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龙门阵⑨
——有些事情被“异化”,得改!
前小滩
没想到,聚餐、下馆子、吃吃喝喝,引发这么高层面的关注。大道理,大家都懂——消费是经济社会场景的火车头,餐饮则是消费的火车头。国人是不可能“不好吃”的,也是不可能“吃不起”的。那么,“肠梗阻”到底在哪里?现在,约饭局时,都要反复确认,是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这岂不是“岂有此理”的无厘头啊!反浪费,不是反消费。反腐败,不是反福利。反公款吃喝,不是反正常吃喝。真理,再往前多走半步,就变成了谬误。连吃饭都要想东想西,做其他事情自然更要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了。在各种顾虑、纠结、拧巴下,哪有心情享受美食,哪有心情拉动内需。
有些事情在“异化”。得改。
譬如,工业上楼。我们的土地和载体供给,真的到了如此捉襟见肘的地步?本人坚决不信。更吊诡的是,有些城市的市区,提出工业上楼,把楼宇经济导向园区经济,要做工业(甚至是制造业);而郊区却在喊,要发展楼宇型的总部经济(言下之意是服务经济)。真是错配得可以啊,偏离了最基本的底层逻辑。原因在哪里?一是赶时髦,应景;二是“向上管理”,让上面看到自己在忙,在创新。
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的温差,就差在改革作为的实效上。部门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企业说,你努力的方向、方式、方法,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且,各部门依然在传递取向“不一致”的信号,我们不怕规范,但是这个“规范”要透明、稳定、可预期;我们不要优惠、奖补、扶持,中性就好,公平就好,普惠就好;我们不要“领导推动”,甚至不要“政策推动”,要的是“制度推动和保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怎么去听取声音,怎么对待声音,那就是大学问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听“风声”,听“心声”。但是职能部门在场的时候,我们的经营主体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是场面话、过年话一大堆。有的发言稿还是提前“审”过的。部门不在场的时候,他们的话匣子火力全开。调研为什么“异化”?经营主体为什么选择性发言?引人深思。
这恐怕和安全感相关。选择性执法,要求企业“自证清白式”的监管,隐隐约约倒查N年的可能……让市场主体有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异地执法,对企业、企业主来讲,很难预判、对冲,一个不经意的小瑕疵可能带来无妄之灾(小过重罚)。有企业家说,自己简直是“惊弓之鸟”,“不知道明晚睡在哪里”。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是心酸的吐槽。
监管的初心是什么?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终极目的。不能把监管和放活简单对立起来。“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只有敬畏市场、信任市场,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减少“两个直接”。把“更大限度发挥出、发挥好市场的力量仍是未来改革的方向”的信号,“让市场在需要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发挥作用”的信号,广而告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放得活”是第一性的。不放或者放得不活,服务和监管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要相信市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我纠错”“自我出清”功能。想起著名管理大师、管理教育家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的一段话,“加强企业监事会的作用,不是要限制行政部门的活动空间。正相反,只有一个高效的企业监事会,才能让行政部门拥有最大的自由和权力”。衡量是否“管得住”,实效怎么样,就要看是否“放得活”。“放得活”是“管得住”的要义。
不过,再怎么样,大家还是认为,不管哪方哪面,逻辑起点都是良好、美好的。现在的问题,在于手势,在于传导和执行。老总们开玩笑:“圣严法师说,‘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们就是放不下啊,就是想在‘折腾’中发展。”这个“放不下”好啊,正是我们的希望、韧性和前程。中国经济光明论,是立得住的。让大家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市场主体吧,通过优监管(监管不是堵路,是开路)的方式,给它们松绑。
推荐阅读:
图片来源:互联网
采编:陈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