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春节:烟火向星辰,所愿皆所成
百科
2025-01-17 11:18
北京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文本中,是这样阐释春节的:“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是我国农历新年,又有新春、新岁、岁旦等称谓,大家口头上通常会说“过大年”。这是我国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节日,据说是在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古时候的“岁”指的是一种用于收割和祭祀的工具,“年”则是庄稼成熟的意思。“岁首祈岁祭祀”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古人会在每年的年初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稔。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专门庆祝丰收、驱除鬼神和祭天祭祖的祭祀活动扩展成了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的庆祝活动,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普遍庆祝方式。据称“春节”这个词是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其中的“春”有春天的含义,象征一年的开端,寓意着草长莺飞,欣欣向荣之景,“节”的意思则是指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定的日子。因此“春节”,顾名思义,就是庆祝春天到来的日子,虽然对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来说,过了“春节”还要等上好一阵子春天才会真的到来,但不难从这一节日的名称看出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和大地复苏的向往之情,人们也会希望在这样充满希望的日子与家人相聚共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