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从“结构思路美、写景技巧美、韵律节奏美”三个角度,组织《三峡》教学,备课之前整理资料如下。
一、结构思路
《三峡》结构清晰,第1段先对三峡作概括式的描写,突出山的两个特点:一是广度,绵延不尽;二是高度,隐天蔽日。
随后,又按季节分别介绍了三峡四季山水的特点。第2段先说夏(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第3段说春冬(景色奇特有趣),第4段说秋(景物肃杀悲凉)。
这样的总分结构,清晰明了,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教学时可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
追问:①为何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②为何要把春冬放在一起写?③为何要把秋季放在最后写?
这三个问题,可由学生结合思维导图提出,也可由教师直接提出,主要用来激发兴趣,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写景技巧
1.写景顺序
为何要先写夏天的水?这与写作目的有关,《水经注》主要记水,而夏天是三峡水最有特色的季节。
为何要把春冬放在一起写?因为这两个季节三峡水的特点相似,展现出一种“清幽美”。
为何要把秋季放在最后写?第2段展现的是豪壮美,第4段展现的是凄婉美,两者之间是第3段展现的“清幽美”,这样过渡自然,不显得突兀。把“秋水”放在最后写,强调其萧瑟之感,也突出悲美之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写景技巧
①联想想象
【例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赏析】不直接写夏水之急,而是假设一个场景,引发读者想象;再用“乘奔御风”来作对比,衬托出夏水的湍急。
②动静结合,多种视角
【例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赏析】前句写静态之美,是俯视;后句写动态之美,是仰视。
③多种感官
【例句】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赏析】先从视觉写起,渲染凄凉氛围;再从听觉写来,写凄凉的猿啸在三峡空谷里不断回响,以动衬静,这回响如同穿越时空,传到每一位读者心中。
三、韵律节奏
文中有不少对仗的词句,这些字词和句子不但凝练简洁,而且体现出韵律和节奏的美感,几乎就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句子,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想象中的画面。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蔽日
2.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他如思想、感情,在这篇古文中体现得较为隐晦,八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故不准备涉及。
四、课文存疑处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究竟怎么理解?
答:其实这里的“以”有两种常见解释,一个是理解为“此、这”,一个是理解为通“似”。这两个解释都是不常见的,对句意理解的影响也不大,学生了解之后,对未来的浅近文言文阅读价值有限,因此,只要大致了解“不以疾也”的意思,不影响全文理解就行了。命题人员也不应在这些特殊点上难为学生。
2. “至于夏水襄陵”的“至”“于”各作何解?
答:其实这里的“至于”与现代汉语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另提一事,没有必要专门解释,更不必拆开解释。
3.“或王命急宣”的“或”,该理解为“有时”还是“倘若”?
答:对老师来说,“有时”说明是确有其事,“倘若”则更强调假设(也未必就没有其事)。在郦道元生活的时候,控制长江流域的南方政权,首都在长江下游,宣达君命,按照一般之理当从江陵往白帝,因此以解为“倘若”为宜。
4..“猿鸣三声泪沾裳”中“裳”的读音,到底应该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除了一个只在“衣裳”中出现的轻声“shang”外,只有“cháng”一个读音,应该读作“cháng”。《汉语大字典》也只有一个读音“cháng”。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裳”的意思不是“下衣”,而是“泛指衣服”(《汉语大字典》义项2,例句即课文句子),因为泪水只打湿下衣不合情理。《现代汉语词典》把“裳”只解释为“下衣”,是将词义缩小了。
【教学设计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