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节期间,如果打开手机,看的最多的新闻都是关于Deepseek的,上一次人工智能这么火,还是两年前的chatGPT。关于算法的东西这里不去多想,那些东西和概念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明白的。而从AI的发展势头来看,Deepseek典型的特征就是效果更好、成本更低,有点像是算法领域的一个“摩尔定律”,这也是很多新事物逐步普及的必经之路。
因此,我们绕不开如何与人工智能“共生”的问题,作为一种工具,人工智能背后依然是人的需求和欲望,而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最后影响的也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
那些开发了GPT或者Deepseek,以及月之暗面的技术大佬们,显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获得了财富、权势、名望。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这个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端,财富效应没有那么大,但是跟我们手头的工作结合起来,也可以产生一些赋能作用。
由于AI的加持,投资思考可以着重在以下方面上。
一、第一手信息的关键性
虽然说AI工具越来越发达,但是这些工具都是基于现有的信息,而信息的源头还是来自于人类,某个事件发生,到这个事件变成信息传播,其中有一个时间间隔。
AI工具可以对信息进行处理,但是没法控制信息什么时候出现。所以,如果掌握了信息源头,依然会在投资市场中具有很强的优势。
我们可以将精力更多的放在第一手信息上,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和相关产品展开实地的调研,当然,那种上市公司组织的公开调研的重要性也很一般,因为很快就会数字化,可以通过AI工具检索到。
二、经验相对于理论的作用更突出
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学校里面的那种理论知识已经不具有什么独占性,毕竟形成理论的资料都已经数字化了,而且还都是公开的。AI工具之所以现在发展起来,本质上是离不开日益庞大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不仅包括经济金融知识,还有心理社会学知识等等,我们思考的很多人性的东西,也很多都在这个知识库里面;AI工具则是进入知识库的入口。
由于有了这么个知识库,知识本身变得没那么稀缺了,实践经验的作用则更加突出,这些个人经验都不需要通过电子媒介,直接就通过人类的感官便到了人脑中,没法通过AI工具找到。但是怎么把实践变成经验呢?经历并不等于经验,这中间有一个对于经历的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AI工具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提供了一个处理经历的思维锚,比如我在后一篇文章中放的一篇Deepseek的回答“为什么买卖股票前制定的策略,无法在操作中执行”。
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每个个体都都是群体中的一部分,我们犯的每一个错误,早就有人做过N多次了,也有些理论专家们研究过了,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知识库,形成具有个体特色的经验。
三、对市场预期的评估将更加便利
股票市场更强调预期,Deepseek就影响到对于算力需求的预期,因此英伟达的股价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
问题是怎么评估预期呢?
我们可以从股价的走势来看,但是过去的股价走势反映的是过去的市场预期,而我们进行买/卖、持有/观望等决策,需要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因此,股价走势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不大。
还有一个替代方案,就是通过分析师的报告,通常被称为“一致预期”或者说“共识预期”(consensus expectations)。这个方案的问题,就在于分析师经常会根据现有市场预期进行“预期”,如果发现自己的“预期”跟市场预期差距太大,他们会调整自己的假设。
券商分析师的报告往往都在市场上公开出来了,AI工具可以对此进行总结(后文我贴了个关于宁德时代预期总结的案例),相对于原有的wind、东方财富等供应商统计的数据,更加全面一些,还能够将非数据类的观点、假设信息也进行整理。
四、跳出AI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股票市场上有个“有效市场假说”,公开可得信息往往会反映在市场的价格上,AI工具给我们得到的答案,都是基于一个公开的信息库,也很可能已经反映在价格上,所以我们需要寻找答案之外的东西。
答案之外的东西,既包括那些私有信息,没来得及进入知识库里面;还包括人对于信息的反应,尤其是那些个的情绪和情感反应,AI工具可以罗列出一个情绪反应集合,但是无法预测某个具体的反应。人类的反应逻辑性可没有机器那么强,并不是严格遵循“与或非”以及“if...else...”之类的语句。
另外,使用AI工具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不依赖于AI工具,高科技东西往往还有一个特点,就在于容易被监控和操纵。比如,我们过去问的问题,以及问问题的偏好性,最后会影响AI工具给我们的回答,然后就容易失去公正性,而不公正的信息对我们的决策具有很强的误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