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路 | 普通人的100种教育选择

文摘   2024-12-17 21:12   广东  

近些年因为抑郁、厌学等各种原因,有些青少年选择离开了学校,开始“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对孩子和家庭意味着什么?他们可以去哪里寻找需要的资源和支持?未来又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

与很多青少年不同的是,群大校友一妹在8岁时主动选择离开了学校,经历了14年的在家教育。两年前她开始踏入社会工作,同时也在一个“在家上学”的青少年社群里提供一些支持。

本期「普通人的100种选择」,Sherry和一妹从个人经历聊起,更多地探讨了“在家上学”这个群体,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教育选择以及背后的思考。

Enjoy reading~




欢迎扫码收听「群岛教育谈」第81期
Sherry:今天是我们要聊的教育选择是“在家上学”,我邀请了群大校友一妹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一妹,请你先跟大家打个招呼,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一妹:大家好,我是一妹。我从8岁就离开了学校,那是 09 年的时候,算是中国比较早的一批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当我离开学校之后,主要去学习了绘画,我爸爸有这方面的特长,他可能是想把我往艺术方向去培养,可以画很棒的作品,可以去全世界各地去画画去玩。这是我父母对我的期待,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很好的未来图景。
在我刚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们家还会招收一些厌学的学生跟我一起学习,但到12岁的时候就很难再找到同龄人的社交,这也是在家上学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我是长沙人,当年整个长沙甚至整个湖南都没有几个这样的家庭,只有大理有一些在家上学的群体,还有在公共平台上主动发声的教育社区,所以当时为了给我找伙伴,我们就举家搬到了大理。
13岁的时候我通过艺术特长加上补课考试,有幸考上了一所法国的学校,但当时因为签证的原因,没能出国。接下来直到 21 岁,我基本都待在大理,中途也有一些别的尝试、去过别的地方。
21岁时,我做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在一家创新幼儿园当老师,之后又当了营地老师。干这个干那个,我其实一直在做自己的探索,虽然我父母对我的期待是希望我走艺术方向,但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探索,主要围绕着教育。我现在是一名线上的 life coach(人生教练),同时也在做一些线上的课程设计。
Sherry:一妹很快地介绍了一下她从 8 岁到 23 岁不同的阶段,也聊到了在家上学过程中做的各种尝试和探索。我们再来展开聊聊。

在家上学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Sherry: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有一个好奇,为什么当时你会在家上学?
我知道现在有挺多是因为孩子确实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或者在学校里受到了霸凌,或者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办法继续去学校,不得不在家上学。你当时也是类似的情况吗?
一妹:我完全不是,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很诧异的一个原因。我当时在学校里很受欢迎,同学们很喜欢我,老师也很喜欢我,我是身兼多职的班干部,成绩也还不错。总之,我自己觉得在学校里面混得还挺好的。
当时离开学校主要是我爸爸的想法。我爸爸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大家也能看出来,从那个时候开始就选择“在家上学”这条路的人肯定不一般。
他当时觉得,第一,我太听老师的话了,很多时候我都会说“老师说是怎么样的”,他担心我没有自己的想法;第二,可能因为我比较聪明,当时学习的内容对我来说比较简单,比如说一些生词表,我已经可以倒背着去默写了,但是作业的要求还是听写。我爸爸就很疑惑,“你已经会了,为什么还需要听写?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无意义的事情?而且语文也不是听写生词这么学的”。他对教育本身有很多自己的批判和想法,这是他让我离开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当时想尝试了一下不去学校上学会怎么样,所以其实二年级下学期我就没去了。我自己在家里画画、阅读之类的,我爸发现我的状态挺好的,也没有因为不上学就不学习、没文化了。所以在尝试了几个月之后,他们觉得OK,就让我离开了学校。但像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很不支持这样的选择,会有很多的冲突。
Sherry:你爸爸确实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听起来他不太认可学校里面非常标准的教育,所有人采用一样的进度,一样的方式,用一样的教材,让每个孩子都乖乖听话,他会更希望你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一妹:是的,而且对于爸爸来说,读书读得再好,不也就出来打工嘛,然后就过很普通的生活。如果学一门技术,比如像我学绘画,那不就可以全球各地一边画画一边旅游一边去做其他事情,那不是更幸福嘛?那样就能够往更高的地方去攀登,而不仅仅是顺着流水线生活。

Sherry: 从8 岁到现在,15 年过去了。现在当你回过头来看,你觉得跟同龄人相比,这段在家上学的经历带给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一妹:我觉得它会带给我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很多的事情。比如在我小时候,还会跟我的高年级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有一次一个男生欺负了某个小伙伴,我们就很大一帮人去到那个男生家里去找他,他妈妈就从阳台探头出来说,你们干什么?唰的一下,一起去的小朋友全都躲到了单元楼底下,拥挤着,互相哄笑。
当时看到那个场景我觉得很奇怪,明明我们是正义的一方,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利,你们为什么要躲起来?为什么要害怕那个权威?结果他们全躲起来了,就我一个人站在可以被看到的树下。我就跟他妈妈喊话,说“那是他欺负了我们呀,弄得我们很不舒服,我们想让他道歉”。
就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没什么,是很正常的,但我的朋友们就会觉得,“哇,一妹你好厉害啊,还挺酷的。” 
到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会疑惑,“咦,我们的工资条怎么是这么多钱,而不是那么多钱?”,然后我的同事们就会跟我说,“对啊,我们也觉得很奇怪”,但大家可能只会停留在讨论的阶段,但我就会直接去找老板问,“为什么我们是这个工资啊?你是怎么考虑的?”
这些既定的规则似乎大家已经很适应了,也觉得它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会看到,明明你就不满意,明明你有别的想法,为什么不去说呢?为什么不去再想想看,再试一试,再了解一下呢?就是这样的区别吧。
Sherry:嗯,这大概就是没有被规训过的样子。
一妹:对,也可能没有遭受到那么多社会的“毒打”。

Sherry:很多时候我们在学校里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师是权威,是有一些特定的社会规则的。你刚才讲的时候,我就忽然想到上周带六年级的女儿去看《好东西》,我女儿当时就说,“这部电影里的小朋友最多只有四年级,但凡超过五年级了,很多话就不会说出来”。这就是社会规训。
但是你刚刚说的例子,我觉得就是电影里那个孩子的样子,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可以有自己独立的表达,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说的。其实本应该是这样的。

一妹:是,所以我对于在学校里因为受到了同学的嘲笑,或是老师的打压就抑郁的学生会有同情,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小,这些可能就是ta的全部了。这些权威、这些眼光就是全世界对ta的眼光和对ta的看法,这种打击往往会非常大,我接触过很多同龄的或是比我小的朋友都是这样受到伤害的。

Sherry:这些是在家上学带给你的独特影响,那会有一些挑战吗?就像刚刚你提到的,在家上学是挺孤单的,会缺少同龄的伙伴。

一妹:对,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在社交上的挑战。尤其当时并没有这么多的创新教育机构或社区,想找一些朋友也很难找到。因为我在家的时候其他人都在上学,大家都在忙呢,我是那个大家节奏之外的人,就像现在所有人都在工作,而你是那个离职的,或者不工作的人。

Sherry:然后每个人都会过来问你,你为什么不去上班?

一妹:对,就是这样的。如果看到我白天在外面玩,碰到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会来问,“你怎么没读书?”,我就需要不停地解释这一点——为什么我跟大家不一样。我觉得这也是社会化会受到限制或者受到阻碍的一个点,因为别人不理解你,没有人理解你的这种选择,也不会觉得这个状态是合理的。
Sherry:难怪你们要搬去大理。

一妹:对,这个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要找点朋友。但是为了给我找朋友,我们全家就离开了一直生活的城市,去到一个新的城市,尤其是很多家庭父母原本是有稳定的工作的,这其实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成本,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

Sherry:是的,对你的爸爸妈妈来讲,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投入,他们其实给了你很大的支持。

一妹:是的,我父母在教育上是为我付出很多,很关心我的,这肯定有别于一般的父母。虽然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当你自己要全情投入成为孩子的老师,每天陪伴着孩子的时候,这个投入比是很不一样的。

Sherry:当时你比较典型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

一妹:我比较自由。在家上学的话,生活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要求,尤其是在青春期之前。像我的话,一般早上起来就去运动,然后就画画,中午可以看看电影,看看迪士尼动画片什么的,然后下午也是画画,接着看书、听故事,等到我的同学们下了课就找他们玩,基本上每天就这样过去的。

Sherry:听起来很自由,想干嘛就可以干嘛。

一妹:对呀,除了孤单一点之外,其实是比较快乐的,所以可能那个时候我的笑容会比我的同龄人要更多,哈哈哈。

Sherry:可是在过去三年,我也有很多时候是作为妈妈的角色跟孩子一直在一起的,那段时间在我的印象里并不是那么美好,也有很多的鸡飞狗跳。

一妹:嗯,会有,尤其是如果在家上学的话,其实需要去面对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这个是没有办法隐藏的 —— 我们就在一个家里面,当夫妻有冲突的时候,其实孩子是直接会被卷入这个冲突圈的。
 —— 这也是我不太建议一些关系很糟糕的家庭突然选择把孩子带回家的原因。有可能你的孩子不适应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家庭冲突,或者就是夫妻双方的关系不好,他才不能正常地适应学校。这时候你把他带出来,让他直接进入这个漩涡中心,反倒是不太明智的选择,还不如先把家里安定好了,再把孩子接回来,父母可以更好地支持他,不然只会让冲突升级。

Sherry:那个时候你跟你的爸爸妈妈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曾经提到过可能会有一点困扰——他们是作为我的老师的角色,我的教育规划者,还是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

一妹:这是个非常普遍的困扰。如果是在家上学的话,父母要承担我的教育责任,他们要扮演老师,甚至还要扮演学校,他得提供一些资源给我。同时他们还要扮演我的爸爸妈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事情。
作为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想,“哇,凭什么写这个作业?他都那么难受了,还要他写这个作业干嘛?”但作为老师的角色,他们又会想“他必须要完成这个作业,对他是有帮助的,这对他是有好处的”,等等。
父母在这两个角色间就会有这种拉扯的感觉,而这种拉扯感带给孩子的就会有困扰——“你作为老师对我完成的结果不满意,那作为爸爸妈妈,你是否还爱我?我这个做得不好,那我爸爸妈妈还会爱我吗?”
有时候这就是一个会混淆在一块的关系模式,除了社交之外,我觉得这种关系的处理是第二个很大的挑战。
Sherry:你可以给我们举个例子嘛?什么时候会让你觉得“这个关系边界好像不太清晰”,你们家会怎样去回应它呢?

一妹:这块其实我们家一直处理得不是特别好,在青春期之前其实都OK,我跟着爸爸妈妈走就可以了,但青春期之后自己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可能没有那么想要绘画了,但是我父母还是想要我走绘画的路线。这个时候就会有拉扯了,他们觉得我学画画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积累了,以后如果没有文凭又没有手艺,那靠什么谋生呢?所以他们就希望我可以坚持这个路线,不断试图说服我,到了某种程度就会变成一种冲突。
Sherry:他们其实给你规划了一条路,希望你能沿着走下去。
一妹:是的,我的感受是很多家长并不像现在的一些优秀教育者那样,有这么多教育的经验和思考,他们只教育过自己的孩子。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在家上学”也是一个重新摸索的过程,一下子要承担起这么复杂的角色,很多时候沟通都是不畅的,行动是无效的,甚至还会对关系造成一些伤害。不得不说,这是家长和孩子选择这条路之后,需要共同去面对和处理的课题。
Sherry:如果你可以回到过去,回到当时的那个8岁的一妹,你对他们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吗?

一妹:我可能会先劝说一下,确实把孩子带回家里面你们是需要承担很多责任的,但其实也不完全是你们个人的责任,也包括了孩子的想法。这是孩子的人生,你们不用承担那么多,或许可以尝试共同分担一下,给出更多的空间。在遇到很难处理的问题时,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下决定,或者跟他一起去想办法。我一直认为,尤其是在家上学的孩子,他们没有被打击得那么多,所以他们更会自主地去想办法,而且自己做的事情往往都做得比较好,哈哈哈。
Sherry:这点我其实还蛮有感触的。我的女儿现在是12 岁,我们之间一直有的一个共识是我并不觉得作为妈妈,我就要为她负全部的责任,这样我的压力也小一点。我只要做好我自己的部分,过程中更多地跟她一起去探讨,看她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帮助,以及更多地去观察她是什么样的特质。
我女儿跟一妹的情况不太一样,你在学校里面其实是挺如鱼得水的,而她是一个比较慢热的小孩,对于环境非常敏感,即使老师是在吼别的同学,她也会变得非常紧张。所以我做的更多是观察她,了解她,帮她找到适合她的场域和想要尝试的东西。
像你刚刚说的,我都在设想当你爸爸妈妈把你带回家,其实是要时时面对对自己的拷问的——我当初把她带回来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她以后过得不好,会不会怨我?这会不会成为我以后要后悔的事情?
一妹:是的,尤其是我又是一个表现得还不错的学生,他们就会想,如果我继续读书的话,是不是可以拿到更高的成就,或者更多的资源等等。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也能理解他们在承担这个压力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反应和行为。

Sherry:其实我们聊到现在会发现,在家上学确实会有它特别好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讲,特别我相信你一开始不用写作业了,同学们都很羡慕你吧。(一妹:对呀,大家觉得我特别幸福)也少了很多在学校里的规训,但它也有这条路上所要面临的跟同龄人社交的挑战、复杂的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自我拷问,以及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一条可以选择的路,但并不容易。

在家上学的孩子可以有哪些支持和选择?

一妹:我自己的感受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加上 AI 的发展,以及普遍的认知水平提高,加上社会上的支持更多了之后,近些年家长再去思考同样的问题时会更容易一些。尤其是互联网的帮助,大家很会上网去检索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之类的,家长需要扮演的角色更多是辅助孩子,提供基础保障以及情感支持,不需要为学习内容去操心。

Sherry:在群岛也会见到很多不同的课外的校外的选择,也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学习社区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同龄人的社区环境,每天早上过去,然后有固定或者不固定的学习内容,大家在一起可以发起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有一起学习玩桌游的,有因为喜欢打游戏,而在一起练习组队去打比赛的,也有各种各样做自我探索的。
你也在参与一个线上的青少年在家上学社群,就你看到的,大家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可能性,在做一些什么样的尝尝试呢?

一妹: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其实你一旦给了一个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一个安全的场域的时候,ta就是会发起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我先介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那个社群,社群里最小的是 11 岁,最大的可能有 20 多岁,300多人的一个自学者群体

在大社群之下,我们就会有一些小的分群,大家自己发起的,比如说“成功日记打卡”——每天打卡自己成功的几件事情,跟《小狗钱钱》里面学的,或者是跟性相关的青春期话题,还有一些读书会,甚至高考备考组——他们虽然参加高考,但他们是在家自学的,每天早上 4 点半就开始自习,大家开着电脑一起在线写作业或者刷题。
Sherry:这个也挺好,其实就有一个互相陪伴的感觉。

一妹:是的,我觉得现在线上的这种自由度和多元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在家上学的这种空缺,尤其是社交上的,虽然它肯定不比线下待着有,还是不错的哈哈哈。

Sherry:但也挺有意思的,我以为大家在家上学就是因为不想再参加高考这样的应试考试了,但是其实还是会有人选择要参加高考,走升学的路线。

一妹:对,其实并不一定就不想高考了,大家还是想学习的,这一点是共性,只是ta不想以那种方式去学习,或者ta可能不想学习那样的主题和那样的内容。ta离开学校可能是因为不适应学校的方式,或者跟老师有一些冲突,或者可能受过霸凌或者伤害,所以ta决定换一个更安全的环境去完成ta的学习。很多人还是一样有大学梦的,还是想要被看到,或者是想要证明自己。
Sherry:所以其实孩子自主性是很重要的,是ta决定说我依然是想学习的,但是我想选择一个更适合我的方式和节奏。

一妹:对,包括有些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的青少年,ta不得不回家自学,但这其实也是一个孩子自救的过程。ta在学校实在待下去,ta要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做一些小小的事情,或者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在做什么,这都是他自救和调理的一个空间,一个状态,或是一个阶段。

Sherry:我记得你在群岛社群里问过,“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学校里面已经明显地出现了身心非常不适应的状况,那你会怎么选择?” 我发现有挺多的爸妈其实是不敢让孩子脱离这个轨道的,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回家了之后就天天打游戏、睡觉,然后人就废掉了;或者如果离开学校一年两年,那以后会不会就跟不上同龄人的节奏,没有办法步入社会了。
那你自己走了这条路,也在社群里看到很多其他的人,你观察到大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一妹:如果ta在学校里面已经不适应了,你担心ta出来之后脱轨,但其实在我看来,ta在学校里面已经脱轨了,跟不上学校的节奏、环境,甚至跟不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了。ta其实已经是一辆脱轨的列车了,这个时候你硬要把ta塞回去,问题只会更大。因为ta已经积累了很多压力,才会爆发出来,如果再回去就再积累,然后再爆发,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而问题本身没有被解决。
如果ta回家之后一直打游戏、看手机,那是很正常的,ta有那么多压力的积累,你又没有别的办法让ta释放,让ta调理,ta不就只能自己用手机调理吗?我是这么看待的。
我觉得很现实的一点就是ta除了读书之外,不知道怎么去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去生活,对ta来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能够在手机上玩游戏或者刷短视频之类的,那这就是ta的自救方式。
Sherry:你刚刚说的是从学生从孩子的视角,我也补充一点妈妈的视角。我这两年想明白一件事情——就算ta慢一点又怎么样呢?ta比别人晚一点,哪怕晚一年、晚两年,不管ta未来会不会回到学校去,是不是真的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影响?这更多是“社会时钟”建构出来的。
我记得以前大家会讲“你到了什么年龄就应该干什么事情”,但是如果在那个当下孩子真的发生了一些状况,在那个时候ta需要先休整一下,让ta脱离一下让ta非常难受的环境,回到家里面来,无论是需要睡觉也好,需要打游戏释放一段时间压力也好,那晚一点也没什么关系。等到ta的状态调整好了,我相信就像一妹你刚刚提到的,其实人天生是有想要学习的动力的,在家里面反正我自己是闲不住的,闲太久我很难受。

一妹:是这样的,其实给ta个手机什么也不让他干,时间长了ta会很无聊的,尤其是孩子,ta是很需要社交的,ta其实需要比你更丰富的生活,关于这个世界的体验,这时候你说带ta去旅游,我觉得ta其实是不会拒绝的。

Sherry:所以也许就是给ta一些喘息的时间,让ta能够有一点时间去调整自己,然后重新再开始ta的探索。

一妹:简单来说就有病先治病,当ta内在的系统、架构已经崩掉了,那必须要暂停一下,慢慢调理一下,再重新建构。尤其是当孩子有这么大的问题的时候,我猜想可能家庭本身也会有一些问题,在早期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支持、看见、尊重等等,才会导致ta那么孤立无援。

Sherry:很多妈妈看到孩子崩掉了以后会非常的焦虑着急,然后到处“求医问药”,赶快找一个地方可以帮我“治愈”孩子。但更多时候我们要先看到孩子这个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ta身上有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 看见ta当下整个人的状态是什么样子?ta需要得到的支持是什么样子的?展开说一说,为什么现在遇到了这些挑战?然后再去看我可能到哪里去找到一些资源,可以给到ta支持,可以帮助ta,甚至有些时候,仅仅是有人倾听,愿意让ta展开说一说,给ta一段时间,跟ta说没关系,如果需要休息就休息一段时间,等你觉得OK了,我们再看往后怎么走。也许这样就可以了。

一妹:是的,我赞同,作为妈妈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陪ta度过这样一个对ta自己来说也很难熬的阶段。我们从小进入学校,所有人都说同一套话语体系,“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会怎么样”,大家都在建构这样一条路和一个体系,这个时候ta自己出现了崩盘,发现自己的齿轮对不上这个轨道了,其实ta是会很恐慌的,ta心里其实很害怕,所以ta才会通过像游戏、手机这种来回避,或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来回避。ta回避的不仅仅是爸爸或者妈妈,ta也在回避那一整套话语体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

Sherry:我觉得可能需要时不时地跳出来看一看。今天我们在讨论在家上学,其实也是跳出来看一看,我们常规选择的那条路是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适应,以及有没有其他更丰富的教育选择。就像一妹刚刚提到过挺多次,现在在家上学的孩子们在主动地寻找不同的资源去学习的,也已经有了越来越多创新的学习社区、网络上的资源、线上互助社群等等更丰富的探索可能。

一妹:是这样的,所以其实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尤其是爸爸妈妈的担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不要那么焦虑,那么的有压力,也不用承担所有的责任,因为这也会让你自己很难过,在你很难过的时候,你是不能支持到你的孩子。

Sherry:其实你的爸爸也给你规划了一条路径,但你也没有完全跟着那调路径走。

一妹:对!我也跳出来了,就像跳出我自己的那个高考路线一样。
Sherry:但我相信很多爸妈还是会担心,如果最后他们真的没有文凭,以后会找不到工作吗,要怎么样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呢?

一妹:首先得看你想要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如果是专业性的工作,比如像医生之类,那确实需要文凭,或者学术部分的积累,那就可以考虑采用国外成体系的自学教材,然后去考国外的学校。我有朋友就是这样,ta决定要学医疗或心理学,然后就自己去学习,参加考试,拿到同等学历,然后去申请国外大学。
但如果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本来就没有太高的学历门槛,比如像我学的绘画,或者之前直播里谈到的奥斯卡学拉面或者摄影,这些更偏小众的职业,只要ta有足够的能力,就可以自己设计产品或者创业,这些也都是可以的。

Sherry:对,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小众,而是实践经验更重要的职业,在家上学的好处是有很多的机会在真实的世界里去学习去实践。

一妹:没错,大家完全可以从小的项目式学习开始。我找的工作就跟创新教育相关,而我本身的经历就很适合这样的工作,而且我能够做的跟我的同事是一样的,我并不会比他们差,也非常适应。所以我一直以来没有遇到过太多学历歧视或者学历门槛,大家都更看重我的能力,而不是从哪个学校毕业。

Sherry:也是,如果你去面试公众号的编辑,可能大家更在意的是你到底写过哪些文章,阅读量如何,而不是有没有传媒大学的毕业证。
甚至,AI这一年发展得非常非常快,所以我最近在重新思考读大学这件事情以后是不是一定必须的?既然很多事情AI都已经可以做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想一想,不用再为了找一份工作而去学习,而是回到我真的对什么事情感兴趣?以及,如果我真的想学这个方向,是不是只有辛辛苦苦的升学,然后考大学这一条路径?
一妹:对,这也是我想补充的一个点。其实现在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离职率非常高,高达50-60%,我说的不是被裁的那一部分,而是主动离职率。大家还是想要寻找我到底喜欢什么,这辈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追问不会随着读了书拿到学历或者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而停止,而只是探索得更晚了。

毕业了之后找到个工作,然后慢慢地一边换工作一边探索,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相对来说它可能有点像在绕弯 —— 我必须等到我在大学的时候才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那个时候我都快20岁了才能够做选择,那为什么不能更早一点去选择那些我感兴趣的事情去尝试?
Sherry:不过我想特别要声明一下,我们并不是说大家都要完全地离开学校去做这样的探索。这是一条可以选择的路,但也不是那么容易走。
在前几期的对谈中我们也约不同的家庭聊过他们的教育选择,我们更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可以有选择 —— 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周末去户外自由探索是一种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也是一种选择,在家上学是另一种选择。每一条路当然都不容易,但也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难,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可以主动地去创造、去选择。
我也想最后再问一下一妹,今天我看到有挺多的是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直播间里,可能他们自己的孩子也是在家上学,那如果给他们一个建议的话,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妹:跟你的孩子做朋友吧。因为只有真正的伙伴的或者平等的关系,才能够给到人一些内在的支持和影响。你只有把自己的责任、角色、权力放下来的时候,你们才会产生真正的交流和对话,我觉得这也是对父母来说很珍贵的一些东西。
Sherry:我也补充一个妈妈的视角,跟你的孩子做朋友还意味着当ta遇到事情,碰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ta是敢来找你的。只要你的孩子知道时候,只要我回过头,爸爸妈妈就会在那里,孩子心里的安全感一定是足够的,就会有勇气去向外探索。
而且你也不用太担心,当ta遇到问题的时候,ta会主动来找你,你就可以给ta提供你的建议、你的人生阅历,跟ta一起去探讨我们有什么样的方式去回应,那其实也就不会出太大的差错。
一妹:是的,同时也保持做个朋友的距离,也不要粘得太紧了,哈哈~

Sherry:哈哈,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和孩子在一起走一段人生的旅途,路上大家各自玩一玩,也一起走一段,互相扶持一下。到了一定的时候ta会走上ta的那条路。

END


更多「普通人的100种教育选择」系列:
顾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练型父母
一场高二家长会,居然不谈成绩,不谈排名!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国际学校毕业,孩子决定回兰州学拉面
带孩子去清迈,不一定要读国际学校!
别人上幼小衔接班时,她带着孩子开房车环游中国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群岛大学
推动教育3.0,联结教育创变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