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颗粒的形态与临床意义,这篇总结太好了!

文摘   2024-12-03 23:13   重庆  

中毒颗粒是指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了粗大的紫黑色颗粒,且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其特点是细胞质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

中性粒细胞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μm)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而当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时,这些粗大的紫黑色颗粒在原本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中显得格外突出。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中毒颗粒的临床意义



1. 常见于多种疾病


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疾病。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时多见,可以肯定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早期出现中毒颗粒的可能较小,除非伴发细菌感染。就像宝宝血常规检查有中毒颗粒时,临床意义通常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或药物中毒等。例如,细菌性感冒时,若孩子血中白细胞包浆内同时出现空泡或中毒颗粒,则更加确定为细菌性感冒。重金属中毒是因为中毒颗粒依附在重金属上,通过肠道、喝水、伤口等因素造成的。



2. 表明病情严重


当中性粒细胞中出现了中毒颗粒时,病情可能较为危急。这是因为中毒颗粒的出现,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情况,这些疾病本身就较为严重。如果中性粒细胞中出现了中毒颗粒,表明病情非常严重。



3. 可用于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中毒颗粒可用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鉴别,只有在细菌感染中才会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而在病毒感染中很少出现。在医学上,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血常规有区别,通常白细胞绝对数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甚至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反之,如果血常规白细胞数明显升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比例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而且细菌感染时可见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主要包括中毒颗粒和中毒空泡。而病毒感染时常可以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中毒颗粒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鉴别


有时候中毒颗粒容易被仪器误判为嗜碱性粒细胞,所以当仪器出现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时,注意在显微镜下鉴别是中毒颗粒还是嗜碱性粒细胞。



两者如何鉴别呢?


嗜碱性粒细胞包括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但是多数嗜碱性粒细胞的胞核结构不清楚,很难区分两者,笼统地归为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变化较大(包括胞体大小、颗粒大小、颗粒数量、胞核形态等),所以应加以注意区分。


典型嗜碱性粒细胞:胞体直径 10~12 um,类圆形,有的嗜碱性粒细胞胞体周围可见淡红色的红晕,这点具有特征性;胞核呈模糊杆状、分叶或核轮廓不清楚,染色质呈块状或不清楚;胞质较多或较少,呈淡蓝色,有的可见少许小室泡,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其颗粒特征为:颗粒粗大,颗粒大小和形态不一,呈深紫红或深紫黑色,如图。



不典型嗜碱性粒细胞:如胞体小、颗粒细小等。有的嗜碱性粒细胞胞体如小淋巴细胞大小,胞质少或很少,核形及染色质结构往往不清楚,胞质及核上可见少许嗜碱性颗粒,应注意与淋巴细胞鉴别;有的胞质边缘颗粒较粗,颗粒颜色不典型;有时嗜碱性颗粒细小而使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呈「淡紫红色」,应注意与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鉴别。




检验知识库
检验医学最新资讯、相关资料和知识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