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忠言逆耳利于行”

财富   2025-01-28 00:00   湖南  

读《资治通鉴》之七十

在秦二世三年七月(也就是公元前207年大概十月份的时候),刘邦率军攻破武关,然后不久之后,秦国宫廷也出现了剧变,赵高害怕被胡亥怪罪,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秦二世;紧接着,赵高也被子婴所杀。

子婴的身份是一个谜,估计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记载有些乱,有说是胡亥的侄子(《秦始皇本纪》),但是年龄对不上;有说是胡亥的哥哥,但是逻辑不太符,如果顺位在胡亥前面,胡亥容不了他;还有的说法是秦始皇的侄子;而在《李斯列传》中说是秦始皇的弟弟,个人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年龄、声望都比较合适,并且顺位在胡亥之后,不会对胡亥造成威胁,且作为长辈,可以在胡亥面前说上话(给蒙恬求情那一次)。当然,史书上记载秦始皇的弟弟只有成蟜,不过,记载上漏掉也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在嬴子楚回到咸阳之后,赵姬和嬴政在赵国还呆了七年之久。

子婴做了秦王之后,过了两个月,刘邦大军已经到了咸阳边上,于是子婴率领百官向沛公投降,刘邦军团得以进入咸阳。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资治通鉴·汉纪一·汉太祖高皇帝元年》

这个时候,刘邦军队的纪律性依然不是很强,手下到了咸阳城之后,就忙着到处争抢金银财宝,当然,其中萧何是一个例外,他到咸阳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丞相府中的地理图册、文书、户籍等资料收藏起来,文化人毕竟是不同,这一行为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而刘邦自己,看到秦朝的宫殿如此豪华、珍宝美女无数,就想赖在咸阳不走了,好好享受享受。

但是刘邦部下中有不少明白人。首先谏言的是樊哙,受到影视剧的影响,樊哙在我们印象中经常是粗人的样子,但是从这个故事和鸿门宴中,樊哙可以说是粗中有细。

樊哙主要是拿秦朝灭亡的案例对刘邦进行警示,意思就是如果沉湎于这些物质上的享受,最后也会落到跟秦朝和秦王一样的下场。

可能是刘邦正玩得起劲,樊哙的劝谏让他感到很扫兴,更甭说能听得进去他说的话了。

然后张良进去劝说,道理差不多,话术有所变化,总结来讲是三点:一是秦国之所以灭亡,就是过于残暴;二是现在到咸阳,应该如同丧服在身,安抚好老百姓,如果安于享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三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或许打发樊哙走了之后,刘邦心里面也意识到了问题,经过张良再次劝说,刘邦完全醒悟了,他听取他们的意见,离开了咸阳城,回到了霸上。并且,他召集关中地区各县的官吏、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宣布废除秦朝现行法律,实行约法三章。并派人和秦朝原有官员到各地视察,向老百姓们传达,各地民众都非常高兴,争相拿出牛羊美酒款待刘邦的官兵,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表示现在府库充盈,不需要百姓们破费。关中地区百姓都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经过在秦地三个来月的整顿之后,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的民心,尽管很快就被项羽赶到了巴蜀,但是关中百姓成为了刘邦未来的重要力量,也是刘邦统一天下的底气所在。刘邦在后面多次被项羽打败,正因为有关中地区作为大本营,他才能安心在前线,每次失败之后都能够东山再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有这么几点收获。

第一是物质享受可以,但是不要耽于物质上的享受,尤其是不要让物质享受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追求快乐是人之常情,让“乐极生悲”那就不划算了,可是我们需求清楚的是,世界上很多痛苦都是来自于盲目和过度追求快乐。获得快乐的前提,在于能够生存和发展。

现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快乐”啥的经常是广告中的常用语,可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资本家并不关心你的快乐,他们只是希望从大家追求“所谓的快乐”中,获得属于他们的利益。

第二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反对自己的话,务必特别重视。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之一,也许就是能够听得见别人的意见了,即便是他当时没有听进去,等冷静下想想,或者是第二次被劝说,好的建议他基本上会采纳。

人性的本能就会抵触反对自己的声音,所以啊,听到反对声音的时候,得控制下自己的“抵触”本能。我们需要应对的是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自己心里面那些所谓的满足感或者啥的,做成了事情之后,成就感比啥都强;而把事情搞砸了,或者成了失败者,那些所谓的“抵触”带来的满足感、存在感,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是得民心者才能有生存的根基,而要得到民心,就在于维护或发展民众的利益。

放在商业场景上,畅销的产品才能得到带来财富,怎样才能“畅销”?就是要得到消费者的心。

同样,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世界上那些获得财富的人,基本上都是靠大众的一点点小钱给堆出来的;至于“权势”,这个概念本来就是来自于一群人,每个人给予一点认可或者服从,最后就有了声望和威信。

逸柳投研笔记
著力即差,厚积薄发;一篇珠玉,无愧生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