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血常规指标解读!

文摘   2024-11-30 23:55   重庆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检查项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能为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包括诊断贫血、检测感染、观察治疗效果等。血常规检查可以确定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平均容量等指标,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的情况,为贫血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血常规检查可以确定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对感染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如白细胞总数增高并伴随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血常规检查可以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如在进行化疗或放疗治疗期间,血常规检查可以监测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除以上临床意义以外,还包括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等,血常规检查结果只是初步的诊断和判断依据,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疾病,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主要血常规指标介绍





(一)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数及分类指标对于判断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血常规白细胞的正常值是 (4~10)×10⁹/L。血液中的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五种。不同种类的白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

当白细胞总数异常时,往往提示感染或血液疾病。如果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常见于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等各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白细胞低于 4.0×10⁹/L 则视为白细胞减少,主要与粒细胞生成缺陷、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组织中破坏或消耗过多、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等因素有关。

其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分类指标也具有重要意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通常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考虑病毒感染。



(二)红细胞相关指标


红细胞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等。

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常作为诊断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指标。正常男性红细胞计数为 (4~5)×10⁹/L,女性为 (3.5~5)×10⁹/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通常表明贫血,而水平增高可能表示多血症或脱水。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有助于深入认识红细胞特征,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三)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总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对于判断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的血小板数目是一百到三百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功能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伤发生后,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子;二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如果出现血小板计数小于五十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可能合并有轻度的皮肤粘膜出血;小基数小于二十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时,可以伴有继发性出血的风险。



血常规指标异常的解读





(一)白细胞异常


简述:白细胞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白细胞降低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其他问题导致。

当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通常提示身体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比如多种全身或局部的急、慢性细菌感染,像葡萄球菌感染等,会导致大量的白细胞对病原体进行吞噬,从而使白细胞计数增高,与此同时常伴有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以及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此外,一些非感染性因素也可能引起白细胞增高,如剧烈运动、冷热刺激、缺氧以及焦虑、愤怒等情绪刺激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升高,进而出现白细胞高的症状;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血管炎及心肌梗死、肺梗死等炎症及组织坏死疾病,胃部、肺部、肝脏、子宫等部位出现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血液病,急性失血、化学物质中毒等其他疾病也可出现白细胞高的现象。

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方面,常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等,主要是白细胞生成减少及破坏过多所致;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主要是免疫因素导致的白细胞破坏过多;药物及辐射如化疗药物、免疫调节剂以及物理辐射等也会引起白细胞降低,主要原因是白细胞破坏过多;严重的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也会引起白细胞降低,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乙肝病毒、水痘等,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消耗增加所致。



(二)红细胞异常


简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平均体积和血红蛋白浓度也会有相应变化。

如果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通常提示贫血。同时,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也会发生变化,有助于深入认识红细胞特征,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比如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都呈现降低趋势,则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都呈现升高的趋势,则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都在正常范围内,则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正细胞性贫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低可能是生理现象,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女性均有红细胞减少的现象,婴儿及 15 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也可能较低。但也可能是病理现象,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肝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都可能造成红细胞降低。



(三)血小板异常


简述:血小板减少可能引起出血症状,多种疾病可导致血小板下降。

当血小板计数减少时,可能引起出血症状。比如皮肤黏膜会出现点状出血、瘀斑、紫癜,牙龈可能渗血、鼻出血,严重者可出现脏器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及脑出血等。部分患者因出血过多引起贫血,还会出现乏力、气短、面色苍白、甲床苍白等一些贫血的表现。

多种疾病可导致血小板下降。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阿司匹林等可能使血小板减少,一般停用该类药物,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可得到好转;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某些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进行骨髓穿刺等确诊;免疫性疾病比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体内产生了抗血小板抗体,抗体与血小板结合时被脾脏破坏,导致血小板的寿命缩短;肝硬化患者,由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增多,所以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可检查一下肝功能、肝胆胰脾彩超等进行确诊。



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




血常规报告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个方面的指标,下面分别介绍如何简单看懂这三个方面的指标。


一、白细胞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指标对于判断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正常情况下,血常规白细胞的正常值是 (4~10)×10⁹/L。血液中的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五种。

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常见于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等各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冷热刺激、缺氧以及焦虑、愤怒等情绪刺激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升高,进而出现白细胞高的症状;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血管炎及心肌梗死、肺梗死等炎症及组织坏死疾病,胃部、肺部、肝脏、子宫等部位出现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血液病,急性失血、化学物质中毒等其他疾病也可出现白细胞高的现象。

白细胞低于 4.0×10⁹/L 则视为白细胞减少,主要与粒细胞生成缺陷、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组织中破坏或消耗过多、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等因素有关。

分类指标: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通常提示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考虑病毒感染。


二、红细胞

红细胞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等。

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常作为诊断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指标。正常男性红细胞计数为 (4~5)×10⁹/L,女性为 (3.5~5)×10⁹/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通常表明贫血,而水平增高可能表示多血症或脱水。

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有助于深入认识红细胞特征,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都呈现降低趋势,则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都呈现升高的趋势,则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都在正常范围内,则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正细胞性贫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血小板

血小板总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对于判断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总数:

正常的血小板数目是一百到三百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功能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伤发生后,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子;二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如果出现血小板计数小于五十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可能合并有轻度的皮肤粘膜出血;小基数小于二十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时,可以伴有继发性出血的风险。

血小板异常:

多种疾病可导致血小板下降。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阿司匹林等可能使血小板减少,一般停用该类药物,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可得到好转;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某些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进行骨髓穿刺等确诊;免疫性疾病比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体内产生了抗血小板抗体,抗体与血小板结合时被脾脏破坏,导致血小板的寿命缩短;肝硬化患者,由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增多,所以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可检查一下肝功能、肝胆胰脾彩超等进行确诊。



注意事项



血常规指标只是疾病诊断的参考之一,不能仅凭血常规结果就确定具体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但也可能是由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是贫血,但也可能是生理现象或其他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可能引起出血症状,但也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因此,如果血常规检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同时,患者也不要过分紧张或自行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检验知识库
检验医学最新资讯、相关资料和知识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