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所有不断思考和探讨「何以为人」的写作者们
基于女性的视角
写出自己的故事
共呈彼此的处境
分享人生的切片
以亚马逊女战士的精神
照亮共同的人生
一起参与
第一届
亚马逊女战士·非虚构写作奖项
主题:基于女性视角、源自真实生活、呈现第一人称声音、沉淀自我思考与成长的写作优秀作品3-5篇,将获得亚马逊女战士非虚构写作 - 优异奖称号入围作品6-10篇 将获得亚马逊女战士非虚拟写作 - 入围奖称号所有优秀作品和入围作品将通过群岛社群、《群岛客》MOOK杂志、群岛直播频道、及更多合作伙伴网络中的多种载体和模式发表,共同分享、探讨和传播。女性之间的交往是源于她们共同的命运,我们这种表达就是把命运做了切片去相互印证,你看,你也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群岛是一个“教育创变者的聚集之地” —— 我们所指的教育者,并不仅限于那些“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或者专职从事教育事务”的工作者;我们所指的教育者,是那些不断反思“何以为人,何以为好的教育”、愿意重塑对于人生和学习的想象、并通过微小的、持续的、丰富的行动,来支持自己、帮助他人、联结彼此,一起成为“自由的、活泼泼的人” 的那些人 —— Ta们可能创办了一个个毫不起眼又饱含生机的小微学校、自然幼儿园,Ta们可能召唤起身边对教育严重不满又充满想法的家长们,形成一个自发行动的家长社群;Ta们可能带领着一个支持任何年龄的人感知自我探索无限的民间剧团……Ta可能是一个坚持尝试的Homeschooling自我教育者,也可能是一个在体制内带着苦闷和限制,依然不断探索的老师;Ta可能是一个不断在「身边」发起公共活动,促进人们交流的策划人;Ta可能是一个曾经饱受应试教育之苦,发起自由阅读项目,立志让更多人免受“损害”的年轻人……而在这些教育者当中,有一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无论是从人数比例还是关切程度,都是女性。这意味着什么呢?在反思“何以为人、何以成长、何以自由”的议题时,我们同时需要切入的还有“女性何以为女性、女性何以成长、女性何以自由” 的多重视角。我们想为教育带来改变,做出自己的贡献,却常常陷于“母职和妻子”的身份困顿;我们主动反思人生叙事,体会着自我的成长,又往往难解“女儿和女人”的成长混沌;我们以社会角色加入一个系统或者组织里,参与着社会互动,却总要面对传统权力结构里的种种桎梏,甚至习惯性低视...—— “你们就关心生活上那点事儿,视野太窄..." ——“你们把家庭弄好是最重要的...工作差不多就得了,那么拼命干什么...”——“你懂什么社会,你的这个说法根本没有意义..”——“好啦好啦,差不多就得了,这个又不重要...” ——“工作场合就是这样的,你要更男人一点...才像个领导” ——“把情绪收起来,专业一点,单位不是你感情用事的地方” 带着这样的源头,群岛中的很多伙伴都拿起了笔,把自己想说的想问的,持续地讲出来、不断地写出来,从而成为一份记录,成为一段声明,成为我们彼此的生命切片。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回溯这些以往生命体验的过程—— 就像打开了一个自我宇宙的虫洞—— 我们借由自己的生命故事和体验感悟,不断发出追问:为何个体的视角和经验不值一谈?为何情绪和感受必须忽略?作为女性,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究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她”会体验和经历这些?由此带来的、激发的、久久不散的那些情绪、情感、感触、回想、思考...对她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构成了 “何以为她” 的一部分?我又该如何与时间长河里的这个她、那个她、无数个她相处?—— 以及,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个世界还能变吗?我在其中,还可以做点什么?我们在一起,究竟还可以怎样?数年来,在我的视线里,很多身为教育创变者的伙伴们,借由「群岛写作课」,群岛「公共表达课」,群岛年度TALK,群岛客社群自发写作小组,群岛「每周一问」,「群岛信箱」 《群岛客》杂志 ... 等多种形式、载体和渠道,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下了无数自己最在乎的故事、并借此不断厘清自我形成的脉络;而正是这些声音和记忆的汇合,恰恰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留痕与切片。不仅如此,我们分享,我们讨论,我们激发,我们彼此安慰、我们互相协助,我们洞悉本质、我们重新定义...“我不仅仅是一个我,你看,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们还可以想得更多、做得更多、变得更多、成长得更多...” 当这些切片叠合且互相映射时,女性力量自在其中,默默无言又无处不在。经历过这个过程的我,阅读过这些文字的我,参与过这个过程的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且身在其中,收获斐然。是的,所有文字背后的情感、思考、觉察、关切、联结... 是如此之宝贵,值得我们主动呈现彼此分享,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并激发涟漪式的探讨和思考。由此,我想呼唤更多的教育伙伴们、致力于支持人的成长的伙伴们,持续自我成长的伙伴们(不限群岛社群),无论你身处哪里,做何工作,生理性别或自我认同性别是什么,工作身份角色是什么,只要你:—— 正在不断反思“何以为人”、愿意重塑对于人生和学习的想象、并通过微小的、持续的、丰富的行动,来支持自己、联结他人,成为“自由的、活泼泼的人”—— 愿意写出自己的故事,回溯自己的感触,分享彼此的人生切片—— 邀请你一起来记录女性的生活和感触,并基于女性的视角,共同呈现我们所面对的共同处境。—— 让我们试试,把亚马逊女战士的精神映照到此时此地此处,映照到更多教育者的生活中吧。
「亚马逊女战士」是群岛教育社区经年不息的“传说”,特指那些勇敢无畏,富有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社群中热诚地互相支持,在生活中明亮地感知自我的女性教育者们。
我们每年会评选出社群里的“亚马逊女战士代表人物”,也会通过「亚马逊女战士论坛」,和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探讨那些值得探讨的女性成长话题。
今年,我们想邀请更广泛范围里的伙伴们,通过非虚构写作来发出声音,互相聆听;记录自我,呈现时代。由此,延续了这个名称,并命名为「亚马逊女战士·非虚拟写作奖项」—— 在希腊神话里,亚马逊女战士是这样的一群女性,会战斗、狩猎、骑马、弯弓射箭,丝毫不输男性。她们以小的部落为生活单位,部落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都很重要。在部落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对防御、战争与狩猎有贡献,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学习和练习,还不断创新,让自己有自卫和保护他人的能力。—— 亚马逊女战士们是世界上首先发明并长期穿着长裤的女性。这一点也体现了亚马逊女战士的精神:认为女性与男性对等,可以和男人一样高贵、勇敢而富有英雄气概。—— 亚马逊女战士们会将自己的孩子互相寄养,彼此共同支持养育活动。也就是说,她们跳脱出传统的家庭视角,来看待一个孩子在更为广阔世界里的成长和发展。听了这个三个故事,你是不是对亚马逊女战士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象?这些美丽、活跃、精神奕奕的亚马逊女战士们,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坚定、有理想、勇敢无畏,富有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社群中热诚的互相支持,在生活中明亮的感知自我的女性教育者们。然而多年来,无论是在主流叙事中,还是民间传说中,亚马逊女战士多被“污名化”;或者,成为男性征服世界的想象工具。而能够重新书写自己历史的人,毫无疑问,是亚马逊女战士自己。“非虚构”意味着内容根植于现实生活,是对自身所处世界的观察、记录和反思;同时,它又是一种来自个体第一视角/第一人称的写作,由此带来个人视野里那些丰富的细节、内心的揭示、场景的描绘、以及对于自我的觉察、对于社会的关切,和世界的关照。也是借由言说而生发的那份,当下对于自我、对于身边、对于世界的思考。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我手写我事,我心映我情」。自荐或推荐皆可。投稿方式:加群岛小海豚微信(微信号:Ahaqundao)我们相信 —— 所有真诚、意外、个体的表达都存在着公共意义。—— 如果你的身份认同中包含“教育者”(教育工作者、父母、学习者、活动策划者、公共生活参与者、支持成长的社群发起者…… 只要是与人的成长有关皆可)的写作者,性别不限,年龄不限,背景不限,欢迎提交自己的作品;——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边的教育伙伴,欣赏Ta的非虚构写作(并符合上述要求),欢迎推荐并提交Ta的作品。世界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一堆随意的碎片,我们自己就是废墟中的建造者。灵子:前财新记者、文化编辑 /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 / 《忧郁的常识(访谈录)》作者张颖:律师/「明亮的对话」等公共讨论系列活动发起人周贤:教育创新实践者 / 亚马逊女战士系列项目发起人/ 《教育3.0》作者顾远:教育创新实践者 / 群岛教育社区创始人 /《教育3.0》作者薛野:西西弗书店创始人 / 教育创新实践者 / 「旷野路标」公号写作者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