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英语教学的实际经验看,揠苗助长,是中国学生的普遍问题。这种冒进的冲动,不知道是来自于家长,还是学生本身。我们猜想,更可能是来自家长。在一个连弹钢琴都要考级的社会,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作法,往往摧毁学生的读书兴趣,长期危害之深刻,是无法用区区几个考试的尺度来衡量的。往往是家长本人,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
这种现象,从撒米班和一对一教学中,都不时地碰到。这里先简单陈述一下我们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提高阅读的学习规律。再分析一下揠苗助长的危害性。
我们一再强调,学英语,优先在于攻阅读。所谓“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据说是当年的北外派教学),属于文盲英语。特别是“说”的技能提升,属于严重的环境依赖型。没有环境练说,好像是每天背台词。背了不用,就都忘光了。如果阅读好,词汇量大,一旦进入英语的环境,听力词汇和阅读词汇一下子就“对上了”,进步一日千里。况且,听说词汇很少,就几百个而已。到美国再追赶很容易。
阅读则是非环境依赖性。就是你和书(或文章)之间的关系。你面对一篇文章,坐在家里的饭桌上照样读。坐在金碧辉煌的耶鲁图书馆里,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在国内的环境中,学阅读最有效率,也最重要。难道留美不是读大学吗?大部分美国人,英语听说都很好,阅读则达不到上大学的要求。可见,即使在那个环境里,不读还是不会。阅读的词汇量是听说的十几倍,没有长期的读书习惯是积累不出来的。
怎么学阅读?我们一向提倡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连个小介词都不能放过。因为这不是你的母语,不这么学,很多语言现象永远理解不了。我们这里的英语阅读教学,比美高有效得多,道理也在于此。具体而言,我们通过英译中,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美高,读英文往往稀里糊涂,有问题怕说不清楚就不问老师;哪怕问了老师,往往陷于沟通有障碍,最终还是云里雾里。过去有个学生,读美高还有家长来陪读的,居然连“通讯录”(directory)这个字都不知道。我只好打电话告诉家长:通讯录每个家长都发呀。你拿来看看,封面上不就是那个字吗?这种难以置信的事情简直太多了。我们则可以在第一时间用你的母语把糊涂的地方解释得头头是道。
但还有另外一个面向,是今天讲的重点,即流量,不舍昼夜的流量。英语阅读,要保持相当的阅读量,而且必须持续:今天碰到一个单词,学了,理解了,貌似也记住了。但第二天又忘了。这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情。怎么办?只要有流量,即每天读,今天忘记的单词,明后天还会出现。阅读量越大,这种重复出现的机会就越多。单词积累迅速。如果文本太难,速度降低,流量减少,常见单词的重复率也降低。如果你学会一个词,太长时间不出现,就在记忆中自动消失。所以,我们往往建议同学,提高英文阅读,先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然后则是持续。如果停顿,流量断了,就有前功尽弃的危险。
不妨讲一个良性的例子。说是良性,是因为此事绝无家长压力的因素。我仅以个人经验为依据,对一位读美高的学霸提供了若干建议,也不能肯定自己的建议就对。但是。对于远达不到这位同学高度的学生们,这个建议则无疑有巨大参考意义。
这位同学在美高最后两年一直跟我进行一对一阅读。很快我就感到,实在没有太多好教他的了。他的学习能力超强,特别是直接用英文学习的能力,在中国同学中相当罕见。但是,他依然踏踏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英译中。这种耐心,让我有点暗暗吃惊。我不时地问:这样有收获吗?他永远说:收获很大。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客气。
等他完成申请,还有整整一个学期,全无压力,就开始“任性”,读起闲书来。什么闲书?数理逻辑。他是数学学霸,后来读名校,研究院也是学数学。按说,他读数理逻辑,我一个文科生出身的老师,还是闭嘴为好。不过,也许是因为师生两年已经建立了信任,我就多问了一句:“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他说:“好难呀。一天能熬两页就不错。” 我再问:“你还准备继续?” 他说:“当然了。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很好的经验。”
这就是学霸吧。要读书,你拦都拦不住。
但我决定拦住他。
我坦率地说:你马上面临上大学。最大的挑战,恐怕还是阅读。名校的阅读,一周六七百页是很常规的。你是否考验一下自己:一周能读多少页,而非一天熬两页艰深的文字。
我进一步分析:你的英文程度,在国际生中肯定是鹤立鸡群了。但是,英语毕竟不是你的母语,如今还在“初学”阶段,比如很多基本的词汇和表达需要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流量就特别重要。如果能够大量阅读,比如一周六七百页,你碰到的词汇和表达就是海量的,这方面会迅速积累,很快就能和英语为母语的精英学生平起平坐了。如果你词汇量本来就小,人家每周六七百页,你只有两百页,他们在同样时间内接触的语言现象就比你多得多。这样差距怎么可能缩小?只会越来越大吧。我的建议,是利用已经达到的程度,享受一下有效吸收知识的快乐。一张一弛。降低点难度,多看些书。数理逻辑这种硬骨头,也许放在几年后再啃。
没有想到,他欣然接受,连说很在理。
国内的高中生,包括顶尖学校的,鲜有英文程度超过这位同学的,学习的“自动力”往往更不如他强。他们一生,就是刷卷子,刷完容易的就刷难的。我分配的阅读,其实都是SAT水平的。很多同学还未能充分消化,就想试试更难的。其实,很难的句子,如果琢磨几个小时,大凡都能有结果。这是对学霸们而言。但这并非教学目的。我们最终的目标,哪怕是近期目标,也是适应美国大学的要求,即能够比较顺畅地对付大量的阅读。
还是回到对那位学霸建议背后的逻辑:如果你现在每小时能读三页,隔壁的美国同学能读三十页,同样花一个小时,对方接触的词汇等语言现象和知识就大致是你的十倍吧?你一天不可能花对方十倍的时间读书。双方的差距岂不是越来越大?所以,开始不要图难。要能够流利地阅读。
我们的教学,通过翻译的手法,字斟句酌,或者用某些同学的话说,就是咬文嚼字,连一个小介词都不放过。这样训练的结果,已经使速度大大放慢了。这也没有办法。初学基础必须扎实,保证每个字都读懂,哪怕牺牲速度和流量。但我们深信,这么训练一段后,同学们阅读原版文字会更有信心,也更快,流量最终会上去。
在这种已经很慢的情况下,如果再一味提高难度,就有害无益了。目前中国同学普遍受应试教育之害,高分低能。在英语上,具体表现为背了很多单词,但读原版经常不知所云。那些程度好的同学,自我意识还比较强,经常坦白:字句都看懂了,内容还是糊里糊涂。其实,我们分配的文章内容并不艰深。字句懂了内容应该理解呀。问题在于:一辈子刷题,精力都在语言的形式方面,从来没有以求知为目的来学习语言。看不懂意思也能把题勾对的学生,往往就是看懂字句也看不懂内容。
我对同学们的建议是:我们这种步步为营的阅读,是最慢的慢功夫。如果有余力,找到水平相当的英文材料泛读一下,或者精读一下也行,全在自己掌握。就是千万别再折腾更难的考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可以相对比较轻松地用英文阅读,那就赶紧恭喜自己一下,就在这个水平上多读一些文章,多学一些知识。
毕竟,语言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你需要更多的经验。另外一点,就是持之以恒。语言积累,有着一定的记忆曲线,也有着一定的遗忘曲线。大家都是边学边忘。一个单词,从阅读中自然学习,往往碰到六七次才记住。如前所述,读得多,每天接触的词汇多,忘掉的单词马上在接下来几天的阅读中再次出现。语言学习中的遗忘,真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是记忆则是来着如斯,不舍昼夜。最终,来者比逝者多,记忆压倒遗忘,语言就是这么学会的。没有流量,没有持之以恒,学了就忘,永远学不会。
撒米班和一对一教学的设计,都是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设计。以撒米班为例。每周一篇长文,要求同学们通读,保证基本的流量:每周必须有这么多英文字流过你的脑子。同时,文章一分为几,由几位同学分工各自翻译一部分,字斟句酌,不放过一个小介词。一个月中,很多词汇和语言现象不停地在不同场景重复,不仅便于记忆,也帮助同学们学会灵活运用。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我们的课程从三个月压缩到一个月。但是,学得好的那些同学,往往有长远打算,每月都报读,一直跟下来。之所以开二级撒米班,也是因为很多同学跟了一年,只能进入下一个周期。流量,就是这样从不停歇。
暑期最后一个月。八月撒米班,八月一日准时开始。一周一篇长文,小班限额,最多七八位同学。估计本月会满员。我们依然分撒米班和撒米班二级。费用2800元。
七月撒米班的阅读集中于生态,如海平面上升等等。八月难度增加一些,集中于历史和社科,更接近大学阅读,也会对SAT等高难度的考试有所帮助。
提请大家注意:一日开班,至少提前一天报名。报名越早,我们安排课越方便。另外,因为班级有严格限额,而且时间也很短暂,报名后无法退课退费,请慎重考虑后决定。报名者,可以和任课老师直接联系:
微信号:xueyongharv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