:便利国际商务交流、服务高端国际会展活动、提升培训服务质量。合作区因为比邻浦东国际机场,所以,大家很容易将培训狭隘地理解为航空模拟飞行等专业内容。实则不然,合作区将鼓励国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行业协会等在区内开展国际培训活动。既有医疗器械操作、航空模拟飞行等动手型培训,更有大量面对面的离岸商务、前沿学科等头脑风暴型的培训。
——将采取三方面管理措施:便利人员进出、便捷行李物品管理、实施货物高效管理。说一千道一万,这些措施很“亲民”,以人为本,都是促进流动和流通的。
——大家普遍关心的税收问题,将有三种“待遇”:退税、免税、保税。
——大家还会问,为什么又是上海?“三个有”:上海有场景(连接周边、链接全球。上海去年的口岸贸易量占全球的3.6%);上海有条件(2028年浦东国际机场,年设计客流量为1.3亿人次,目前的年旅客吞吐量为7000多万人次,国际旅客占一半。2027年上海东站,年设计客流量为6000万人次);有保障(国家战略、政策制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立法授权等)。
让我们化繁为简吧,未来的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将是“强聚焦”,“总集成”,“极便利”,将做好交通、交易、交流三篇文章。有人“戏”称,说各界翘首以待,盼合作区发挥风信子、药引子、牛鼻子的作用,让老外感悟东方大国主动开放的决心、感知超大市场的魅力、感受中国伙伴的创新;我们自己,则要当好DMC(目的地管理者)、PCO(专业的会展会议培训等服务的组织者),和C5(国际一流的会展会议服务商联盟)成员媲美。
也有人提醒,要规避风险和调整。一是人和货物混合型自由流动而带来的货的异动。二是如果出现大的虹吸效应,对其他地区来说是不公平的(以复制推广为导向,不以复制推广为前提,不因政策高地带来成本洼地)。三是从国际侧入区的人士,多有进一步入境的需求,迫切需要创设新的极简手续。对于那些第一入境点不是浦东国际机场、但是有入区需求的免签类外籍人士(譬如经由上海国际邮轮港免签入境的外国旅游团客人),能否以及如何服务管理呢?
文章来源:2024年5月16日《国际对标研究报告》
图片来源:互联网
采编:陈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