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危机时刻,要注意寻找关键人

财富   2025-02-03 09:40   湖南  

读《资治通鉴》之七十一

在刘邦平定关中地区的时候,项羽那边也搞定了章邯的部队,准备到关中来跟刘邦汇合,并作为诸侯之首来决定国家未来的走势。

因为楚怀王熊心之前的“先入关中者王”约定,刘邦认定自己要做关中王了,但突然得知项羽号章邯为“雍王”,而“雍”是秦国很早之前的国都,就觉得项羽这家伙要违背约定,立章邯为关中王,于是有人建议刘邦干脆直接闭关,并在关中地区征兵拒守。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样的一个决策让刘邦陷入了起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闻项羽号章邯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已而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进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项羽大怒,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资治通鉴·汉纪一·汉太祖高皇帝元年》

项羽知道刘邦闭关自守之后,大怒,于是就派英布直接攻破函谷关,率领大军进入关中地区。而这个时候,刘邦部下看到项羽来势汹汹,而且强弱悬殊,有人就开始打小算盘了。其中左司马(这可是个高级官员)曹无伤就暗中联通项羽,并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让子婴当相国,将所有的财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这么做无非是投机,想给项羽一个投名状,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封赏。

项羽听了之后,无疑是怒气中又被加了把火,犒劳部队,打算第二天就攻打刘邦。而范增作为项羽旗下最重要的谋士,他一直就担心刘邦这个人会成为心腹大患,也趁机劝说项羽一定要尽快灭了刘邦。范增的理由无非是说刘邦的志向远大,还特地说他有“天子气”,这种说法在古代很有效,特别能够引起君主的忌惮,比如后来在巫蛊之祸后,戾太子刘据的仇人就说牢房里有天子气,要给牢房里刘据的孙子刘病已来个斩草除根,要不是邴吉拼命拦着,差点就没有汉宣帝了。

可惜,刘邦命不该绝,项羽这边有一个关键人来帮忙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良曰:料公士卒足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尝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
——《资治通鉴·汉纪一·汉太祖高皇帝元年》

项伯就是这个关键人物,他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可以说也改变了秦末的中国格局,如果刘邦在鸿门宴殒命,或许中国可能就陷入更长的分裂时期。

项伯名缠,字伯,也是项燕的儿子,项羽的叔叔。项伯在秦朝的时候曾经因为杀人被官府捉拿,幸亏是张良救了他,于是与张良结下了很深的情谊。项伯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他得知项羽要率军攻打刘邦之后,就连夜乔装打扮,跑到了刘邦军营中,将这个事情告诉张良。

张良知道后,又告诉了刘邦,刘邦当然是大惊失色,他没想到自己之前的闭关决策竟然造成了这样的恶果,然后经过张良的出谋划策,决定抓住项伯这根救命稻草。

刘邦跟项伯见面之后,先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放低姿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项伯。这个事情如果是放在项羽那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刘邦早就轻车熟路了,他可是见人就喊“大哥”的那种。

二是跟项伯约定结为姻亲。结为姻亲是常见的利益绑定和套近乎的方式。

三是向项伯解释自己入关之后的行为,秋毫无犯、封存府库只是为了等待项羽,而关闭函谷关是为了防御其他盗贼,只是手下人有眼不识泰山,才造成了误会。

最后,刘邦请求项伯到项羽那里给自己说情。

这一连串言行下来,让项伯觉得刘邦是个实在人,事实可能真如他所说的,只是一场误会,于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并让刘邦第二天一早到项羽军营来亲自道歉。刘邦欣然应允。

项伯回到军营之后,就把刘邦的解释转述给了项羽,还说刘邦是有功之人,现在一点小误会就要攻打他,是不义之举,不如善待刘邦。这个时候距离知道曹无伤的线报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项羽的气早就消了,再加上亲叔叔这么一说,他就觉得是自己太冲动了,也许刘邦真的没有什么恶意,于是就接受了项伯的建议,不再打算去攻打刘邦。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夬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遂入,披帷立,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资治通鉴·汉纪一·汉太祖高皇帝元年》

刘邦第二天就带领着一百多名手下到项羽在鸿门的军营赴宴,一见面就跟项羽解释:“臣跟将军约定一起攻秦,您去攻打河北地区,臣则攻打河南地区,我也没想到自己侥幸率先入关,得以在这里跟将军见面。如今有小人搬弄是非,让将军您和我之间产生了嫌隙。”

在这一段寒暄中,刘邦依然是放低姿态,还特地自称“臣”,估计项羽听了之后也觉得美滋滋。接着他的缺心眼毛病就暴露无遗,直接脱口而出说是曹无伤打的小报告(曹无伤要是知道,估计悔得肠子都要发青发肿了)。然后,项羽就让人准备了宴席,将刘邦和他的部下留下来喝酒。

接下来就是范增和张良两人的对手戏了。

范增先出招,开始时候他不断暗示项羽要准备动手,结果项羽硬是装作没看见,然后范增就自作主张,找来项羽的堂弟项庄,让他在酒席上舞剑作乐,并趁机杀了刘邦。

而项伯看到这场景,也拔剑起舞,借此机会保护刘邦。

张良那边也发现情势危急,赶忙出了营帐,找到樊哙。樊哙直接闯了进去,一副愤怒不已的样子,瞪着项羽;而项羽则是测试樊哙,先是给他一大碗酒,樊哙一饮而尽,再给他一条生猪腿,樊哙拿剑切开就大口吃。最后,樊哙说了一番跟项伯差不多的话,刘邦是有大功之人,现在却要借酒宴机会杀他,这样会重蹈秦国覆灭的老路。

项羽听到之后,因为“项庄舞剑”的事情,一时语塞,就吩咐樊哙坐下来,估计也让项庄下去了。

到这里,刘邦在酒席上的危险暂时解除了,但是,还不够安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直接开溜。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鸿门去霸上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趣霸上。留张良使谢项羽,以白璧献羽,玉斗与亚父。
沛公谓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项羽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羽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资治通鉴·汉纪一·汉太祖高皇帝元年》

刘邦又坐了片刻之后,就借口上厕所出去了,顺带也把樊哙叫出来,经过商量之后,直接不辞而别,为了避免惊动项羽和范增,刘邦还舍弃了车骑,只带着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抄小路回去,剩下的人都交给了张良,让张良替自己向项羽道歉。

张良估摸着刘邦快到军营的时候,然后带着玉璧、玉斗进入营帐向项羽表示歉意。项羽知道后没有太在意,但是范增气不打一出来,他将玉斗摔在地上,并愤怒地拔剑击碎,叹息到:“哎,竖子不值得与其共谋大业。夺走将军天下的人,最后一定就是刘邦啊。我们这些人都会成为他手下的俘虏”。

而刘邦回到军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曹无伤处死。


鸿门宴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后来就被用来指代居心叵测、别有用心的宴会或者邀请。这个故事中的角色也挺多,刘邦、项羽、项伯、曹无伤、张良、范增、樊哙、项庄等,正好是四种相对立的角色。

第一对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集团的首领。

第二对是项伯和曹无伤,曹无伤是背叛刘邦投靠项羽;项伯则相反,胳膊肘往外拐,向着刘邦。

第三对是张良和范增,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排兵布阵保护刘邦;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千方百计想要在宴会上弄死刘邦。

第四对则是樊哙和项庄,这两位都是各自集团的打手,范增让项庄拔剑起舞,张良让樊哙闯入宴席。

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这么几点。

一是当自己处于某种“社会认同”的状态时,生存机会也更大。

刘邦之所以能够在鸿门宴中幸存下来,有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有功之人、杀他是不义之举”的理由,到底是义或者不义并不重要,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但是这个理由确实具有某种“社会认同”性,刘邦通过这个理由成功说服了项伯(尽管他当时确实想自己闭关称王,可是却被他找了个借口圆过去了),也成功说服了项羽;而在危机时刻,樊哙也是通过这个理由,成功让项羽默许放过刘邦。

二是在重要时候,一定要学会搞定关键人。

项伯是鸿门宴故事中的关键人,刘邦通过一系列操作成功地在鸿门宴上拉拢了项伯,也大大提升了生存概率。要是不跟项伯搞好关系,刘邦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生机。

此外,曹无伤也是另一个关键人,是整件事情的起因,也是项羽集团除掉刘邦的一个很好的借口。在对待曹无伤的问题上,项羽可以说不智也不义,直接开口就把曹无伤卖了;而刘邦则是当机立断,迅速将叛徒处死,估计还会在军中大肆宣扬,说曹无伤背叛是项羽告诉自己的,以后谁还敢向项羽投诚?

三是务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性的态度。

项羽是一个情绪化很严重的人,他之所以想要去攻打刘邦,不是基于理性的考虑,像范增一样觉得刘邦是个巨大威胁,他只是因为曹无伤的线报,对刘邦的行为感到生气。所以过了一段时间,气消了之后,就完全没有了攻打或者杀死刘邦的念头了。

相比之下,刘邦的情绪就稳定得多,很冷静从容,除了刚开始的“大惊”之外,完全没有看到刘邦的情绪化。

四是要有长远打算,别老是想着追当前热点。

曹无伤这个角色出场不多,但是他的错误却是很典型的,将人性的短视和贪婪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向项羽投诚,大概率就因为项羽当时炙手可热,是诸侯中实力最强的,所以出于贪心,想跟着项羽分得更多的利益,可惜反误了卿卿性命。

在普通人投资者中间,“曹无伤错误”是一种常见错误,但是想要追热点、赚快钱的教训往往也层出不穷、十分惨痛。

逸柳投研笔记
著力即差,厚积薄发;一篇珠玉,无愧生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