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刘文富:上海、武汉应在区域合作创新体系上 “走深走实”

学术   2024-08-21 13:03   上海  


编者按:2024年8月21日,“第一财经资讯”推送《创新尖峰的“双城记”,武汉联动上海唱好长江经济带“协奏曲”》一文,报道了我院副秘书长、首席研究员刘文富教授的观点。现转载如下:

创新尖峰的“双城记”,

武汉联动上海

唱好长江经济带“协奏曲”

第一财经记者

周芳

刚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上海声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2495.HK,下称“声通科技”)计划于2024年年内把企业总部从上海迁至武汉。


声通科技创始人汤敬华介绍,公司计划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声通科技总部,并围绕交互式人工智能行业打造并完善产业生态建设。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所在。武汉地处长江之“腰”,是长江经济带承东接西的枢纽,也是沟通南北的战略节点。武汉和上海同处长江边,具有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红色基因、开放码头、文化重地、产业高地、交通要冲、商业重镇等多重多维多层的共同特点。

 


武汉招商大使、上海江享科技集团董事长聂清平观察发现,一些地处长三角的科技公司,早期借助上海这一国际性窗口获得很好的成长,如今到了需要面向更大市场的阶段。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集区位、人才、产业、科教等优势于一身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武汉正在成为他们建立第二增长曲线的首选落户城市。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文富表示,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形势,武汉、上海应在共同打造“尖峰-高原-廊道-网络”区域合作创新体系上 “走深走实”。


刘文富建议,武汉、上海可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建立武汉自贸片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创新联动机制,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全球竞合单元等方面共同努力,联合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共同构建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区域协同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一、

沪企第二增长曲线落户首选武汉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汤敬华是一名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布式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早在2005年12月,凭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浓厚兴趣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汤敬华在上海创立了声通科技。


去年9月,声通科技第一次与武汉联结,其与深圳特发集团合资成立特发声通科技服务(武汉)有限公司(下称“特发声通”),以人力资源服务为市场切入,探索电子政务服务的场景应用。目前,特发声通的业务范围已从武汉扩展到江西、新疆、东北等地。


3个月后,在武汉2023年四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上,汤敬华作为嘉宾代表上台发言。据透露,这篇6分钟的发言稿是他在飞机上用AI工具写的,这让现场嘉宾对人工智能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今年以来,汤敬华几乎每周都会来一次武汉,“经过这一年多的接触,武汉市领导身上务实、亲民的态度,以及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和落实能力,让我们对于在武汉的发展充满信心。”汤敬华说,武汉拥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政府又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便于声通科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其国际化布局。


此次上市,声通科技还引入了武汉光通共赢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江苏江控投资有限公司两个基石投资者,一共认购2.5亿元;其中认购2亿元的光通共赢,是武汉光谷纯国资平台为投资声通科技而组建的专项基金。


“我们将围绕这些股东的诉求进行布局。”汤敬华表示,武汉地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中心点,具有较多的应用场景,声通科技将深度参与武汉智慧交通业务开发,优先解决交通管理的痛点,包括道路救援、道路服务、无人驾驶及交通和旅游融合等场景的问题。



无独有偶,位于武汉经开区纱帽大道的博雷顿武汉基地从开工到正式投产,仅用1年时间,远超行业平均速度。博雷顿科技股份公司是“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十强”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解决了传统工程车高能耗、高污染的顽疾。博雷顿武汉基地项目签约后,为保证项目早日开工、早日投产,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立即组建“帮办专班”,为博雷顿武汉基地开通“绿色通道”,让企业“办事不出园区”,高效“一事联办”。


目前,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正积极对接既有的供应链企业,中创新航、福迪汽车、开特电子等均有望成为博雷顿的供应商。园区还计划通过招商引进和集聚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实现就近配套,帮助博雷顿等整车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加速发展。


本月8日,湖北高速公路首座氢能离网超充站项目在武汉签约落地。此次合作由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楚天高速携手两家上海的企业——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重塑能源”)、氢积电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发起。


重塑能源董事长林琦表示,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拥有钢铁、石化、汽车等氢能相关产业链,还有数十家涉氢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在道路运输、内河船舶、工业用氢、城市供能等方面有着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希望未来能够将重塑能源在氢能产业探索和实践中的经验,融入武汉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助力武汉建设千亿氢能产业高地和应用高地。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博雷顿、声通科技等上海企业在武汉设总部、建基地的背后,都有江享科技从中“穿针引线”。作为科技产业投行,上游是政府招商,下游是企业扩张选址,江享科技扮演的就是让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对接的角色,运作出有利于政府、产投机构和科技企业共赢的产业投行模式。


“武汉发展科技创新,不缺要素资源,不缺交易资源,但缺乏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能力,缺乏以产业投资为主、擅长做非标业务的专业投行机构,推动资金达成从产业基金到被投企业‘最后一公里’的精准匹配。”聂清平表示,产业投行既能帮助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生态,服务地方产业升级,还能帮助科技企业解决其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落地过程中的诸多痛点,后续还将通过全周期的综合性企业服务,持续提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过去几年,在江享科技的协助下,多家上海科技型企业到武汉投资、考察,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聂清平说。


二、

碳市“双雄”协同深耕涉碳产业


而在“双碳”领域,武汉和上海更是从全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中脱颖而出,由湖北省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与运维工作,由上海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工作。“中碳登”落户武汉,也填补了当地没有国家级金融市场平台的空白。


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交易中心位于上海,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设在武汉,两地合作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每天早上8点半,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上的中碳登大厦3层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大厅内,账户、登记、结算、信息4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结算窗口工作人员点击“系统签到”后,会给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工作人员发去消息,提醒对方及时进行系统对接,以便9点半碳市场开市后客户能顺利进行资金和配额划转。


下午3点,全国碳市场正式休市,接到从上海传来的碳交易数据后,武汉中碳登结算业务部要快速计算出每天每个账户的碳配额和交易资金变动情况,由注册登记系统对配额交易变动进行最终变更,并将资金变动数据反馈给银行系统。


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以来,截至2024年8月14日,中碳登已顺利完成748日的交易清结算工作,累计清算10.44万笔,累计清算金额546.67亿元。碳配额累计成交4.69亿吨,累计成交额273.33亿元。已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二氧化碳每吨收盘价由开盘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上下,碳价历史最高值曾超过100元。 



不仅如此,武汉还利用中碳登落户契机,大力发展碳产业。以中碳登大厦为中心,中碳科技、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安泰信用评级等47家涉碳机构和企业在此汇集,涉及碳资产、碳基金、碳核查、碳征信、碳评级、碳咨询、碳科技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碳市场服务产业链。


“谈合作,抬脚就到!”武昌区双碳招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造全国首个碳金融交易创新楼宇——中碳登大厦,与楼内企业深度合作,可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双碳”领域项目全过程设计、规划、实施服务,全区共吸引200余家涉碳服务企业、机构,形成了以中碳登为核心、以环沙湖产业带为载体的碳要素富集高地。


上海同样以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落户为契机,促进碳专业服务机构快速成长,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领域,相继推出碳基金、碳信托、碳质押、碳保险、碳中和指数等多个全国首单金融产品,有效盘活碳资产近800万吨,融资额超过1.3亿元。


刘文富建议,武汉、上海两市可深化“双碳”领域交流合作,协同打造全国碳交易统一大市场。武汉可继续发挥湖北碳市场交易量全国首位的优势,依托中碳登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并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电力期货等碳金融特色品种;两地还可围绕能源、材料、资源利用、环境治理、低碳服务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构建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区域协同机制。  


三、

武沪共同打造区域合作创新体系


事实上,国际上的区域合作创新体系往往呈现出“尖峰—高原—廊道—网络”特征,这对于武汉和上海的合作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发现,要打造长江经济带竞争型生产力布局,也有四个层次:一是尖峰,上海是尖峰,武汉也是尖峰;二是高原,上海大都市圈是高原,武汉都市圈也是高原;三是廊道,通过若干廊道辐射出去,南向北向拓展带,长江经济带、京广铁路都是廊道;四是网络,在尖峰引领下,夯实高原,通过廊道深度嵌入全国乃至全球网络。


刘文富指出,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九省通衢”的中心城市。从地理上看,地处中国的正中间位置,这里地处长江水道与京广铁路的十字交汇点,从武汉沿长江水道,西上可到巴蜀,东下可抵吴越,向北可溯汉水而至豫陕,所以武汉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经济“尖峰”作用出来。而在“尖峰—高原—廊道—网络”这一区域合作创新体系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群分别被公认为是“创新尖峰”和“创新高原”。尖峰发挥着瀑布效应,高原发挥着转化作用,通过廊道延展、蔓延,迅捷地融入全国和全球网络。


刘文富认为,武汉是长江沿线四大科创城市中(武汉、成都、重庆、南京)的领头羊,高水平人才多、创新资源丰富。把科创氛围浓厚的武汉和金融资源丰沛的上海链接起来,让两个城市有效的对口合作,形成互补,有利于两地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武汉可以联合上海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融合,建立武汉自贸片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创新联动机制,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造现代化国家窗口。



“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这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要求。“武汉和上海在这方面也大有作为。”刘文富指出,武汉可以利用上海主办的全球顶尖科学交流相关平台,选派未来的青年科学家全程参加,对激发创新潜能,明确科研思路、开展原始创新大有补益。两市的智库研究人员可以联合开展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攻关研究,创建“未来委员会”,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团队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探讨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产业转化的新赛道。围绕科技企业和人才流动,武汉与上海还可以扩大科技型企业、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跨区域资格资质互认范围。


两市招商部门负责人亦表示,武汉与上海的产业协作互补性强,探索的是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未来两座城市可以共享产业链,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企业品牌、知识产权和人才资源的流动,共同降低整体成本;同时,在短板领域,两地可协同攻关,重点合作;在国家倡导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两市还可以互相打开市场,让两地企业获取更多成长的机会。


武汉与上海联合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同样大有可为。刘文富表示,武汉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上海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和全国最重要的口岸之一。两地客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差异性明显,具有极大的互动空间。要重振长江黄金旅游线的雄风,开发新的长江游轮,增加沪汉之间航空和高铁班次,加大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的力度,加强对接平台建设,优化合作交流机制。


此外,区域合作创新体系的搭建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大胆尝试。刘文富建议,可参考国际上区域合作机制的先进经验,建立两市合作理事会,建立合作章程,并经过地方立法机构确认。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如联合建立发展基金,用于长江大保护,新型科技项目的开发等。积极探索混合分工(垂直+水平)促进,总部和分支机构的统计改革等,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在市场逻辑的强驱动、政治逻辑的强牵引、政策助推的强支撑下,长江经济带建设已形成可持续、不可逆的发展态势。长江经济带必将由基础设施连通,向产业成链成群、创新网络化演进,武汉和上海在实现科研设施共享、研究成果共用、创新政策互补、标准资质互认等方面大有作为,将会真正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双城记样板。


END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采编:陈萌萌




前滩综研
【前滩综研】是一个数据驱动型的产业经济和公共管理研究发展平台,为政府部门和企业集团提供实证、前瞻、建设性的决策支持方案。网站:www.idss.org.cn,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育路255弄4号2104室(前滩世贸中心1期A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