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不能有“学术腔”

教育   2024-10-18 00:01   山东  

在日常交流中,有两种腔调令人讨厌,一种是“打官腔”,一种是“装学术腔”,官腔盛气凌人,容易让人生厌;学术腔却装腔作势,常常能浑水摸鱼,有时候还能让人肃然起敬。

01

学术腔最大的毛病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人为了嘲讽学术腔,特意编了一段文字,从蚂蚁的角度阐释社会现象,您不妨一读为快。

枯枝上的蚂蚁,如果不能从更为宏观的全部自然情境把握自身的行为,不能摆脱经验层面的认识原则,不能顾及各种动态与静态的综合效应,仅仅凭借观念史中原子化个人主义主张行动,从广义后果论观察,它们就会步入误区。在原子化个人主义的支配性语境中,蚂蚁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将使自身解救活动趋于低效甚至完全失败。

如果枯枝上的蚂蚁能凭借某种集中化手段,以聚集的组织模式为活动框架,达成一种互惠的构成方式和因果关系,而不陷入已被充分形式化的既有分析框架,从而对现有情境做出新的创制与解释,使自身的行动建立在更深层次的原则上,消除个体与群体二元对立的固有语境,那么,借助其肢体语言建立的集体意识,可以实现新的规范层面的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的统一,在这样一些群体行为的解构下,集体主义作为普世话语进入观念史,进而得到狭义后果论意义上的集体的获救。

各位读者,如果你是第一次阅读,是不是和我一样,虽然什么也不明白,却有醍醐灌顶之感?脑中一团浆糊,却已经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么,这段话到低在谈什么道理呢?下面,我尝试将它翻译一下:

一群蚂蚁停在一根枯枝上,枯枝在湍急的河流里漂行。如果蚂蚁各自逃生,有可能跌入河水而丧生;如果它们抱成一团,树枝或许会在某个河湾搁浅,这群蚂蚁就会因此而得救。

你看,故意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显得自己高深高明,这就是学术腔唯一的用途。六神磊磊说,官腔的诀窍在于“用最大的篇幅,说出最少的信息”,学术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02

这种学术腔,近年来在高考作文中也泛滥成灾。

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推出一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没想到一夜爆火,还火得一塌糊涂,引来众多吐槽。

网友认为这篇作文艰深晦涩怪,”“晦涩”,不当”“逻辑”,”“”,质疑考生话!”连戴建业老爷子也发文《同学,有话请好好说》来戏谑一番。

大家为什么会对这篇满分作文如此讨厌呢?主要就是因为其中的学术腔。亲看作文第一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能读懂吗?我还真读不太懂。可是我不敢说自己看不懂,直到看到戴建业教授的吐槽,我才有了点信心,戴老师说:“我同样也读不懂,上帝也不会读懂,全文到底说的是什么东西,我相信连考生自己也不懂。”

03

同样读不懂的,还有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陈祥建研究员,他这样评论:

原以为自己终身从事文字工作,看懂一篇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没想到,到了今年,高考的满分作文竟是这般样态,我顿时感到心慌。心慌的是,我看了一遍二遍之后,除了标题之外,不仅全文的主要意思看不明白,而且拆开句子进行细细揣摩研读之后,仍然云里雾里,不知所妙。

在陈老师、戴老师的眼中,这篇作文给我们演示出“高考作文学术腔”的一般做法:

  • 在文中塞满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韦伯、尼采、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等一大串只有专业人士所熟悉的西方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等泰斗级名人名言;
  • 使用“嚆矢”“振翮”“肯綮”“祓除”“孜孜矻矻”“祓魅”“觇”“玉墀”“婞直”等不常见的词语,再加上“张本”“内嵌”“塑型”“实践场域”“范式”“单向度”等时髦的词语,展现博学,让阅读者大脑短路;
  • 使用一些特殊句式,形成“叠床架屋”“重复回旋”的句式,把读者直接绕进迷魂宫。

不过,正如戴建业老师所说:“一个高中生把千字的议论文,写成了专家难以读懂的‘奇文’,已让人感到十分诧异,而判卷老师竟然给了他满分,更让大家不得不‘拍案惊奇’。”
这么看来,我们还真算是“生活在树上”,有点魔幻现实主义。
04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算是高考作文中的“翘楚”呢?我这里有几个例子,这些例子我曾经在许多作文讲座中引用过,今天再拿来与大家研讨。

这些例子出自2010年某省高考作文,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我摘录了三段文字,内容都是写长江被污染,效果却有天渊之别,您觉得哪一段最“学术腔”?您会喜欢哪一段?

1.长江流过我们的省会南京,流过扬州市,又流过南通市,一直流向大海,可是,那不是一条干净的河流,水面上漂浮着塑料袋、木板子,还有鸡毛鸭毛。江水变绿了,但是,这个“绿”其实并不是“绿色生活”的绿,我们应该为这种绿色伤心。

2.绿色生活在深夜悄悄地离我们而去,如水的贬值。一潭静静的湖,平静如镜,然而在水的深处、在水的心里,却发生着化学反应。日复一日,平静如旧,平凡中依旧平庸,平庸中又趋于平凡。麻木于头顶的阳光,不屑于身边的美景。湖底在腐烂,不久会浑浊,在日光下发腐变臭,走向式微,趋于灭亡。

3.长江是什么?那里有整个民族的记忆!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喜,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怅惘,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如今,现实中的长江早已不是古诗中的长江,长江的水质正在恶化。……唉!长江这“百年多病”,我们却只能“万里悲秋”。我不敢想象,若是今日的这一江绿水从李杜面前流过,后世人见着的会是怎样的千古绝唱?

【相关链接 • 作文资料】
议论文写作锦囊(合集):一次下载,尽情使用
推荐公众号
       

中学生读写
阅读温暖成长岁月,写作润泽如水流年。语文教材编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与您解读趣味语文,感受读写魅力,体验精彩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