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丨盘存量、控增量,供需失衡下的破局之道——2025年房地产行业展望

财富   2024-11-24 07:02   上海  




房地产,盘活存量,展望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面临较大压力,无论是以商品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市场,还是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均呈现整体供过于求的现状。(1)住宅:新房成交量跌幅较2023年进一步扩大,9月新政后市场出现边际改善;“以价换量”持续,房价仍处下行通道;库存压力较大,4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整体库存去化周期达23.1个月;二手房表现优于新房市场。(2)写字楼:市场仍处于低景气度阶段,租金持续下滑,空置率仍在高位,供过于求现象仍较明显;需求侧,主力租赁行业普遍增速放缓。(3)购物中心:市场压力小于写字楼,空置率总体低于写字楼,近两年租金跌幅也更低,但景气度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市场谨慎情绪延续。(4)产业园区:无论是研发办公类园区还是工业厂房类园区,租金、空置率指标均在劣化,而部分具有稀缺性的优质工业厂房出租率维持较高水平。


市场展望:(1)住宅市场:短期市场仍将继续筑底,在低基数背景下预计成交规模降幅将逐步收窄并有望重回增长区间;房价仍存在进一步下行压力但趋势预计将逐渐缓和。需求端,居民就业和收入短期内较难改变,而居民对资产价格预期和信心的修复需政策持续发力;供给端,短期内高企的库存仍需时间消化,供过于求的状况仍将持续。(2)商业地产:预计2025年写字楼市场将继续面临下滑压力,在租金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写字楼贷款本息偿还风险将加大。需求端,主力租户中金融、TMT和地产建筑行业增速整体下滑且短期内较难明显提升;供给端,未来新增供应压力普遍较大,且当前空置率较高,空置面积需时间消化。相较于写字楼市场,购物中心市场整体风险相对更小,但在消费弱复苏的背景下,项目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仍有下行风险。(3)产业园区:短期内产业需求恢复仍需时间,同时新增供给正处于高峰,预计“以价换量”将成为园区运营的主要对策,空置率仍会承压;中长期看,园区新增供给将从高峰回落,将逐渐缓解市场压力。重点关注两类风险,一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风险,二是产业出海导致国内园区需求下降的风险。


供需失衡:在整体供过于求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仍面临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错配、产品类型错配等方面,导致部分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1)住宅:尽管整体库存压力较大,但核心城市中心城区的改善性住房供给不足,仍具有旺盛的需求。(2)写字楼:核心商务区项目也开始出现分化,优质项目更受市场欢迎,具备更强抗周期性。(3)购物中心:居民消费能力分化下,重奢购物中心韧性较强,而社区型购物中心客流表现亮眼。(4)产业园区:优质厂房与普通厂房的市场表现差异明显,优质厂房凭借地理位置、物业品质上的优势与稀缺性,入驻率整体更高。


业务建议:基于当前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现状,重点从盘活存量角度,解决供需失衡问题。建议重点关注城中村改造、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和存量低效物业改造等盘活方向


1)城中村改造:区域选择方面,重点关注改造潜力大、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或片区。从改造潜力来看,35个超大特大城市中四个一线城市及佛山、东莞、西安、重庆等重点城市具有优势。企业主体选择方面,重点关注国央企,以及国央企、优质民企合作项目的业务机会。相比民企,国央企在融资和政策方面具有优势,城中村改造项目周期较长,需要贷款期限长、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进行匹配,以降低项目总成本。项目选择方面,需警惕拆迁的实施风险,项目可售比例过低的风险,以及后期开发销售的去化风险。


(2)低效工业用地盘活:重点关注核心一二线城市主城片区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的“工改居”或“工改工+居”业务机会。核心城市主城片区通常具备较大的住房需求,但住宅土地供应有限,通过将低效工业用地回收转变为居住用地,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主城区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低效工业用地退出也有利于主城区环境优化与第三产业功能布局。关注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的自主更新或第三方主体的改造机会,尤其是工业用地转型为新型产业用地的机会,在提高土地容积率的同时,通过在原土地上配建部分商业用房、租赁或保租房,实现功能混合和效率提升。关注低效工业园区盘活为“工业上楼”的业务,配建较高比例住宅的项目盈利性更好。“工业上楼”存在建造成本高、租金可能受政策限制、高楼层空间企业入驻意愿不足等问题,允许配建较高比例住宅的项目,通过“住宅反哺工业”的方式,可提高项目盈利能力。


(3)存量低效物业改造:从改造后业态来看,重点关注低效非居住房屋改造为住房租赁和养老设施的项目,租赁住房和养老设施均存在较明显的供需不匹配和空间错配现象。从具体项目来看,重点关注有位置优势且改造难度较小的项目,住房租赁主要考虑交通便利性、人口集中度、周边商业配套等因素,养老设施主要考虑周边医疗资源、老人人口密度和养老消费能力等。从企业主体来看,重点介入运营管理能力强、有配套资源导入且有成功的资产盘活操盘案例的运营方。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13262986013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兴业研究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成立于上海,为兴业银行成员机构,是国内首家银行系独立法人研究公司,布局“战略研究、市场研究、行业研究”三大研究板块,围绕宏观市场、绿色金融、金融行业、外汇商品、固定收益、细分行业等领域开展专业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