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并不是对学习没兴趣,他们需要自己编织自己的“意义之网” | 群岛实践

文摘   2024-11-19 18:01   上海  


大家好,我是主编Sherry。

几年前我就听很多高校教师说,现在的大学课堂安静得可怕,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底下一片沉寂,学生们既不听课也不逃课,问他们的意见得到的回答也往往是“无所谓”、“都可以”,没有目标也没有方向。

后来在跟不同伙伴的交流中才发现,这样的沉默并非始于大学课堂,在进入青春期后很多孩子就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无意义感,对学习没兴趣,对生活也失去了动力。

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真的是对什么都没兴趣吗?还是他们的需求没有被看见和支持?

每一期群岛的「教学设计绿野营」里都特意强调,任何教学设计的起点理应从构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开始,只有与学习者产生关联的内容才是对学习者有意义的。

厦门「火光学习社区」的联合创始人熊说,青少年更是天然的意义探寻者,只是当他们发出邀请时,我们这些教育者,我们这群父母,做好准备了吗?

熊基于自己10多年支持青少年成长的经验,写下了自己的观察、尝试和思考。

Enjoy reading~



什么样的学习会让青少年

感受到意义感?


by 火光青少年社区  熊



青少年是天然的意义探寻者,

当TA们发出邀请时,

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今年我受邀参加了两期「群岛教育轻直播」的对谈(欢迎在文末点击收听),我和两位教育者聊了两个关于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其中一个是,“如何看待青春期孩子的无意义感”


青春期的确是一个复杂的成长阶段,但在我自己作为教育者和TA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多感受到的不是麻烦,而是可能性和希望。


什么对青少年来说是有意义的?


成人眼中的意义感和青少年眼中的意义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成年人在谈意义感时,通常指向某个明确的目标、成果,一种他人眼中可以感知、得到的价值。而在青少年眼中,意义感很可能是一种主体的参与,一种发现自己对世界而言是someone而不是nobody的过程。


那什么又是有意义的学习呢?



Critical   Thinking 

01


我要编织自己的

意义之网




火光的“创变营”,是一个以解决青春期孩子面临的问题为目标的营会。在营会里,我曾邀请学习者一起去发现,青春期的生活中有哪些自己关心,希望去解决的问题。

 

有个小组提出了一个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在一起,有时候会开关于恋爱甚至性意味的玩笑,这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多困扰,怎么办?

 

当我邀请他们给这个问题打分时,一位青少年Y说:我只能打7分,因为这个问题有很多专家都关注过,但一直也没有得到解决,说明这个问题可能不是靠我们几个青少年就能解决的。

 

另一个青少年H举手说:“我有不同的观点,正是因为很长时间都得不到解决,所以我们才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因为别人没成功,看起来无意义,就不去做,那这样就一直没有人做。”

 

在H的表达里,我感受到了青少年作为主体的这种“我要”“我选择”所带来的学习意义感。


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能独立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或许是因为担心TA们没有能力做出足够好的选择,或许是有太多的“默认选项”害怕标新立异,但这种选择机会的剥夺削弱,其实也减少了青少年通过探索来感知意义、确认自我的机会。

 

这些选择是我们创造自己独特生命故事的时刻。如果我们拉长时间来看,这些一次次的“我选择”就是青少年编织自己意义之网的过程。




Critical   Thinking 

02


意义感来自于真实的

可感知的问题





在当下的学校学习里,学习的目标常常被设定为完成考试和练习,和真实世界是脱节的。


于是,青少年很自然地会提出那个困惑——


这个学习对我未来的生活,对真实的生活有意义吗?意义在哪里?


而现实生活里,TA们关心的很多问题,在学校里很少被关注,更不用说展开学习了。


24年寒假的创变营里,有两位青少年提出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一位青少年Q说: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因为自己经历过某些伤害,就认为别人面对这种伤害时,不应该有不舒服的感受,就像“被嘲笑有什么,我小时候也被嘲笑过啊。”


另一位青少年S说:“我不知道怎么认识自己。别人对我的很多评价,我不同意,但是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又说不清,有时候觉得很憋屈。”


这些问题,都让当时的我想起了许多,自己在青春期时的复杂感受。不同的是,在我的青春期里,这些感受是隐约存在的,也不知道如何讨论,与谁讨论。而在这个营会里,我们共同创设的学习目标,正是一起去回应这些对青少年真实、重要却又鲜少被讨论的问题。


当我们意识到,并且开始创造,指向真实世界的学习时,青少年对学习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


在前面举的那个例子里,青少年小组从“跟恋爱有关的玩笑”开始不断通过访谈、共情理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身陷其中的青少年会有哪些困扰?

我们如何更有力量地面对这样的现象?

如何支持需要帮助的伙伴?


最终TA们用5天的时间,把这一系列的思考做成了一本小册子《青春修炼手册》,通过这本手册,TA们希望有人在面对“别人开我的恋爱玩笑”这类困扰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得到更多的支持。


有趣的是,在做完这本小册子之后,TA们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专家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建议,感慨的说:“我觉得有一些建议太简单粗暴了,好像还不如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深度。”


滑动查看更多




Critical   Thinking 

03

在善意的群体中

一起走向复杂的深度学习




Q和S的故事,也让我想到支持青少年去感受学习意义感的第三个视角:一个向善的群体会支持青少年在“我们”中理解、发现“我”,从而变得更有力量。


德鲁克说,“好的管理是激发每一个人的善意”一个好的教育场域所创造出的关系就像一个微小却功能完善的良好社会。而在这样一个好的群体中,青少年将看到更丰富的可能性,展开一次次通往复杂的深度学习。


今年夏天,火光有一个在临夏展开探索的人文思辩旅行营会。有一个小组提出的学习目标是,理解临夏人的生活。他们选择用访谈的方式,从临夏看上去最不同的地方——少数民族、清真寺、回族文化等等开始探索。


复盘时,他们除了访谈获得的具体信息外,还有一个发现:“好像TA们除了那些习惯、仪式,和我们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打破了大家在来之前的认识,“少数民族和我们的生活很不一样,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独有的民俗和习惯”。


这个发现不是一个抽象的知识,而是大家在一次次和真实的人交流时形成的感受。


到了营会的第四天,一个自由探索日,有几位青少年逛当地的谷子店(动漫、游戏的周边衍生品),恰好遇到了几位本地青少年在和店长聊天。这几位青少年都是女生,她们吐槽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和弟弟的家庭地位之间的巨大差距。


最初是H饶有兴致地听她们聊天,听着听着H对另外几位青少年说,你们也可以一起来听一下,我觉得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发现。在接下来TA们的学习中,少数民族中女性的生活状态、女性的力量感和职业选择,又变成了TA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于是,一次购物中偶然的聊天,变成了TA们用更多的方式理解临夏的一次学习探索。而这次不经意的聊天内容,也变成了TA们接下来探索临夏,理解性别平等的一个视角。



对青少年来说,“我”的在场,天然地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好奇,是TA们的意义感所在。


TA们并不是用“工作/生活/学习/娱乐”这样割裂式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和自我,而是整合式的。


好的群体关系对TA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在一起既可以轻松地共同玩耍,也可以进行严肃而深刻的表达;既可以带着明确的计划目标去展开学习,也可以尝试把意外的事件变成我们思考和学习的素材。


青少年是天然的意义探寻者,或许TA们对于意义感是什么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TA们已经做好准备去迎接这个探索的过程。


当TA们发出了这样的邀请,作为教育者/家长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关于“青春期”话题的进一步探讨

欢迎扫码收听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群岛大学
推动教育3.0,联结教育创变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