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冬:寒炉美酒时时温
百科
文化
2024-11-04 23:59
天津
![]()
2024年11月7日
农历十月初七
立冬
立冬,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交节。立冬,标志着季节更替,秋日结束,冬天自此开始。
寒风送走了树梢上最后几片叶子,举目四望就仅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了。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秋收冬藏,天地间的万物仿佛都静止了一般。冬日进补正当时,屋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火锅,既可以抵御寒冷的天气,又可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别提有多惬意了。![]()
![]()
立冬三候
初候,水始冰。立冬过后,天气寒冷,北方的气温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了,院外的小河已经开始结冰了。
二候,地始冻。因为天气寒冷,土壤中的水分开始凝冻,连带着土壤也变硬了。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在立冬时节,有很多动物已经开始冬眠了。古时候,人们在冬天往往看不到野鸡的踪迹,但恰巧能在海边发现外壳颜色与野鸡羽毛颜色相似的大蛤蜊,就以为是野鸡变成大蛤蜊了,也是一种戏称。![]()
![]()
立冬习俗
补冬。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补冬是指选择在冬天对身体“进补”的一种活动,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节日饮食习俗。中国民间以立冬为进入寒冷季节的标志性开端,人们在立冬节气会选择可以驱寒的食物,补充营养,增强体质。进补的食物有猪肉、牛肉、羊肉、兔肉、鸡肉、鸭肉、鹅肉等,或者各类水产品,具体食材因地区而略有差异。在食材加工的过程中,人们还会添加当归、人参等药材。有些地区还会用糯米、龙眼、糖等蒸成糯米糕,或者制作馄饨。在福建部分地区,也有立冬熬制草根汤的习俗。
祭祖。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人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在这一天,天子会亲率群臣迎接冬气,民间则会准备好丰富的供品祭祀祖先、告慰祖先,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祭祀后的酒食还可以让辛苦了一年的农民犒劳一下自己。现如今,我国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立冬祭祖的习俗,用时令佳品祭祀祖先,以尽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一些地区还会举行丰收联欢晚宴,或者演戏谢神来庆祝丰收。
吃饺子。在我国,许多节日都要吃饺子,立冬也有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因为饺子的形状像耳朵,所以人们认为,立冬吃饺子,耳朵就不会受冻。其实换个角度想一想竟然也有些道理:立冬天冷,吃上一碗热乎的饺子,身体自然会感到温暖,就不会冻耳朵了。许多人吃饺子的时候喜欢搭配蘸料,不同地区的蘸料也略有不同,比如东北地区吃饺子习惯蘸酱油,搭配上醋、蒜泥、香油、辣椒等;华北地区通常以醋为主,搭配香油、酱油、蒜泥、香菜等;西北地区主要蘸醋,搭配酱油、蒜瓣、辣椒;南方则以蘸甜醋、白醋为主,搭配白糖和辣椒油。
![]()
![]()
![]()
您可能还会需要:
【二十四节气】立冬:万山别翠,雪浸暖阳
【壁纸】二十四节气: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