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判断血尿来源的重要手段,对疾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准确识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就如同找到一把开启疾病诊断大门的关键钥匙,能够为后续的精准医疗提供不可或缺的线索。
(一)肾性血尿
红细胞形态特点:多形性红细胞增多,形态多种多样。在肾性血尿中,红细胞在经过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形态发生显著改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异形。
常见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等。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的基底膜受损,红细胞在滤过过程中受到挤压、变形,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大量异形红细胞;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肾小球的通透性改变,也会使红细胞在滤过过程中发生形态变化,这些异形红细胞的出现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非肾性血尿
红细胞形态特点:形态正常,表现均一性。
常见疾病: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结核等疾病。在泌尿系统感染时,如膀胱炎或尿道炎,炎症主要影响尿路的黏膜组织,红细胞在渗出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本的形态,所以在尿液中呈现均一性;泌尿系统结石可导致尿路黏膜的机械性损伤,出血主要源于局部创伤,红细胞未经历复杂的病理变形过程,因此形态正常;泌尿系统肿瘤,无论是膀胱癌还是肾癌,肿瘤引起的出血多是由于肿瘤组织的血管破裂,红细胞直接进入尿液,形态也相对均一;泌尿系统结核同样主要是对尿路结构造成破坏而引发出血,红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
双凹圆盘红细胞:典型圆盘状,如同正常血液循环中的红细胞形态,边缘薄而中间略凹陷,这种形态表明红细胞未受到明显的病理影响,多提示非肾性血尿来源,常见于一些泌尿系统的轻微炎症或局部创伤初期,红细胞在尿液中保持了其原有的生理形态。
肿胀的盘状细胞:边缘较厚,呈面包圈状。可能是由于尿液渗透压的改变或者红细胞在局部环境中短暂的生理变化所致,在一些泌尿系统感染早期或者轻度尿路梗阻导致局部尿液成分变化时可能出现,一般不提示严重的肾脏病变。
萎缩盘状细胞。其形成可能与尿液中某些物质的浓度变化、局部酸碱环境的改变有关,例如在长时间的尿液潴留或者某些特殊药物影响下,红细胞可能出现萎缩现象,在非肾性血尿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排除肾脏疾病导致的血尿。
球形红细胞。通常是由于红细胞膜的结构或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细胞内渗透压相对升高,水分进入细胞内使红细胞膨胀呈球形。在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到红细胞膜稳定性时可能出现,也可见于泌尿系统局部的血管病变或轻微的物理损伤,当在尿液中发现球形红细胞时,需要综合考虑血液和泌尿系统两方面的因素来确定病因。
萎缩球形红细胞。这是球形红细胞进一步变化的结果,可能是在特定的尿液环境中,球形红细胞内的物质逐渐流失或者膜结构进一步受损,使得细胞体积缩小。在某些慢性泌尿系统疾病或者长期存在的血液系统异常情况下可能被检测到,为疾病的进展和转归提供了一定的观察指标。
出芽球形红细胞。其形态特点是在球形红细胞的基础上有芽状突起,这往往是红细胞膜在受到局部刺激或损伤后,膜物质重新分布形成的特殊结构。可能与泌尿系统的局部炎症反应较为强烈、存在某些毒素作用或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在一些特殊类型的泌尿系统感染或者血管炎性疾病累及泌尿系统时可能出现,对于深入探究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有重要意义。
盘状细胞 / 球形细胞过渡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处于正常盘状细胞向球形细胞转变的中间状态,反映了红细胞在尿液环境中逐渐发生形态改变的过程。它可能提示泌尿系统存在一些较为隐匿的病变,正在对红细胞产生持续的影响,如早期的肾脏疾病或者尿路的慢性低度炎症,其存在提醒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
去血红蛋白化红细胞,膜区聚集有颗粒成分。当红细胞在尿液中失去血红蛋白后,细胞膜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膜区颗粒聚集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在尿液中停留时间过长,血红蛋白被分解代谢,或者是受到某些特殊物质的氧化作用所致。在一些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导致尿液引流不畅、红细胞长时间滞留的情况下较为常见,也可能与某些全身性代谢紊乱影响到红细胞的代谢过程有关,为判断泌尿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疾病的复杂程度提供了线索。
面包圈状变形红细胞。这是肾小球性血尿中较为典型的红细胞形态,其形成是由于红细胞在经过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滤过膜的挤压和损伤,细胞膜部分破裂,血红蛋白流出,形成类似面包圈的形状。在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中,大量出现这种红细胞形态,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的重要标志,对于早期诊断肾小球疾病具有关键意义。
靶形红细胞 / 面包圈状异形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在面包圈状的基础上,出现了类似靶心的结构,是红细胞膜进一步变形和血红蛋白分布异常的结果。它通常表明肾小球的损伤较为严重,滤过膜的病变导致红细胞在滤过过程中经历了更为复杂的机械和化学作用,在急进性肾炎等严重的肾小球疾病中常见,其出现提示疾病的预后可能较差,需要积极的治疗干预。
出芽 / 面包圈状异形红细胞。结合了出芽和面包圈状两种变形特征,说明红细胞不仅在肾小球滤过膜处受到严重挤压,而且在后续的尿液环境中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尿液中的渗透压变化、炎症介质作用等。这种红细胞形态多见于肾小球疾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为临床医生判断疾病的复杂性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棘细胞畸形红细胞。其细胞膜上有许多棘状突起,是由于红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膜蛋白重新分布形成的。在肾小球疾病中,当肾小球滤过膜的病变累及到细胞膜的脂质代谢或者存在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红细胞膜上时,就可能出现棘细胞畸形红细胞。这种红细胞的出现往往提示肾小球疾病处于活动期,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
面包圈 / 棘细胞混合型异形红细胞。这种混合形态的红细胞是肾小球性血尿中红细胞形态多样性的典型体现,表明红细胞在肾小球滤过和尿液环境中经历了多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既有滤过膜挤压导致的面包圈状变形,又有细胞膜脂质和蛋白异常导致的棘细胞畸形。在一些难治性肾小球疾病或者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伴有多种并发症时常见,对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 80% 以上,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这一判定标准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得出的,当畸形红细胞比例如此之高时,强烈提示红细胞在肾小球内经历了复杂的变形过程,肾脏疾病导致血尿的可能性极大。
尿红细胞表面光滑、大小和形态均一,且畸形红细胞 20% 以下提示非肾小球性血尿。这种情况下,红细胞基本保持正常形态,说明出血部位可能在尿路的非肾小球部分,如膀胱、尿道等,或者是由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尿路出血,而非肾脏本身的病变。
若尿中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 20% 以上,但小于 80% 则为混合性血尿。这意味着血尿可能既有肾小球源性的因素,又有非肾小球源性的因素,可能是肾脏疾病合并泌尿系统其他部位的病变,或者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血尿来源发生了变化,例如肾小球疾病患者继发了泌尿系统感染或者结石等,需要临床医生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
下尿路感染: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引起尿液中出血,红细胞的形态一般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化验尿常规时出现均一性红细胞。在这些感染中,炎症主要局限于膀胱或尿道黏膜,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较小,红细胞主要是通过黏膜破损处渗出到尿液中,因此保持了其原本的形态。例如,急性膀胱炎患者通常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同时尿液检查中可见大量均一性红细胞,这有助于医生快速判断血尿的来源并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下尿路肿瘤:膀胱癌、尿道癌等恶性肿瘤引起的尿液中出血,红细胞的形态也是均一性。肿瘤组织的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红细胞直接进入尿液,没有经过肾脏复杂的滤过过程,所以形态正常。对于长期无痛性血尿的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如果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均一,应高度怀疑下尿路肿瘤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膀胱镜检查、尿道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泌尿系统外伤:肾挫裂伤、膀胱破裂、尿道挫裂伤引起的尿液中出血,红细胞一般不会变形,也表现为均一性红细胞。外伤导致的出血是由于尿路组织的直接损伤,红细胞从破损的血管中流出进入尿液,没有受到肾脏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在车祸导致的肾挫裂伤患者中,除了有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状外,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为均一性,这对于判断出血原因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一般需要根据损伤的程度进行保守治疗或手术修复。
生理现象:女性来月经的时候,月经血混到尿液中,化验尿液会出现均一性红细胞。这是一种特殊情况,需要与疾病导致的血尿相鉴别。通常可以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周期、是否有阴道流血等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是月经血混入,一般在月经结束后复查尿液,红细胞会消失。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疾病引起的尿路出血,红细胞为均一性。这些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尿路黏膜容易出血,但红细胞本身在形成和进入尿液过程中没有受到肾脏病变的影响,所以形态正常。在临床诊断中,如果患者除了血尿外,还有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倾向,且尿液红细胞形态均一,就需要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进一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导致红细胞经过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破坏,形态各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在感染后发病,患者除了有血尿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尿液中大量出现肾小球性红细胞,尤其是面包圈状变形红细胞等典型形态,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和红细胞滤出,红细胞在滤过过程中发生严重变形,其形态的多样性为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尿液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可以了解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确诊血尿来源,了解红细胞形态是否完整。通过对尿液中红细胞形态的精确分析,可以准确判断血尿是源于肾小球还是非肾小球部位,这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首要步骤。如果是肾小球性血尿,治疗重点将围绕肾脏疾病的治疗,如控制炎症、调节免疫等;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则需要针对具体病因,如抗感染、治疗肿瘤或修复外伤等。同时,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完整性可以反映红细胞在尿液中的经历过程,例如是否受到氧化损伤、是否在尿液中停留时间过长等,为进一步探究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线索。
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尿液红细胞形态分析不仅能够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还能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监测作用。在肾小球疾病治疗期间,定期检查尿液红细胞形态,如果发现畸形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说明治疗有效,肾小球滤过膜的功能正在恢复;反之,如果畸形红细胞比例持续升高或者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红细胞形态变化,则提示疾病可能恶化或者出现了新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对于非肾小球性疾病,如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术后,如果尿液中再次出现均一性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肿瘤复发,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此外,在一些全身性疾病累及泌尿系统时,红细胞形态分析也能为判断泌尿系统受累程度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尿液红细胞形态的变化与肾脏病变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通过监测红细胞形态可以更好地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尿液中 11 种红细胞形态的分析对于判断血尿来源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些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有助于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无论是肾性血尿还是非肾性血尿,红细胞形态都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泌尿系统乃至全身性疾病的蛛丝马迹。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尿液红细胞形态分析技术,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提高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