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农历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
下元节,是一个充满着宗教色彩的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间习俗的体现之一。下元,不消多想,就知道与我们上元、中元两大节日是“一组”的。在古代,上、中、下三元节都是重要的大节,城市里每逢这些节日都会张灯结彩,以示庆祝。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念叨的“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一语的来历。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天就是我们的上元佳节。七月十五祭先人,这一天就是中元节。但相对之下,下元在如今则很少被重视,乃至已经成为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遥想在宋代,下元节还十分盛行,如今却逐渐“低调”起来。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由于道教本身低调,以及下元节的文化元素相对于上元和中元来说比较单一。![]()
![]()
每逢节日,我们国人一项很重要的仪式感就是“吃”。下元节自然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那么按照习俗,下元节应该吃点什么呢?一、麻腐包子
麻腐包子是河西大部分地区的一种风味小吃。在下元节这天,人们要在家中蒸麻腐包子作为祭祀用品,等祭祀结束后,把食物分给孩子吃,讨个“祖宗庇荫”的吉利意头。
二、糍粑
糍粑这种食物在如今比较常见了。在下元节这一天,客家人讲究要“吃红”。所谓的“红”,就是用糯米做成的类似糕点之类的食物,也称之为糍粑。
“红”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石磨磨出糯米浆,再挤去多余的水分。另一种是将糯米用饭甑蒸好后,再放入“春臼”里打,且不断地翻转,直至将糯米打成米面,做出来的食物被称为“齐粑”,也就是我们普通话所说的糍粑。
在老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
所谓“豆泥”就是用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而“豆泥骨朵”则是用方言称呼的著名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在今天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了。
可不要小看“豆沙包子”。早在几百年前的明代,豆沙包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如今更是成为我们家家户户的“老朋友”。
![]()
![]()
![]()
《月令粹编》引《搜采异闻录》载:“太平兴国五年十月下元,京城始张灯,如上元之日。”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也载:“太液池之阳,有白塔为永安寺。岁之十月廿十五日(疑为十五日之误),自山下燃灯至塔顶,灯光罗列,恍如星斗。诸内侍、黄衣喇嘛执经梵呗,吹大法螺,余者左持有柄圆鼓,右执弯槌齐击之,缓急疏密,各有节奏,更余乃休,以祚福也。”由此可见,下元节也是灯节,赏灯活动是节日的大主题。而在赏灯活动中,走马灯是最有特色又最受人们欢迎的灯种。它的外形类似宫灯,内有转轮,上面贴有绘好的图案。点上灯之后,燃灯的热气上熏,导致纸轮随着蒸腾的热气辐转,灯屏上画面一个一个闪现在观灯者眼前,营造出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别有一番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