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读上海 城市规划解读系列文章
上海能否发展成为并肩纽约伦敦的全球顶尖城市?
未来,都藏在历史当中。
在上海城市规划馆的序厅,展示了上海历史上6次总体的城市规划,其中建国后有4次,分别制定于1959年、1986年、1999年和2017年。
上海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述
前三张总体规划图,浓缩了上海80多年来的城市扩张历程,见证了很多地方从阡陌农田到繁华城市的蜕变,财富的故事亦在其中激荡~
最新的2035规划,则为我们描绘了全球卓越城市的远景蓝图。
全球卓越城市是什么概念?
可以拿房价做个具象。可以称为全球卓越城市的纽约房价17万/平,伦敦14万/平。而现在上海房价平均6.5万/平。
《上海2035》这份远大的规划,真的能够实现吗?
从过去三次城市规划的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2035规划的实施,依然会和最初设定有很大的偏差,不排除很多子目标子规划会失败。但总体目标必将实现,上海必将再次伟大!
每次上海总体城市规划的背后,都经历了复杂的决策过程。回头我们再详细说说其中的故事。
@1959年《关于上海城市规划发展的若干意见》
1959年这版城市规划,提出“压缩旧市区,控制近郊区,发展卫星城镇”的空间布局总体原则。
从规划图能看到,上海旧市区基本就是现在的内环内,所谓近郊就是现在的中环,规划了彭浦、北新泾(长风)、周家渡(世博)、五角场等工业区。
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外围基本都是农田,只有偶尔一点小城镇,和规划的闵行、吴泾、松江、安亭、嘉定卫星城。金山石化及宝钢吴淞两个卫星城,当时尚未规划。
这个年代,上海的财力80%被调拨支援全国,加上三年困难和文革的干扰,上海城市规划肯定难以全面实施,但上面这个空间布局建设方针还是得到了贯彻。
上海相继建立了9大近郊工业区,和等7大远郊卫星城。一方面是保持了上海的工业实力,另外也初步形成了市域组合的城市结构。
@1986《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从规划图上来看,这版规划和1959年版区别不是很大,也反映之前30年上海城市发展缓慢。明显的区别多了金山化工及宝钢吴淞卫星城。
1986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986年规划提出上海城市布局的基本设想是:改造和建设中心城,积极开发浦东地区;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向杭州湾北岸和长江口南岸两翼展开。
制定这份规划的时候,上海还在讨论城市发展方向:东进浦东、南下杭州湾、北上吴淞,还是西进虹桥?最终规划的方案,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感觉是先四处试试~
最终,开发浦东成为各方共识和国家决策。
90年初,浦东大开发拉开序幕,上海巨轮重新启航~
尽管城市发展方向并没有按照规划走,但这一阶段上海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经济结构和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迈向21世纪的上海市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框架。
@1999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外资大量涌入,上海经济进入了澎湃时代。1999年版规划提出了建成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从规划图来看,城市格局呈现中心城圈层式扩张与郊区城市化并行的特征。
随着工业进一步外迁,和大型居住区的建设,中心城已经蔓延到外环附近。
199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心城)
外围规划新城11个,分别是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同时规划朱家角、泗泾、周浦(康桥)、奉城、枫泾、堡镇、南翔及罗店等22个左右中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199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市域范围)
后来,11个新城演变为“一城九镇”,三城七镇、九个新城、七大新城等等。
如果再拿2017年的规划图(也就是当下现状)做对比,会发现1999-2020年这个阶段,上海城市发展扩张实在太快太猛了!
外环以内中心城基本全部铺满,外环线附近全部建成了大型居住区。很多现在知名的板块如徐泾、江桥、九亭、顾村、唐镇、锦浦等等,根本都还不在99年版的规划图上!
感觉上海城市一下子扑出来了!
这种超常规的城市发展,核心动力来自98年启动商品房市场,和2001年中国入世后经济每年两位数增长,大量人口涌入,2000上海常住人口从约1600万,2010年约2300万,2020年接近2500万。20年增加近900万人口。
尽管这带来了城市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伴生了土地财政和房价快速上涨的弊端,但上海稳稳把握住了大的时代机遇,蒙眼狂奔,一举建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大中心!
上海这三次城市规划,落地成效如何评价?
一方面,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回顾,规划的实施肯定是有偏差的,甚至偏差非常大。
比如每次规划框定的人口目标,从来没对过;59年规划因政治运动基本停摆;90时代的主题浦东大开发,甚至不是86年版规划的主角;99年规划的“一城九镇”无疾而终;等等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城市总体规划,是设定接下来20年左右城市发展方向、大的目标和主要实施路径。虽然具体路径有偏差,很多具体举措失败了,但上海总体都在按照规划的方向在走,而且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
比如59年规划生产型城市,发展工业和卫星城;86年规划明确提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99年规划至2020年建成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这些大的战略目标都实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历次城市规划总体还是靠谱的!
在对上海历次城市规划分析后,鱼叔有几点经验总结:
第一,规划的落地效果取决于时代背景。“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二,规划要看大,不能看小。要从城市规划中把握城市发展及空间演变的趋势和方向,而不是细枝末节。
第三、规划要看长周期。城市总体规划一般都是以20年为一个单位的。20年可以发生很多很多事,如果我们只盯着一年两年,一惊一乍地感慨“这里不行了,那里失败了”,其实没有必要。
最近2017年这一版总体规划,从2014年开始研究,2017年底报国务院批复,各项目标设定在2035年,一般称其为《上海2035规划》。
整体来说,上海2035规划并不是一个激进的方案。
城市建设的边界不再扩张,而是力求做强做精,主要做部分片区转型,局部更新和优化。除了少数重点地区,很少再有大开大合的征地开发。
2035年建设用地仅比2015年增加约130平方公里
“主城区 - 新城 - 新市镇 - 乡村”的城乡体系,“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都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
但城市规划的成功落地,离不开两个最核心的要素:
产业/经济,和人口。
人口方面,上海2035年常住人口预期依然是2500万,基本没有增量。这和2000-2010年实际增加近700万人,2011-2020年实际增加185万人,从外部环境来说完全不可比。
但这一点,上海应该有所考量,希望用人才红利来替代人口红利,从2021年开始加大人才落户力度,详见:真没想到,现在上海落户这么猛了
最大的变数,可能来自产业和经济增长。
2017年制定2035规划时,中美贸易战还没开始,全球化依然是主流。社会对于经济发展充满了乐观预期。
2018年中美贸易战拉开了“脱钩断链”的逆全球化浪潮,加上疫情造成的伤痕效应,以及房地产危机的爆发,经济增长失速,大部分产业的增量变得稀有。
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新的全面性的增长浪潮,目前还没看到。
这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新建的办公、科研与园区空间,谁来填充? 没有足够产业增量,人口/人才从哪里来? 没有持续人口流入,新房销售怎么保持高位? 没有大量的新房及土地出让收入,城市基建和更新的钱从哪里出?
这些问题深思起来,当然让人焦虑。这些问题,也并不单单属于上海。
但我们回顾上海这几十年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都能迎难而上,创造出了新的机会。
就全国而言,经济学家温铁军曾归纳了建国后遭遇的十次大的经济危机,但每次总能在危机中力挽狂澜。
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或者有自己独到观点,欢迎添加我们微信(搜索添加:chengdushanghai2025 或识别以下二维码添加),一起阅读上海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