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滩眺望 |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改革实效 持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学术   2024-07-30 11:54   上海  


编者按:《群众》杂志2024年第14期(决策资讯版。2024年7月20日出刊),刊载了我院院长何万篷的文章《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改革实效  持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全文转载如下: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改革实效

持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何万篷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这鲜明体现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的工作要求。









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奋斗不息致力于长期执政、矢志不渝肩负民族复兴重任、胸怀天下善于规划未来的政党,其执政权威,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让中国站起来,强盛于政治稳定经济崛起——让中国富起来,厚植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中国强起来



制度体系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根本制度是制度之纲,包括社会主义制度(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根本领导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分为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法律制度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涉及的大量具体制度中,除了以上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外,其余的都是重要制度,包括党的领导、政治、法治、行政、经济、文化、民生、社会、生态、军队、国家统一、外交、监督等各领域。


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作出的系统部署中,从大的方面看,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等。大的方面之下,还有相对细化的内容,以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例,包含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更加具体的事项。









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更好发挥“管总”“统揽”功能









新时代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瞄准体制、机制、税制、法制等方面的空白点和冲突点,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许多领域都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了社会活力。


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科学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命题。对内,引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事关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引领全球治理,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这则关乎我们能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机遇、抵御挑战。



兼顾好大方向正确和小细节优化。一方面,要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治理经验,完备治理细节;另一方面,把牢历史方向感,认识到围绕治理的全球制度竞争、体系竞争、效能竞争早已开始,并且正向纵深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在整个现代化治理体系中担负领导角色,必须致力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稳定性、延续性、自我革命性。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聚焦国家治理“急需”和人民美好生活“必备”领域,推动制度迭代、升级、调优,永葆生机和活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治理领域改革,关键还是在落地、执行。必须进一步下深水、摸实情,找症结、解难题,找到有效破解路径依赖、政策闲置、措施空转等顽疾的良方。









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生产力之“新质”和经济体制之“高水平”,是紧密咬合的,即以“新质”促“新治”、以“新治”育“新质”。要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加强新领域的制度供给,建立新产业的投入机制,推动技术突破、要素优化配置、产业转型,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这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经济社会这个强交互、自组织、自适应的复杂巨系统。这就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政府因正确作为而有效,让市场因有效而充分作为。二者各就其位、守土有责,各展其长、相得益彰。职能部门需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设计改革,动态权变地实施敏捷治理;需要从管理者转为服务者,容新、容小、容慢、容缺、容败,以耐心政策呵护耐心资本。经营主体也要吃透改革要求,领会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举措的创新基点、内容边界、相互关联,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适配、优配治理要素。让各类先进的生产要素在集聚基础上实现系统集成、改革联动。需要紧扣“全国”“统一”“大”“市场”四个关键词,提高资源可贸易性,加强公平竞争审查,打破某些浅循环、慢循环、碎循环和逐底竞争的局面。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以次区域融合、跨区域流动助力空间接应、动能接力、产业接续,实现“尖峰—高原—廊道—网络”的生产力布局。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发展“飞地经济”,鼓励“公地经济”。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文章。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是实体经济,主线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驱动的新型工业化。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企业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企业看得懂、够得着、用得上,给企业信息、信心和信任;要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开放更多的场景;要完善民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企牵头承担各级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国正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这将为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最好“供给”。


END


图片来源:互联网

采编:陈萌萌



前滩综研
【前滩综研】是一个数据驱动型的产业经济和公共管理研究发展平台,为政府部门和企业集团提供实证、前瞻、建设性的决策支持方案。网站:www.idss.org.cn,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育路255弄4号2104室(前滩世贸中心1期A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