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连载 || 陈赓与耿飚乐观主义战斗情(四)
1935年1月2日晚,耿飚安排三只竹筏偷渡。耿飚当时的作战计划是,偷渡成功后,再派一个营强渡,令耿飚没想到的是,三只竹筏,翻了两只,另一只不知去向,偷渡失败了。薛岳率部临近,贵州军阀王家烈在乌江对岸做好了周密的部署,1935年1月3日,耿飚决定对乌江进行强渡,关键的时候,那只不知去向的竹筏上的毛振华几个人,在竹筏撞烂了的情况下,偷偷游过去了,在敌军的工事下,躲了一夜,在红四团强渡乌江时,突然冒了出来,向敌人的工事开火,往敌军的工事里扔手榴弹。敌军的预备队助阵,刘伯承给耿飚安排了一个神炮手,叫赵章成,仅有的五发迫击炮,打了三发,发发命中,江界渡口强渡乌江因此争取了胜利。
乌江江界渡口强渡成功后,刘伯承集合部队架桥,耿飚抓起一个饭团,与警卫员杨力一齐向陈赓率领的干部团工兵连走去。陈赓与工兵连的干部们,见到刘伯承与耿飚,都不吭声,显然,架桥方案还没有搞出来。
不过,在耿飚率领红四团强渡乌江时,陈赓就站在江边研究架桥办法,将工兵连200多人分为器材供应、编制竹排等多个作业小组。工兵连的战士冒着敌人炮火,把门板送进江里,门板一节一节放在水中,立即被乌江的狂涛冲跑,经过多次架桥,都失败了。陈赓为此跑上跑下的,找到毕业于工兵学校的俘虏兵何迪舟,找他谈话,动员他为人民立功。耿飚到来时,何迪舟正犯愁,指着桌上一堆中外的资料对陈赓与耿飚说:“流速每秒2米的河面,不能架桥,而且,我们现在什么架桥的材料也没有”。
正在这时,司令员刘伯承、副总参谋长张云逸来了,耿飚与陈赓向刘伯承汇报了架桥的情况与问题,刘伯承指示陈赓与耿飚,发动群众,依靠战士,集思广益。
为此,陈赓回到工兵连,召开了诸葛亮会议,发动全连的人想办法。耿飚回到团里,把各连做过木匠、篾匠、铁匠等专长的战士送到工兵连,为工兵连增加一些技术力量。
红军后面有薛岳的二十万追兵,船不是被国民党烧毁,就是被拉到了对岸,陈赓与耿飚心里明白,闹不好,乌江就会成为第二个湘江,为了架桥,两人都非常着急,跑上跑下的。工兵连一排长李景富,参军前是个渔民,他提出可以用大量竹排渡江。刘伯承对这个方案很看好。
为此,耿飚与陈赓立即组织人扎竹排。在扎竹排时,一个红四团的战士说:若把竹排连在一起就可以成为浮桥。耿飚听后很高兴,认为这个方法“太妙了!”。
几百个竹排固定在激流中,必须有大量的锚,耿飚便派战士到瓮安、余庆的铁匠铺征集大铁砧,装在编织的竹框里。为了固定这些竹框,陈赓想出了一个办法,竹子编框,周围捆上几根削尖的竹子,在竹框立装上大石头,几个竹框一起放,随浪滚几下,竹竿就插进了江底的泥里,架就稳了。
编竹绳,架着竹排拉到对岸,构成轴线。一个个装有铁砧、石头的锚沉入水底,被竹杆死死的拖出,一节一节的竹排向江对岸延伸,耿飚与陈赓率领红军战士经过36个小时紧张的搏斗,一道坚固的浮桥在天险乌江上出现了。
只是投锚组组长石长阶,在架桥排险时,突然敌人一个炮弹飞来,炸断了他手中的竹竿,他倒在门桥上,门桥失控了,向架好的浮桥冲过来,为了堵住这块门桥不冲垮浮桥,他跳进了汹涌的江水中,用胸膛死死的顶住门桥,为战友们赢得了排险的时间,自己却不幸牺牲了。
刘伯承来查看架桥进度的时候,红四团的后续部队正在桥上向北岸增援,接连说道:“好,好,你们立功了。”他立即用电台通知中央军委纵队,大部队按顺序过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