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查理宝典》的第四章第二讲是“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与投资管理和商业的关系”,是芒格1994年4月14日在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一个讲座,这一讲篇幅很长,毕竟看这个题目,就觉得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清楚的。因此,我这里用两篇文章进行一个梳理,第一部分先介绍普世智慧。芒格的普世智慧主要说了数学、心理学、经济学这三门学科模型,我抽那么几条出来放在下面。
一、“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
这里强调的是体系的重要性,而不是将东西死记硬背下来,像应付考试一样。我们现在用AI工具,如果工具只是将一些网文或其他什么地方的文章拼起来,那就是非常低阶的,让人觉得有一种强烈的机器感。
其实,一个事物,我们要去理解他,主要是为了跟某个其他事物产生联系,就像做股票投资,如果股票不跟钱发生关系,那么炒股做甚?如果钱不能换成实物,也没有赚钱的必要。
二、“‘在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是钉子’,这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思考方式,也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处事方式”
芒格先生在很多地方都引用过锤子问题,用来强调思维模型单一的弊端,这种思维和处事方式的结果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如果只有“锤子思维”:电视坏了,一锤子下去;空调坏了,一锤子下去;脚丫子扭到了,一锤子下去......
想想,这是不是灾难性的呢?
三、“除了复利原理,一个非常有用的思维模型是基本的排列组合原理”
这是芒格比较重视的两种数学模型。
复利原理,也就是“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条件嘛,大家都知道,一是做正功,二是足够长的时间。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看到显著的进步。
排列组合原理,在于事物有不同的顺序和优先级,而且事物之间还能够形成“组合技能”。
对于排列组合原理,我们往往更重视排列,却忽视组合,为什么呢?就在于我们学习的时候会倾向于孤立地看事物。但是组合很重要,火和水组合起来,最后得到的就是“没有”,水没了、火也没了;但是火和柴组合,那就是烈火。
四、“要掌握排列组合原理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你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几乎每天都应用它”
排列组合,可以说是日常用得最多的模型了。看看我们起床后做的事情就知道了:基本上是穿好衣服、刷牙、洗脸等等;另外,炒菜放配料之类的,也有个先后顺序。
可是这些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排列组合”,因为形成了行为惯性;但往往在处理像投资这样的事物的时候,会发现没有了“排列组合”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依然在孤立地看待某个特定的玩意,这玩意可能是某只股票,也可能是某个消息。
要经常有意识地去应用排列组合,日复一日。
不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坏处是:“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你们将会像一个踢屁股的独腿人”。
五、“如果你告诉人们事情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原因,他们就能更深刻理解你说的话,会更重视你说的话,也会更倾向于听从你说的话”
生活中习惯于思考理由,这种习惯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并且还有助于提升在群体中的话语权,或者是一种领导力的体现,就像芒格这里所说的。
毕竟,人有寻找解释和理由的行为倾向,也更欣赏理性或知性的人。
六、“大脑的神经线路并非总是畅通无阻的,也不拥有无穷多的线路。所以那些懂得如何利用这种缺点、让大脑以某种错误方式运转的人能够使你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大脑的错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的弱点,很多欺骗行为,往往都是利用了这些错误。芒格讲座中所说的“魔术”是利用大脑错误的案例;还有传销、诈骗等等也是利用了大脑错误。
大脑的错误,不仅存在于“感知功能”上,也存在于“认知功能”中。所以,“一个使用认知工具的人也应该了解它的局限”,否则,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被操纵、任人摆布。
七、“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已经养成了使用一种双轨分析的习惯。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当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会自动形成哪些潜意识因素(有用但常常失灵的因素)”
芒格的这种“双轨分析”,考虑的是一个人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处于理性时候的状态,能够清醒地进行利害关系分析和评估;另一种则是处于理性失效的潜意识状态,也就是考虑自己下意识做出的各类反应。
这种“双轨分析”在股票市场上可以说很有意义,毕竟在复盘或者制定投资策略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处于理性状态,可是到了具体执行策略的时候,则是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很多行为往往是下意识就做出来了,并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因此,如果我们事先考虑了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就可以预先采取某些防御措施,避免那些常常失灵的潜意识要素。
八、规模经济的三种来源:简单的几何学、信息优势、社会认同
规模经济是一条常见的经济学规律,就是说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就能越好地提供这种商品。
在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很少去进一步追溯规模经济的原因。芒格在讲座中做了个简单的原因介绍。
第一点是“几何学”因素,比如球形油罐的表面积跟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表面积=4πr²),而其体积跟半径的立方成正比(体积=(4/3)πr³),那么使用更大的球罐,假如让体积增加8倍,可是使用的铁皮面积只增加为原来的4倍。
第二点是信息优势,就在于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产品,需要给予消费者更大的优势才会让人愿意尝试。
第三点则是“社会认同”,人的行为会在潜意识甚至有意识中受到身边人认同的影响,大家都用,营销会越来越容易。这也是商家花钱请明星打广告背后的逻辑。
当然,不只是有“规模经济”,还有“规模不经济”,企业越来越大之后,官僚主义作风也会越来越严重。
九、巴普洛夫联想:如果人们说了你确实不想听的话,你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抵触情绪。
巴普洛夫联想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田午的“讳疾忌医”,作为田齐的第三任君主(杀了自己的哥哥和侄子自立为齐侯,也就是齐孝武桓公,可能因为他早期封地在古蔡地,又被称为蔡桓公),他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疾病,结果三番五次不听扁鹊的治疗建议,最后病入膏肓、不治身亡。
田午的这种抵触情绪每个人都会有,而且是不由自主,“倒不是说你一定会这样,但如果你不加以注意,就很可能会这样”,所以芒格建议我们必须训练自己摆脱“巴普洛夫联想”,学会习惯于思考别人的不同意见,而不是下意识地抵触。
十、“精明的沃尔顿基本上打败了早期美国小城镇的其他零售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做,然后,等到规模变大之后,他开始摧毁那些大企业”
这个策略很简单,就是别老想着小鱼吃大鱼,先猥琐发育、积蓄力量,然后等力量足够了再去吃那些大鱼。
而这条策略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大企业的阻止,而在于鲜少有人愿意“笨笨”地猥琐发育,都恨不得一口气吃成胖子。
十一、“那些推销机器的人,会跟你说使用新技术将会为你节省多少成本,然后,他们并没有进行第二步分析:也就是弄清楚多少钱会落在你手中,多少钱会流向消费者”
很多技术进步会带来成本的节约,这是从一个总体角度来看的,换句话说是一种生产角度;但是,世界往往会更在乎分配,分配跟个人的利益直接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仅要思考生产的效率问题,还要思考分配问题。
最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用AI制作短剧推广视频的软件,下载下来就是要收费几百块钱,可是短剧推广这种,现在做的人这么多,估计每个视频没有多少流量,还受制于平台的推荐机制,到手的钱那就更少了。最后做推广的得不到多少钱,收益是有了更多的短剧(可能对消费者也没有什么收益,多不代表好,质量可能更差了)。
十二、“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圈,要扩大那个能力圈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不得不靠当音乐家来谋生......那么我不知道必须把标准降得有多低,我才能有演出机会”
能力圈也是芒格经常讲的概念,我们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第二步才是在此基础上扩大能力圈。
坚守能力圈就在于“弄清楚你们有什么本领”,不要去“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而你们一窍不通的游戏”,那样“注定会一败涂地”。
芒格的扩大能力圈,这里尤其指代换岗位、换行业,也就是明明一直在做电工,偏偏想去当职业运动员。
在芒格看来,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优势,一种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优势,比如做一个“优秀的管道工程承包商”之类的;一种是难以通过单纯努力获得的优势,比如获得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赢得网球世界冠军等等。
我们普通人,更需要注重培养的是——那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