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起始于1981年10月16日,世界各国政府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主题举行纪念活动,纪念日的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世界粮食日的确立主要源于1972年发生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彼时连续两年的气候异常使得全球粮食欠收,加之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导致世界性粮食危机的产生。
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相继在1973年和1974年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旨在唤起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的重视;并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积极增加粮食生产,采用更为合理的方式进行粮食分配等。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仍然日趋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1979年11月,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值得一提的是,10月16日正是粮农组织的创建纪念日。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当今时代,可能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再像上一代那样密切的关注粮食相关的问题了,毕竟“吃饱喝足”这件事对于如今的大家来说早已是平常事。但是在曾经农业发展水平低下的旧中国,饥饿始终是一大难题。那个时候,全国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如果遇上自然灾害,就更是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要知道,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中,人均粮食250公斤/年被视为基本口粮标准,仅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280公斤/年则只能保证基本的温饱需求;400公斤/年才达到确保食物充足的安全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等措施,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至199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较1949年增长了3倍多,达4.666亿吨,年均递增3.1%,人均380公斤左右(含豆类、薯类),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不过,虽然我国如今的大部分地区可以实现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但不能忽视的是,在一些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居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而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物质富足地区的浪费现象普遍。
或许我们普通人无法从大的方面去改善遥远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但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随意丢弃的食物,可能正是远方饥饿的人们所渴望的珍宝。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珍惜粮食,从你我做起。
您可能还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