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连载 || 陈赓与耿飚乐观主义战斗情(一)

文摘   2024-07-18 09:46   湖南  

陈赓与耿飚父辈身上的革命远征


湖南,东接江西,西临四川、贵州,南通广东、广西,北出湖北,省内地形复杂,有广阔的平原,也有险峻的山脉,既是两广门户,也是华东、华南的战略腹地,因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贯穿全境,故:简称“湘”。春秋战国时属于楚,西汉为荆州刺史部管辖。故,又称:湘楚,荆楚。唐代设湖南观察使,为以湖南之名建置之始。

独特的地里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此语虽摘自于《论语》与《左传》,形成于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时期,接下来有“一部湖南近代史,半部中国近代史”之语。在中国近代,在那个军阀混战、列强横行的历史时期,湖南可谓“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陈赓(湖南湘乡人)与耿飚(湖南醴陵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历史时期,陈赓与耿飚多次并肩作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俩总是以乐观的战斗态度,克服艰难险阻,从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陈赓与耿飚,父辈身上的革命远征


陈赓,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羊吉安村(注:现为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羊吉安)。父亲陈道良,字绍纯。陈赓出生时,陈绍纯长子不幸夭折,因此,陈赓的出生,受到了全家人的喜爱。祖父为其起名为陈庶康,字传瑾,一脸福相,是陈赓幼年时的特征,乳名因此被定为“福哥”。

陈赓的祖父为陈翼琼(注:1846年—1916年,享年71岁),少年时,家庭贫寒,常常衣不能掩羞,饥不能果腹,很小的年纪就在别人家做长工,从小就喜爱练武,总在劳动的间隙舞枪弄棒,因此力气过人,惹主家喜爱,不过,饭量大,又让主家头疼。为此,主家在陈翼琼一次练武时,嘲笑说:“黄鼠狼变猫,变也变不高”,陈翼琼听到这嘲讽伤人的话,一怒之下,撂下担子不干了,走上了投军当兵的路,投奔了湘军。陈翼琼从军后,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一路升迁,官拜花羽副将,御封武显将军。中日甲午战争后,陈翼琼放弃了军职,回到了湘乡老家,济贫救困,乐善好施,过起了隐居生活。

陈翼琼生有二子,二儿子出生不久,妻子突然病故,娶了军中熊姓女子为妻,此女为陈翼琼军中的一名骑士,美貌,贤淑,精通武艺,嫁给陈翼琼后,按当地的习俗改姓刘,视儿孙为亲生,常常在家中教陈赓等孙辈习武。陈翼琼对二子留有训示:“可读书,但不得从军,不得为官”。从此,陈赓父辈这一代开启了书香之风。陈赓父亲陈绍纯,秉持了父亲正直、豪爽、乐善的品德,而享誉乡梓。

因此,1927年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时,在湘乡还接见了陈赓的父亲陈绍纯,对于中国军阀混战的乱局,出路在哪里?两人相谈甚欢,陈绍纯对毛泽东说:“这个世界等乱透了才能分出个高低。我把大儿子打发出去了,二儿子,三儿子也去搞革命去了。”陈绍纯说的大儿子,指的就是陈赓。

陈赓童年时,祖父陈翼琼虽然隐居家乡,常年征战,留下了许多伤疤,所以常常指着伤疤同儿孙讲述战场上的故事,陈赓经常听着入迷。

陈赓13岁,就到离家二十余里的东山高等小学就读,在这里,陈赓接触到了富国强兵的思想,不过,陈赓在东山学堂也改不了“不修边幅”的性格,还没到毕业,陈赓就把一切东西卖掉,回到家,骗父亲说,寄放在朋友家里。陈绍纯获知真情后,请来了两位老师来家里教陈赓读书,还强迫陈赓与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富家女子结婚。

陈赓读书,经常干些“调皮捣蛋”的事,老师有时都拿他没有办法,时不时告状,陈绍纯常常斥责他,到了16岁,我就把你赶出去。没到16岁,1916年底,陈赓就偷偷离开了家,学祖父投军,跑到鲁涤平部报名当兵。报名时,为了使家里追寻不到,自己将名字改为陈赓。

在陈赓从军的几年间,目睹了军阀混战,内斗不止,战场尸横遍野,民室十室九空。在这一时期,“五四运动”爆发,从而使陈赓对旧军队产生厌恶。1921年秋,陈赓与团长曾君聘离开了军队,在铁路上谋得了一个职位。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同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从此,湖南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兴起。毛泽东还在长沙创办了图书馆、自修大学等。1922年,陈赓进入了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出生于地主家庭,多考察了几个月,年底才得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为易礼容,从而找到了自己终身战斗的革命方向。


                        


耿飚,1909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十三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严家冲。父亲耿楚南,学名道崇,(注:出生于1874年正月)。耿飚出生时,辛亥革命之火正在醴陵蔓延,1906年,在醴陵、浏阳与江西萍乡的交界处,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在此爆发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次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

耿飚的曾祖父是个读书人,童少年时常常以砖为纸,麻杆作笔,勤学苦练,考中了举人。不过,耿飚的曾祖父中举却没能入仕做官,没给后人留下财产。耿飚祖父耿之寅由于家境清贫,妻子在贫困交加中去世,自己沦落成为了一个游方郎中,最终抛下了幼子弱女,在醴陵渌江河边背起了一根纤绳,从此,浪迹天涯,音信全无。

耿之寅离家出走时,耿飚父亲耿楚南只有八岁,目睹父亲脱掉穿了半辈子的长衫,打着赤膊,在渌江何家码头(注:又称桥头码头,始建于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背起一根纤绳,在嗬哟嗬哟的号子声中,拖着一艘货船,逆流而上。

耿楚南十五岁那年,就走上了独自闯荡江湖的道路。凭着“县到县,一百八,府到府,三百五”仅有的旅行知识,去找亲叔父耿之霖,走到了南昌。在南昌,靠一位老者的引荐,进了臬台私宅。三年后,因自身的机敏,又被臬台当做礼物送给了抚台,进了抚台的亲兵训练营,接受了九年的武术,马术,排兵布阵的系统训练,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耿楚南28岁,已做到“管标”的军阶(注:标,清朝军队的编制单位,为某支军队的统属或者部队。),在百里挑一严格筛选中,耿楚南被选为赴北京皇宫的卫士,被皇帝赐予了“虎头双钩”。对于去北京皇宫做卫士,耿楚南不感兴趣,宁可赴战场真刀真枪的厮杀,借叔父过世“扶柩还乡”之名回到了家乡醴陵。

耿楚南回醴陵后,清末的醴陵县衙办团练,想邀请耿楚南做教头,耿楚南不愿与鱼肉百姓的、民怨沸腾的腐败政权为伍,直言拒绝了。用在王爷府学来的泥匠、木匠、铁匠等手艺,在醴陵四处打工,娶妻生子。

耿飚为耿楚南的长子,乳名润德,名在忠,字俊勇。参加革命后,确定只用耿飚之名。耿飚六岁入私塾,1919年转入醴陵北联高级小学,1921年秋毕业。

耿飚童少年时期,在父亲耿楚南的指导下习武,同耿飚经常讲述历史上的豪杰。耿楚南教耿飚武术称国术,练武前,总要先念“练武之道,皆为防身,振我华宗,保我国民。”

耿飚12岁,高小一毕业,就离家出走,在广州,香港等地独自闯荡了一年有余。1922年9月,13岁的耿飚独自来到了衡阳水口山铅锌矿。父亲耿楚南获悉后,带着全家也来到了水口山,与耿飚汇合。1922年12月,衡阳水口山铅锌矿矿工在毛泽东、蒋先云、刘东轩等人的领导下,爆发震惊中外的大罢工。耿楚南与耿飚在蒋先云等人的带领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5年,年仅16岁的耿飚在衡阳水口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8年,在醴浏边界转为(入)中国共产党员。




耿飚将军研究会
铭记先辈伟业,传播红色经典,倡导做人准则,弘扬民族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