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院在走访调研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简要特点和直接发力点,与不同领域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企业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现将有关交流感悟分享如下。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的简要特点和直接发力点(上)
前小滩
这是个命题作文,我们要做出大时代的特质,以及大上海的特点。立得住的特点,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发力点。简要的,就是直接的。唯如此,才有穿透力和精准度。
一是硬核。东方大国的科技创新,不靠上海等先锋城市策源和开源,还能靠谁?什么是硬核?新发现、新发明、新应用。我们需要好好思考“质的规定性”,深入琢磨“物质技术基础”。
二是先发。为科技新品的首秀,上海应该充满热情地提供场景,成为试验场和竞赛场。
三是服务。形成结构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服务体系。不是靠领导一竿子捅到底,而是靠内生的意识和不可逆的规程。这属于新型生产关系的范畴。
四是定价和定义。这关乎影响力和控制力。大流量不稀奇,金贵的是流量背后真正增值的内容。如何抓?既有正式侧面,也有非正式侧面。上海可以有更多非正式的国际公共活动。很多正式的成果和进展,是通过非正式的活动和场合来实现的。
五是便捷。便捷创造价值。譬如,临港是“突前小分队”,但目前还是很不便捷,其交通条件是全球一流、全国二流、全市三流。
六是集成。各区之间不能内卷内耗,要握指成拳,全身协调,成为统一的竞合单元,这是“中集成”。要放眼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搞“大集成”。集成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耦合”。空间接应、产业接续、政策接力,是应有之义,要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形成“尖峰—高原—廊道—网络”的生产力布局。“小集成”,是整体政府的意思,分工不分家。系统集成、全盘统筹,在时间、空间、任务上连贯衔接起来,破除“逐底竞争”、攀比加码的风气。必须指出的是,整体政府不是“大政府”。
七是成本优势。上海有显著的综合成本优势,要巩固和发扬之。成本是相对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更相对于产出效率效能。分解看,上海是“贵”的。总成看,上海是“便宜”的。
八是以人为本。市民和新市民,“老内”和老外,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相安无事,各得其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地方,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田沃土。上海为什么吸引人?因为上海除了是生产强市,也是生活强市、生态强市。
九是包容。尤其是容新,不能逢新就紧张,下意识收缩。反而,应该见新即喜。新质生产力,是“容”出来的。
十是人口配比。给老人礼遇,给新人舞台。新质生产力发达的地方,都是老的劳动力和新的劳动力、“老钱”和“新钱”相得益彰的地方。
十一是全民科技素养。这实际上是“三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相互关联、共同作用。还可以加上教育和金融。
十二是小政府、大社会、强市场。多点组织性,少点计划性。重视“建制”,淡化“体制”。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2024年6月24日《国际对标研究报告》
图片来源:互联网
采编:陈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