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群岛在杭州发布了【普通人的100种教育选择】系列,希望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交流的方式,邀请大家共同来探讨“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想陷入内卷,如果不想消耗孩子的生命力,教育还有什么样的可能”。
我们在杭州一起丰富了“普通人”的定义,在深圳一起探讨了“在既定条件下如何主动创造”,在从国际学校毕业,孩子决定回兰州学拉面 里分享了奥斯卡在爸爸的支持下选择休学,勇敢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深圳时有位现场伙伴说,你们看起来都好笃定,每个选择都很从容。我想说,其实我们也有很多焦虑和不确定的时候,也不断在面临升级打怪的新挑战。
今天的文章来自「西安乐鱼学习社区」的联合创始人范昳。从一年前开始,“要不要带孩子去清迈”的念头就不时在她脑海中冒出来。可一旦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全家都要脱离原有熟悉的生活,放下逐渐步入正轨的事业,踏上完全陌生的环境。
真的要这么选吗?面对内心的纠结和张力,她和先生Tim决定先“最小可行”,去清迈待两个月试试,观察一下那里是不是适合孩子的成长,适合家庭长期的生活,也看看跳出现有框架,教育还有哪些可能。
这两个月她在清迈有哪些发现?面对孩子的教育,清迈又带给她什么样新的思考和可能?
Enjoy reading~
摄影:范范
「乐鱼学习社区」在西安已经发展了七年,家长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长期跟随乐鱼的孩子们在学习力和社会情感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之路,也让我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教育、生活都有了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更好地成为了自己。但与此同时,随着儿子宗翰年龄越来越大,ta对世界的好奇,对外探索所需的支持日益增长,「乐鱼」已经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名教育创业者vs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在事业和孩子之间,我该如何平衡和回应?Tim提出,“不如我们出去走走吧?既然现在没有答案,不如先放下,不着急做决定。”乍一听到这个提议,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充满了迟疑。“现在离开西安,「乐鱼」的发展会不会中断?离开了「乐鱼」的学习体系,宗翰的教育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家里老人该如何安顿?经济收入能不能维持?”“现实”的问题,一直在我脑中不停地回响。想到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所有我能想到的“困难”,一股脑儿地都冒了出来。“别再异想天开了,现在你最重要的就是把手里的事情做好,让孩子能够按照既定的日程一步步往前走。”我一边继续处理着每天各种繁琐的日常事物,一边迷茫纠结着,就这样过了一整年。图:清迈稻田咖啡日落 摄影:范范直到今年七月,「乐鱼」的孩子们迎来了毕业季,满怀期待的步入下一阶段的成长,而我们也终于决定既然暂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那就先跨出一小步,给自己两个月的时间先去试试。”如果两个月后不行,再回来么。现在做的决定,又不是定终身?怕什么?“这是我对自己说的话。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鼓足勇气主动拥抱”不确定“。
丰富的自然环境、多元的人群、好玩又新鲜的事物,让我们很快就喜欢上了清迈的生活。我们按照之前在西安带着孩子们走读的方式,探索当地美食,泰餐、西餐、路边的必比登,在品尝美食中了解当地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我们自驾去泰国的第一个王朝“素可泰”,了解泰国鼎盛时期的治国之道,以及从历史脉络中反思,泰国人保有开放、多元和松驰感从何而来?图:泰国素可泰历史公园 摄影:范范
我们主动参与很多当地人的活动,有陪读家庭们的中秋节聚会,有关天文、艺术、数学学习的讨论会,有在泰缅边界支教的加拿大老师分享会,还有来自各个国家的义工来清迈举办的公益活动等等。图:清迈陪读家庭共度中秋节 摄影:范范
一个月过后,当好奇、兴奋感逐渐褪去时,我又开始思考,“宗翰每天跟着我们走读,这样的学习就够了吗?没有共学伙伴、没有每天固定的学习日程和进度,学业会不会落下?”尤其当我得知,清迈的国际学校对入学学生的英语要求很高时,我对宗翰未来就学的情况更加担忧了。如果这样一晃大半年过去,眼看五年级就要结束了,初中阶段该如何衔接?
图:清迈大学音乐节 摄影:范范
紧接着,我就开始预约号称清迈“第一梯队”的国际学校,拉着孩子一起去访校做入学测评。在访校的同时,我还会询问不同的清迈陪读家庭,想从ta们择校的经验中,了解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在地理面积并不大的清迈,仅国际学校就有23所,不仅有美制、英制、IB制,还有新加坡、德制和法制等不同学制,此外还有双语私立学校、泰国公立学校、宗教学校等等。每个家庭的选择也很不同。有的人认为某所国际学校特别好,但其他人则认为这所学校存在很多问题。结果你会发现,没有一所学校是所有人公认的“最好的学校”。当择校没有参照标准的时候,我决定根据自己家庭的教育理念寻找匹配的学校。
图:清迈一所国际学校 摄影:范范
在访校的过程中,我发现宗翰表现出的态度似乎是“这一切都与我无关”,ta只是跟随着我们一言不发,与之前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的状态截然不同。我对ta开始产生埋怨,“爸妈为你上学的事情着急,这本来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但不操心,还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样子。”每次说到这个问题时,宗翰总显得一脸无辜,嘴上还嘟囔着,“我怎么不操心了?”有一次,我们去山上的一所国际学校。招生官是中国人,ta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竟然不是介绍学校的情况和优势,而是问我,“你们对孩子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我和Tim开始向招生官描述,我们期待中的教育环境,“因为孩子思维较为活跃,喜欢动手实操的学习方式,我们希望老师对待教学有热情和方法,以及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可以协作、共学。”招生官并没有急于回复,而是向我们讲述了自己陪读的故事。“十年前,全家人一起搬到清迈。之前女儿也是在家上学,而且学习成绩非常好。在初中阶段时,女儿自己提出想要考美国的大学。但美国大学是需要提供高中的学分,所以女儿才选择了一所学校就读。三年后女儿如愿以偿,考入了美国一所心仪的大学。因为自己和爱人喜欢清迈的生活环境,决定留下来。”当我听完这位招生官女儿的求学经历,引发了我的思考:“送去国际学校到底是为了上学而上学,还是孩子的真实需要?”ta对我说,“其实你家孩子还小,你们完全有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多走走看看,找找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小学、初中段在学校学的东西没那么难,当孩子需要来学校时,再来也不晚。”这段话,竟然出自一位招生官的口中。ta的松驰感,让我不断地反问自己,“我担心的是什么?担心孩子被拉下?是不能够接受孩子重新上一遍五年级?还是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和别人不一样?”
Tim问到,“一定要现在让宗翰去学校吗?”
我迟疑地说,“我们来清迈,不就是为孩子找一所适合的学校吗?”
Tim反问,“现在立刻入学,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还是宗翰自己学习的需求?”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
Tim继续说,“如果宗翰能在这段时间发现自己的学习需求,我认为比直接送去学校更有价值。我发现,宗翰已经快速地融入了清迈的生活,不仅自己可以用Google搜索要去的地方,还可以一个人出去买东西。ta和咱们一起走读,每天接触到的学习资源太丰富了!”
这次访校的经历和对话,让我放下了一定要让孩子去学校上学的执念。我看见自己的执念并不是为了解决孩子学习的问题,而是为了回应内心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那一刻我接纳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随之流动。我对自己说,“与其恐慌,不如看见当下,行动起来,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图:elephant poopoopaper park 摄影:smile
之后的一个月,随着走读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不同场域认识了更多有趣的当地人。Bella是从深圳来清迈的陪读妈妈,已经在清迈生活近十年。有一次,我们聊到孩子的学习和未来规划时,她说,“我不指望孩子一定要成为学霸,考上藤校。我带孩子来清迈的目的就是想让ta接触多元的环境,即使ta没有考上大学,如果精通中文、英文和泰语,以后做外贸生意也很好啊!”她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故事,“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发现儿子非常喜欢骑行。之后我就陪着儿子参与各种骑行活动。现在他已经15岁了,自己出国参加职业骑行比赛。我不敢想象,每天骑行四个小时是什么样的场景?但看到儿子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我为孩子骄傲!”图:清迈塔佩门艺术家表演 摄影:范范
这两位陪读妈妈对孩子未来的思考,也打破了我对来清迈留学的固有认知——通常我们带孩子来清迈,就是冲着清迈国际学校的资源,并且当作未来报考欧美大学的桥梁。此刻我猜意识到,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私立、公立学校,其实都只是学习资源之一。除了学校,我们还可以有更多其他的学习方式。比如,清迈有很多独立的外籍教师,不仅可以教授英语、数学、科学,还有专门的游泳、骑行、骑马、高尔夫等等的教练。比如,清迈有各种艺术家,手工艺人、木雕艺术家、水彩画家以及曾获国际大奖的作家。网络学习的资源就更多了,足不出户就能上哈佛提供的免费课程,还可以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们一起上马斯克的学校。图:泰缅边界支教老师分享会 摄影:范范
这个时代,学习资源已经不仅限于学校,还有多种途径可以获取,而最为关键的是,孩子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擅长什么?弄清楚需求,我们才能匹配适合孩子的学习资源。图:有关数学学习的讨论会 摄影:范范
记得快要离开清迈时,宗翰对我说,”妈妈,我想去山上那个国际学校上学。”宗翰认真的说,“我喜欢那里的老师,我在访校的时候,老师对我很有耐心。而且我看到小朋友们和老师踢足球,很开心自在。”我突然意识到,原以为宗翰访校时漠不关心,谁知他是在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而且,他并不想被安排,而是想自己思考过后再做选择。
我接着问,“这所国际学校对英文有一定要求,你愿意去考试吗?”从清迈回来后,宗翰主动加强了英语学习。
我为宗翰感到高兴,因为他已经开启了自己的学习之路,在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付出努力。
图:学习在窗外、世界是教材 摄影:范范
回想两个月前,我对未知还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当试着迈出一小步后,我跳出了框架,也看到了此前自己的局限。我意识到,每当自己感到被困住的时候,没关系,保持观察和思考,感受自己的需求,试着迈出最小可行的一步,就会慢慢探出前行的方向。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