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陆澄录》
陆澄的这个问题,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在没做事情的时候,方案很多、畅想很好、预期很妙,但是做的时候却各种的不尽如人意。
这是什么问题造成的呢?阳明先生给的解释是因为缺少“克己功夫”。
“克己”换句话讲,其实跟“存天理,灭人欲”是很相似的概念。
静养的时候,那会儿只有自己,跟自己进行对话,练习的是克制外界的干扰,求于内,将注意力集中在专注的是自己对外物的感受上面。
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得回归到外物上,毕竟是要造成外部世界的某种改变,自然需要忘掉自己,别让自己的偏见或者欲念,干扰到了自己的行为。
股票市场上,“克己功夫”的缺位,可以说是大部分亏损的根源,总是带着情感、带着期望、带着欲念去看待这个市场,自然就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的牵绊,怎么能够纯粹地做事情呢?
如此那般的话,买卖就很容易不跟着市场的事实,而更多是全凭自己的猜测,或者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自然就很容易偏移市场的本来面貌,更别说没法见机行事了。今天看了这个消息,买买买;明天看了那个评论,卖卖卖;后天自我怀疑卖错了,追追追,如此反复,陷入一个循环。
情绪化,都跟这个“克己功夫”的缺位密切相关。
况且,这个“克己”功夫不够的话,对于自己的评价也是很容易偏移事实,很容易过度自信,去做自己能力圈外的事情,过度冒险。
那么,“克己”功夫该怎么进行训练呢?阳明先生的建议是“人须在事上磨”。如果想要直接拿到答案的话,显然就容易对于这个回答不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他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磨。
“怎么磨”的问题是需要各自根据特定情况去寻找自己的答案的,阳明先生并不能给某个特定的个体提前制定解决方案来,毕竟阳明先生再是圣人,对于我们个体而言,也只是另外的一个人。就像吃饭一样,只能够自己吃,而不能让圣人替你吃。
这个要“磨”的东西,当然不只是做事的具体方式,方法的难点往往不在理解上,而在于,即便是理解了,也一定能够使得好。所以要“磨”的是我们的心性,心性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头脑控制身体的能力。
“静养”的时候,因为都专注在自己,所以身心是一体的,但是在动起来的时候,可就不一定了,人类会有很多下意识行为,然后做了之后感到后悔。
股市中的“磨”,可能是在亏损中磨,还有可能是在煎熬中磨。磨出来的结果,初级层次就是更好地认识市场、认识公司、认识人性,而更高层次则是为了将事情做好,守护自己的钱袋子,并享受正确行动带来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