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2024年前三季度各地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但产业转型升级更快、受产能出清影响更小的地区,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动能。
从生产端来看,在GDP总量前十的大省中,广东、湖南、上海GDP连续三个季度慢于全国,其中,广东与上海受汽车行业放缓影响较大,湖南传统优势的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负增。江苏、湖北、山东、福建、浙江、四川增速连续三个季度跑赢全国,其中,江苏电子设备、汽车等主导产业支撑有力,部分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尚可,带动山东、湖北化学原料分别增长14.0%和16.7%。受增长动能分化的影响,粤苏两省的经济总量差距缩小至约2200亿元,“经济第一大省”之争更增悬念。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方面,西藏、河南、湖南社零增速领先,但经济大省社零表现欠佳,上海、天津、北京三市降幅较上半年进一步扩大,广东社零增速亦落于全国尾部。其中,上海居民消费倾向较上年降低3.0个百分点,降幅较大。出口方面,东部沿海出口大省多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速水平,呈现“强者愈强”的格局。其中,低值简易通关商品是拉动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出口增长的“首位商品”;江苏、山东则主要由集成电路出口增长拉动。固投方面,内蒙凭借新能源实现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仅上海和天津实现正增长;河南、新疆、吉林工业投资增速领先。
一、经济总量
1.1 GDP:总量格局稳定,粤苏差距缩小
根据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GDP总量达94.97万亿元,同比增长4.8%。分季度看,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第二季度增长4.7%,第三季度增长4.6%。
从GDP总量来看,经济大省格局稳定。前三季度广东(10.0万亿)、江苏(9.8万亿)、山东(7.2万亿)、浙江(6.3万亿)、河南(4.8万亿)稳居全国前五,合计贡献全国经济总量40.3%。与上年同期相比,内蒙古超山西,其余省级地区位次未变;山西GDP较上年同期减少54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粤苏两省“经济第一大省”的角逐日益胶着。与上年同期相比,两个经济大省的GDP差距进一步缩小至约2200亿元。回头看,2019年广东GDP率先迈上10万亿元台阶,领先江苏的幅度也达到最大值、接近万亿元。此后,广东GDP增速持续落后江苏,广东与江苏的经济总量差距总体趋于收窄;尤其2024年以来,江苏始终以全国第二的GDP总量、实现全国前五的GDP增长,而广东GDP增速持续落于全国下游水平。
从同比增速来看,与年初定下的全年预期增长目标相比(多在5.5-6.5%之间),前三季度7个省级地区达到全年预期增速目标,江苏、山东、天津、北京分别超出全年预期增长目标0.7、0.6、0.2、0.1个百分点,重庆、甘肃、福建跑平全国全年增长预期;多数省级地区经济增长在第四季度仍需发力。
与全国水平相比,前三季度18个省级地区增速高于“全国线”,居全国前三的为西藏、重庆、甘肃,2024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2%、6.0%、6.0%,高于全国水平超过1个百分点。青海、黑龙江、山西同比增速低于3%,仍居全国末三位。
GDP总量居全国前十的经济大省增长持续分化,江苏、湖北、山东、福建、浙江、四川增速稳居全国前十,经济增速连续三个季度高于全国水平;河南扭转了连续五个季度经济增长落后全国的形势,2024年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0%,超过全国水平0.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在全国社零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河南社零增速仍有加速;而广东、湖南、上海连续三个季度跑输大盘,“三驾马车”中均有两项增长放缓。
1.2 工业:部分地区“首位产业”增长放缓
工业增长较好的地区包括:一是西藏、甘肃、宁夏工业体量较小,实现18.8%、12.0%、10.1%的工业增长,领跑全国。原材料工业是主要拉动力,其中西藏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9.7%;甘肃有色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煤炭采选增加值分别增长32.1%、19.3%、15.9%;宁夏化学原料及制品、橡塑制品增加值分别增长34.2%、13.1%。
二是全国工业增加值规模前十的省份中,除广东外,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河南、四川、湖北、安徽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优势地位稳固;其中山东、湖北、安徽增速更亮眼,实现8.2%、8.1%、8.8%的工业增长。装备、原材料制造业协同发力,其中山东化学原料及加工、有色加工、电子设备增加值分别增长14.0%、11.6%、12.1%;湖北化学原料及制品、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增加值分别增长16.7%、35.8%、20.4%;安徽电子设备、汽车、金属制品增加值分别增长28.9%、25.1%、14.5%。
同时,广东、江苏两大头部工业省份的增长动能分化,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9%和4.7%。江苏主导产业支撑有力,电子设备、汽车、金属制品增加值分别增长14.4%、10.6%、10.9%;广东“首位产业”电子设备增加值增长15.5%,但第二大行业电气机械增加值同比仅增长3.4%,第三大行业汽车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同比下降9.7%、58.8%,低于全国同期水平12.3个百分点、60个百分点。
需要关注的地区包括:一是上海、天津、云南、青海、山西、黑龙江6个省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连续三个季度落后全国,其中前三季度青海、山西、黑龙江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负增0.1%、0.9%、2.7%。“首位产业”增长放缓多是主要拖累项,如上海、天津均受汽车负增影响,前三季度,上海汽车规上总产值负增3.6%,天津汽车规上增加值负增3.9%,汽车产量分别下降15.1%、16.7%;上海外资制造业持续承压,港澳台、外商控股工业企业贡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四成,前三季度分别同比下降2.0%、4.2%;黑龙江采矿业贡献规上工业营收的超20%,前三季度采矿业规上增加值同比负增10.1%;山西工业新旧动能增长均放缓,前三季度煤炭工业、非煤工业规上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0.3%、2.1%,今年以来原煤产量时隔四年再度被内蒙古反超、落于全国第二。
二是吉林第三季度工业增长放缓。各地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水平的变化幅度多在1个百分点左右,而吉林前三季度工业增长同比增长3.0%,较上半年增速放缓5个百分点,降至全国水平之下。前三季度重点产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食品产业规上增加值同比增速为0.6%、-1.7%、2.8%,较上半年增速分别降低8.4个百分点、7.8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比上半年放缓0.5个百分点。分经济区域看,中部持续领跑,实现4.5%的同比增速,且持续加速增长;东部、西部、东北分别增长2.5%、1.0%、3.8%。
从固定资产同比来看,前三季度17个省级地区跑赢“全国线”,增长较好的地区包括:西藏(20.6%)、内蒙古(11.0%)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新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拉动内蒙古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21.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超过4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河北、新疆、湖北、天津、安徽、山东均连续三个季度保持高于全国的投资增速;宁夏、辽宁、黑龙江、江西、陕西等增速提升至全国水平以上,投资动能持续增强。
此外,吉林固投同比(1.4%)落至全国水平以下,较上半年降低4.2个百分点,主要受国有投资主体和地方项目投资放缓拖累,分别贡献全省投资完成额的29.6%、85.3%,同比负增31.5%和5.3%。广东(-3.4%)、广西(-7.9%)、云南(-11.4%)投资持续负增。
分领域看,房地产投资方面,前三季度上海(7.8%)、天津(1.2%)实现房地产投资正增长;陕西由上半年的负增长回升至0.0%。其余28个省级地区仍保持负增长,其中13个省级地区落于全国水平(-10.1%)以下;黑龙江(-30.0%)、青海(-31.2%)、云南(-38.7%)、西藏(-46.6%)房地产投资负增幅度持续超过30%。与上半年相比,海南、宁夏等负增幅度明显收窄,而吉林、福建负增幅度扩大超过4个百分点。
工业及制造业投资方面,河南(21.8%)、新疆(20.3%)、吉林(18.6%)、甘肃(18.5%)、四川(17.8%)工业投资增速居全国前五,北京(44.0%)、河南(25.4%)、西藏(20.4%)、安徽(16.3%)、湖北(15.9%)制造业投资增速居全国前五。部分省份工业投资与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化程度较高,如吉林、宁夏、青海、广西工业投资增长18.6%、12.6%、8.9%、0.5%,而制造业投资负增20.6%、1.4%、5.8%、14.9%,其工业投资增长主要采矿业、电力投资等拉动。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
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564亿元,同比增长3.3%;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分别增长3.0%、6.2%。
与全国水平相比,前三季度19个省级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高于“全国线”,部分经济大省(市)仍落于全国尾部。受基数情况不同影响,今年以来各地社零同比增速分化程度有所减小。西藏(6.2%)、河南(5.7%)、湖南(5.5%)、山东(5.2%)、江西(5.1%)社零增速居全国前五。海南(-6.2%)、上海(-3.4%)、天津(-3.2%)、青海(-3.1%)、北京(-1.6%)社零持续负增,其中上海、天津、北京三市降幅较上半年进一步扩大,北京、上海均呈现零售、餐饮“双降”格局;广东(0.7%)社零增速持续放缓、仍落于全国尾部。
从消费倾向来看,前三季度19个省级地区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同期水平有所提升。其中,海南、新疆、云南、山西、浙江居民消费倾向提升幅度较大,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3.4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上海、青海居民消费倾向分别降低3.0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降幅较大。
四、货物进出口
前三季度,全国出口18.62万亿元,增长6.2%;进口13.7万亿元,增长4.1%;增速较上半年分别放缓0.7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增速领跑;“外贸第一省”广东实现亮眼增长;河南、湖南、江西等中部省份出口负增而降幅持续收窄。
出口方面,前三季度17个省级地区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其中9个地区增速超10%。增长较好的地区包括:第一类为低基数、高增长的省区,海南(43.7%)、青海(33.6%)、新疆(29.6%)今年以来出口增长稳定领跑全国。其中,海南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成品油、电子元件分别增长2.1倍、16.6%、6.2倍,合计拉动全省出口增长23.3%,占全省出口额的1/3;青海的多晶硅、锂电子蓄电池、农产品分别增长146.1倍、67.9倍、1.8倍,合计拉动全省出口增长89.6%,占全省出口额的超四成,有力弥补劳动密集型产品、纯碱等传统优势商品出口负增的拖累;新疆的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均保持较快增速,如塑料制品、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家具寝具、机械器具及零件、玩具及零附件、服装及衣着附件均拉动全区出口增长3%-6%。
第二类为东部沿海出口大省多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速水平,呈现“强者愈强”的格局,包括广东(9.1%)、江苏(7.8%)、浙江(7.8%)、福建(6.7%)、山东(6.4%),上述五省前三季度合计贡献全国出口总额的2/3。其中,低值简易通关商品是拉动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出口增长的“首位商品”,分别拉动全省出口额增长1.1%、1.2%、1.6%;江苏、山东则主要由集成电路出口增长拉动,分别拉动全省出口额增长1.9%、1.0%。
部分地区出口增速放缓,但存在结构性亮点:一是上海前三季度出口增长(2.4%)落后全国水平,但船舶出口增长亮眼。前三季度上海电子元件、汽车(包括底盘)、电工器材等优势商品出口额分别负增4.8%、21.3%、3.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汽车零配件、通用机械设备等稳定增长;船舶出口额增长1.1倍,自2024年10月以来已经连续12个月保持同比增长,其中9月当月出口87.9亿元,实现仅次于2017年1月以来的历史次高值,且国有、民营、外商投资三类企业主体均实现亮眼增长,前三季度分别增长56.8%、20.1倍、14.2倍。
二是江西(-30.0%)、湖南(-20.8%)、河南(-11.2%)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出口新动能培育初见成效,带动出口降幅较上半年收窄。上述省份传统优势的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趋于负增,如江西和湖南的电子元件、电工器材、文化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出口额均负增,河南出口“首位商品”手机负增32.5%。与此同时,江西对显示产业的布局带动平板显示模组出口额增长约5.9倍,跃居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第二大品类,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提升至10.2%;湖南、河南围绕长沙、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带动全省汽车出口额分别增长43.5%、22.3%,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6%、5.1%提升至8.4%、7.0%。
进口方面,前三季度17个省级地区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广东(15.0%)、江苏(7.5%)总量领先、进口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外贸大省地位稳固;西藏(96.3%)、新疆(26.1%)、四川(24.2%)、贵州(17.8%)等省区低基数、高增长;甘肃(16.4%)、河南(5.9%)进口增速转正。11个省级地区进口额负增长,其中重庆(-12.1%)、青海(-28.5%)进口额负增幅度较大。
五、总结
总体而言,2024年前三季度多数省级地区经济增长较上半年略有放缓。一是东部经济大省(市)仍有分化。江苏、山东、福建、浙江GDP增速持续领跑,主导工业行业增长稳健;而广东、上海仍落后全国水平,广东“外贸第一省”地位稳固,进、出口增速均居全国前列,但投资负增、消费增长慢,拖累广东与江苏经济总量差距持续缩小、“经济第一省”之争日渐胶着;上海投资增长稳健,但消费负增、出口增长持续落后全国。
二是中西部省(区、市)亮点频现,但多数省份仍在“动能转换阵痛期”。西藏、重庆、甘肃、内蒙古等地经济增长领跑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国前列,西藏、内蒙古投资居全国前二。湖北、安徽经济增长稳中向好,“三驾马车”增长均好于全国,装备、原材料制造业协同发力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速超8%,新兴产业集群加速。河南、江西、湖南出口降幅收窄,传统优势商品增长放缓,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河南、湖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江西的显示产业正在带动出口新动能的加速形成。
三是东北三省经济复苏略有放缓,东北经济第一大省辽宁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黑龙江经济增长持续落后全国;吉林GDP增速、投资增速回落至全国水平以下,汽车、石油化工、食品三大工业增长承压。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