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教授: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百科   2024-11-26 21:14   天津  

11月24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教授的故事总让人频频落泪,命运给她的磨难不胜枚举,可她只选择咬牙忍耐,个中苦楚她从不与人说,而她在苦难中的心境与情感,人们也只能从她的诗词中窥见一二。

她生于1924年的北京,那一年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据叶嘉莹教授在《掬水月在手》纪录片中的介绍,因为她家当时居住在西长安街一带,因而她是清清楚楚听到过卢沟桥炮火声音的人。她曾在战乱期间提笔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诗句,她说那年北京下着很大很大的雪,巷口便会看到冻死饿死的人。

1948年,叶嘉莹教授在上海结婚,婚后不久,她随丈夫的海军撤退到台湾。在抵达台湾的第二年,丈夫就因“白色恐怖”入狱,最艰难的时候曾睡过亲戚家的走廊,住过“房子没有顶棚,屋顶上可以看见木头梁柱”的宿舍。

在那个艰难,又无从寻求帮助和解脱的阶段,她在《转蓬》一诗中记录下了当时的窘境与酸楚——“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面对艰难处境,叶嘉莹教授一直有着超乎寻常人的承受力与豁达、超脱的胸怀。人们往往觉得攻击和反抗是更有力量的表现,但叶嘉莹教授持有的却是完全不同却同样强大的力量,或许这便是她说的“弱德”。

“什么叫做‘弱德‘呢?这个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是有一种持守,它是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都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叶嘉莹教授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叶嘉莹教授古典诗词课程的热情永远不灭。她曾在台湾大学任教长达15年之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来的年轻作家大多都受过叶嘉莹教授的影响;1969年,叶嘉莹教授获得了去北美教书的机会,先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进行短期教学,此后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52岁那年痛失爱女的叶嘉莹教授,似乎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伤痛。有人问“这种抚平,是因为叶嘉莹不敏感吗?”她的朋友说“我觉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对诗词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体会得那么透彻,怎么会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

诗词在这个时刻帮助她缓解了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传承的使命在身。

“笔”在这一刻有顿住之感,因为叶嘉莹教授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的方式,使人尊敬之余,顿生心痛。尊敬是为她坚守的使命,心痛是为她的心与灵魂承受的生命之痛。那一刻,她似乎完全抛却了某个自我,用完成使命的信念支撑自己走完剩下的路,那是一种“无我”的坚守,却“完整”了一整个她。

在女儿去世后的第二年,叶嘉莹教授曾回国探亲。看着国家的百业待兴,她立志用平生所学报效祖国。1978年,她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开始,叶嘉莹教授每年都会回到中国大陆讲学,并于2007年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后定居南开大学。

30多年间叶嘉莹教授曾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的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此外,尽管她在生活中极度节俭,却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累计3568万元。

命运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诗词。叶嘉莹教授经常跟学生们提到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她说“有的时候你要讲诗词,真是你要身经忧患,你才会对这个词有很深的理解”,“诗词的好坏,永远以它的感发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为评量的层次”。

叶嘉莹教授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这是她的坚守,而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坚守,除了古诗词本身具备的美值得欣赏之外,还因为在她看来“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

她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深知人世间苦难的无尽无休,和人在其中的被动无力。从古至今,人人皆想寻救苦之法,却始终所获寥寥,可叶嘉莹教授在诗词中发现了一法,故而希望将这一方法,或者说精神传递下来。

或许苦难的多少与何时降临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苦难的态度和方式,这是悲观中的一抹希望和光芒,它从几千年中鲜活存在过的英魂们的手中经由诗词传承到叶嘉莹教授手中,又经由叶嘉莹教授的手传递给更多后代子孙。这使命的达成让她欣慰,她曾写下“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的诗句,虽然用了李商隐诗的韵,却已从他的伤感中跳脱出来,言辞间饱含雄心与希冀。

来人间百年,于磨难的淬炼中求得答案的叶嘉莹教授,终在暮年之时回答了年轻时写下的设问“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而对于自己的一生,她似乎也早在《绝句二首》中做过注解——“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文案:柒渺

海报/编辑:小沫

日历君
价值分享,洞见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