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身高1.6厘米?

文摘   2024-08-27 11:00   江苏  
爸爸的身高1.7厘米,妈妈的身高160米,一本数学书厚30厘米,指甲盖厚1米......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看到这些荒唐的单位,老母亲唾沫横飞,家里鸡飞狗跳的场景立马浮现在脑海里。
小学生在学习单位换算时经常会闹出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像上面爸爸的身高1.7厘米,指甲盖厚1米,敢情爸爸跳起来还没指甲盖高。我们成年人看到这些错误的答案总是觉得太过荒唐,这么简单的单位使用,为什么小孩子就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呢?
这些看似荒唐的行为其实并不能怪小孩子。我们成年人同样会闹出诸多与此类似的荒唐事。
应该有人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甚至还因为此事被老婆爆锤一通。你老婆临时有事情,此时锅里正在烧着菜,于是乎,你老婆让你往锅里放点盐,由于你从来也没有下过厨房,你并不知道一点盐要放多少,你问:具体放多少盐啊?你老婆随口答道:放一勺盐就好了。你想都没想,灶台上刚好有一把勺子,你随手就倒了一勺盐放进锅里。待到开饭时,你老婆吃了一口菜,刚入口立马吐出来。你不明所以,刚想问怎么了。
说时迟,那时快,你老婆开启了狮吼功,怒吼道:你有啥用,让你往菜里放点盐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还能做啥?
你很是委屈地答道:我是按照你说的,放了一勺盐啊。
......
于是乎,在你一言,她十语中,“战事”终于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怎么就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呢?因为你们两个人说的勺子不是一个勺子啊。这是不是和小孩子如出一辙呢?

上面的这个故事是我杜撰的,不是我的故事,哈哈,因为我是个大厨。回望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两个人其实都符合逻辑,那为什么还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呢?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除了要符合逻辑,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需要有一个共识。

问题是,我们要怎样让小孩子意识到需要达成这个共识呢?当小孩子意识到达成共识的意义,再去思考单位的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我们可以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始。给小孩子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题,让每个孩子回去丈量自己睡觉的床的长度,不需要使用尺子之类的工具,用自己的手掌,手臂,或者用书等方式度量,比如,20个手掌长。

然后,让学生一起比一比各自度量的结果,比一比谁的床长。第一种情况,忽略“单位”,比如,长20手掌,则,表示长20。这个时候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数据,并且比到最后,小孩子一定会发现,通过这些数字压根比不出谁的床长。第二种情况,让他们再带上“单位”进行比较,比如,有的学生量的是20手掌长,有的学生量的是3个手臂长,这种情况差不多有些小孩子能够达成共识,发现通过这种方式似乎能够比较一下自己的床和同学的床,谁的更长。

经过以上一番操作,最后,我们再取一根小木棍,让学生用小木棍度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再让他们比较教室的长和宽。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实际上,我们可以任意取一个东西进行度量,只不过需要班级里所有人参与到度量的过程中,然后,让班级里所有的学生达成这个共识:选取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东西进行度量,我们度量的东西就可以进行比较,就不会发生鸡同鸭讲的情况。

最后,再让学生实际使用1毫米,1厘米,一米的尺子去度量身边的一些东西,度量完之后再去对比,讨论。

经过以上的情境引导,小孩子大抵上能够理解单位存在的意义。

当然,这只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小孩子讨厌数学,不是数学的问题,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情境,帮助小孩子看清数学本来的面貌。


关于我


每当我看到大家谈“数学”色变,每当我看到世人面对数学时眼中流露出恐惧之色时,我都想告诉他们,他们对数学的感觉是错误的,每当我看到数学被世人误解,总有种痛心的感觉,我想告诉他们数学真实的面貌。所以,我毅然决然地来实现这个梦想,把数学真实的面貌展现给大家,最终,让大家爱上数学。

我主要围绕K12数学从五个维度抽丝剥茧把真正的数学展现给大家。

趣思考
以数学思维为主体,传播数学文化,激发数学兴趣,分享数学知识等,为你展现一个真实、有趣、美丽的数学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