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又写错别字了吗?

教育   2024-10-20 18:30   山东  

01
前不久,“老课文”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欣赏了一组1990年代的宣传画,其中提到:“宋庆龄先生与人民群众联欢……宋先生满面笑容,各族群众载歌载舞。
文章发出后,有网友留言质疑:“你竟然称宋庆龄为先生,竟然连性别都分不清吗?”
网友这样质问,我还真不好回复,因为这不是几句话能给他解释透的。
突然想起来,去年也有一位网友发帖,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出现了错别字,在六年级下册的《别了,语文课》一文中,有一位老师,文中称之为“张先生”,可见这是一位男老师,但是,课文却错用了第三人称“她”,最离谱的是,插图竟然也画成一个女性形象。
这位网友看出错别字之后,怒不可遏,认为教材编者实在是不负责任,真是名副其实的“毒教材”!

02

教材中出现错误,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但这篇文章中的“张先生”是位女老师,却并没有错。
“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第一个就是“老师”,第二个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尊称有身份、有声望的女性”。
可见,如果对方是一名女性,那么,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称之为“先生”。
第一,这位女性是老师,我们可以称之为“李先生”“张先生”,这也就是课文中的用法。这种情况如今已不多用,我们一般称之为“李老师”“张老师”。
《别了,语文课》的作者何紫,1938年出生在澳门,还保留着这种习惯,所以把教自己的女老师称为“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写作时间较早,其中也把蔡芸芝老师称为先生。
第二,这位女性有身份、有声望。把出色的女性称为“先生”,当然有点男尊女卑的意思藏在里边,但这是过去的传统,已经成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语言现象,所以也一直保留下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可以称作“先生”的女性并不多,这个称呼不是随便可以用来“客气一下”的。只有那些有突出贡献、享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且年龄较大的学者型人物,才配得上“先生”这个称呼。
我在报刊中见过被称作先生的女性,有冰心、杨绛、许广平、宋庆龄、林徽因等。

03

这些年,关于把杰出女性称为“先生”的做法,也一直有人反对。

2020年,《感动中国》为叶嘉莹撰写颁奖词,其中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连诗人余秀华都出来为这个词语站台。

我们知道,网络上涌现出的反对者,反对的是这种“将杰出女性尊称为先生”的语言习惯:为什么任何一位男性都可以被称为“先生”,而女性只有在获得巨大成就时,才能被“尊称”一声先生呢?这看上去不太公平,有点重男轻女,不适合如今的社会。

不过,这些反对者是基于“男女地位”而反对的,并不是不知道女士被称为先生是语言惯例。那些认为央视搞混了性别、教材出现了错字的人,并不在我所说的“反对者”之列。

作为一名语文爱好者,我不觉得这样称呼降低了女性地位。其实,比起“先生”,“女士”这个称呼中更有性别歧视。在古代,“士”本是对男子的美称,而“女士”,其实是“女而有士行者”,是指具有士人品行的女子。难道我们以后连“女士”都不能称呼了?

语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她喜欢“随大流”,讲究入乡随俗,如果的确有很多人——特别是女性自身——认为称“先生”不妥,那么也不妨更换一下别的称呼,免得浪费大家口水辩论。

但这些年,我觉得女性地位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男性,也许再过一段时间,称呼杰出男性为“女士”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出现滴。

公众号推荐

中学生读写
阅读温暖成长岁月,写作润泽如水流年。语文教材编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与您解读趣味语文,感受读写魅力,体验精彩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