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村塾预告:藏了世界十分之一GDP的特区

教育   2024-09-25 07:38   美国  


我们正在准备10月1日开始的“哈佛村塾”。索性把第一课引言提前公布,帮助大家找到点感觉:

避税特区:富豪在这里藏了全球十分之一的GDP!

如今貌似是大国时代。但是,在大国疆域和势力范围的缝隙中,有着大大小小的特区、岛屿,藏着惊人的财富,据估计至少是全球十分之一的GDP,这相当于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的一大半。世界的金融之都,貌似依然是曼哈顿。但开曼群岛,一个英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属地,古巴南边的三个小岛,1962年才从牙买加脱离,1953年才开始第一家银行,地点是在其首府唯一铺路街道的一家牙医诊室中。如今,其银行业也许足以和曼哈顿分庭抗礼。只是曼哈顿在明处,开曼群岛在暗处:没有人知道那里藏着多少钱。类似的地方,世界各地还有一大堆。乍看微不足道,但银窖里的实力却势可敌国。以开曼群岛为例,英国的统治,有安全保障,但又非英国本土,按照自己的规矩行事,免除外国金融巨头的税务,并严守其财政秘密。于是,世界上的富豪,纷纷来这里作窝。

过去,人们把这些地方作为猎奇的谈资。但在全球化时代,这种“特区”已经做大,构成了对世界秩序的威胁。本文评论历史学家Quinn Slobodian的专著,《瓦解资本主义:市场激进分子与没有民主的世界的梦想》(Crack-Up Capitalism: Market Radicals and the Dream of a World Without Democracy, )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硅谷大佬Peter Thiel就主张,为了无条件地增进个人自由,要增加主权国家的数量。因为这种国家越多,个人的选择就越多。Quinn Slobodian则指出,这种个人“选购主权”的现象,兑现为很多如开曼群岛这样的地方从主权国家中脱离,躲在国家的控制之外。资本在此藏身,甩掉了基本的社会责任,也不再受社会的监督,最终使民主也成为泡影。

作者从爱尔兰机场的第一个免税店,讲到深圳特区,然后延伸到开曼岛等等,勾画出一幅全球化中的特区经济图景,或称全球化时代的新经济地理。如今,世界上的各种特区多达7000多,容纳了超过一亿的人口。

这是一篇四千多字的长文,估计需要两周读完、讲完,构成重点教学材料。另外,还会推介一些其他文章,争取对成人、高中生的需求都可以满足。

注意,我们的阅读,是放牧式,或放羊式,不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式,和撒米班、一对一课程中那种“一个字一个字抠”的高精方式形成两个极端的对照,各有其功效。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一周可能有五六篇文章,用微信群上课,碰到问题有人解答。每周读一两篇就可以,不太可能有人可以消化全部材料。甚至未必读完一篇。我们强调“半途不废”:文章读了个开头,开阔眼界,也学到一两个语言现象,然后注意力转移,盯上其他文章,那就自便。这么三心二意、走马观花,只要能持之以恒,就会大有收获,未必比精读一篇文章的效果差。总之,脑子怎么兴奋就这么学习。“哈佛村塾”的特点,是给你提供的兴奋点比较多。当然,我们力争作到的,是这些兴奋点,在一周内有点相关性,有个宽范围的主题。


下面是招生简章:

哈佛是波士顿西郊一个六千多居民的小镇,不是哈佛大学,位于瓦尔登湖附近,文化传统深厚。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文学家、思想家,都和这里有着深刻的关系。美国电影《小妇人》所依据的小说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年),当年一家就在这里居住,电影外景也在这里拍摄。她父亲就是一位勇于打破陈规的先锋式教育家。美国教育的很多基本哲学,可以追溯到这里。我们有幸居住于此,利用网络展开英语教学,在体制外试行新教育,故称“哈佛村塾”。

这个“哈佛村塾”群课,则是一个英语泛读课程,旨在培养基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每周讲一篇文章,介绍一篇文章,同时分享若干篇文章。月费600元。

群课的基本原则是泛读、以内容激发语言学习。学英语,目的本来是汲取英语中的信息、思想,接触一些母语中没有的东西。但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则本末倒置,忙于应试刷题:勾选项、完形填空、造句、改错…… 集中在语言的形式层面。内容,即学习语言的目的,不知不觉地淡出了。乃至程度很好的学生,真读原版英文,吐槽说“字句都看懂了,但内容讲的是什么依然糊里糊涂”。学习兴趣也渐渐被消磨精光。

这种教育,正塑造着危险的学习习惯。一位家长来信说:“孩子读体制内高中。英语老师也要求每周阅读文章。可是,孩子为图省事就会选择去做阅读理解题。因为自己找书籍文章太麻烦,往往找不到有意思的东西,还要写阅读笔记上交,产生畏难情绪。这样,阅读习惯就没了。您过去群课的不少文章孩子会有兴趣,文章质量高,同时也交了学校的任务,希望能重新开始。”

我们这种“内容导向”的教学法,则向学生不停地展示:英语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户,让你接触了很多过去接触不到的信息和思想,有时拍案惊奇、振聋发聩。被内容所吸引,即拿到了学英语的真实“回报”,就会进一步刺激学习的兴趣。没有人干不好自己所痴迷的事。有了兴趣和动机,学起英语来,别人想拦都拦不住。

另外,成人学生,一直是我们过去阅读群的主力,也经常掀起思想讨论。他们丰富的阅历,感染了高中生们,对后者是很好的教育。现代义务教育,在文化普及上居功至伟。但义务教育的短板或副作用,则是“代际隔离”。在没有公立学校的时代,孩子跟着家长和邻居自然成长,每天跟成人打交道。学校则把孩子从大人身边拉走,进行集中隔离式的教育。很多家长,对此缺乏认识,变本加厉,孩子放学后还安排各种补习班,把孩子从身边推开,两代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过去孩子自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习的途径就更被切断了,造成了分数很高,但社会认知贫弱的状态。在那些住校生、美高生中,这种状况更严重。我们这里,则往往有成人学生们之间的热烈讨论,让“不说话”的高中生渐渐进入成人的世界。这样才能成长。

当然,成人更关心时事,特别是在假新闻铺天盖地的时代。如今美国大选、乌克兰战争、中东局势,都如火如荼。还有欧洲、日本、美洲、非洲…… 世界上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真实的新闻和分析,是成人学生所期盼的。

我们的课程,大致照顾几方面的要求。目前希望设计一个以时事为主题的“新闻分析轨”,主要不是时事报道,而是对时事背后大趋势的分析。另外,则有针对高中生的“知识轨”,读一些历史、文化、社科、科普方面的文章。我们愿意接受同学们的建议,设立其他的“轨”。当然,各个“轨”之间,未必界限分明,核心目标是多元化,尽可能满足各方要求。

课程原则上是泛读,和一对一、撒米班中的“一个字一个字抠”的密集讲解拉开距离。

重点文章每周一篇,介绍个梗概,讲几个关键的句子。目的是使对原版阅读有所畏惧的同学不再那么畏惧。让他们知道大意、迈过最难的句子后,可以借助字典读下去了。这种文章,一般以两千字。如果选取重要的长文,比如长达四五千字,而且也比较难,则采取多周讲解的形式,使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其次是介绍性文章,梗概和语言分析更加简约,以便那些读一篇还“吃不饱”的同学自己“加餐”。

另外就是分享式文章,即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看到有意思的文章就整理成word文档贴出来,基本不做讲解。在精力许可的条件下,每周可以推介好几篇。有时,我们推介的文章,是作为讲解的文章的背景参考。各种阅读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同学们集中了解某个领域,也增加相关领域词汇的重复,容易记忆,便于自然积累词汇量。

当然,所有文章,在阅读中出现问题需要帮助,随时在群里提问(引述相关段落和字句的原文)。老师一般24小时内会答疑。从过去的情况看,阅读群里的同学,高手如云,很多同学主动帮助解答,做得比老师还好。

因为是月度的短期课程,小额学费,人数可能比较多,办理需要人工,报读后恕不再退费。希望大家慎重考虑后报读。这个课程,每月一日按时开始,不满意就不续报,愿意继续的则每月单独报读,师生双方都比较灵活。有意者,可以加老师的微信直接联系报名事宜:xueyongharvard

任课老师简介:

薛涌,1961年出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5年进入耶鲁大学研究院,1997年获硕士,2006年获历史学博士。2004年起,任教于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在学术工作之余,出版中文著作二十余部,包括《北大批判》、《谁的大学》、《美国是怎么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跟着薛涌留学去》、《一岁就上常青藤》、《参与孩子的成长》、《年轻可以一无所有》等教育方面的著作,以及《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城市的迷惘》、《学而时习之》、《市场到哪里投胎》、《怎么做大国》、《薛涌看中国》、《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仇富》、《草根才是主流》、《中国文化的边界》等社会文化及学术著作。2004年,曾被《南方人物》评为 “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 “之一。在英文媒体,曾撰稿于《纽约时报》,并在公共广播电台作为嘉宾评论员。

作为当年的“高考精英”(1979年北京高考文科前15名)和老一辈留学生以及在美国大学任教十六七年的教授,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和美国的大学都有着亲身的感受和理解。2010年前后投入网上英语教学事业,重点帮助留美学生进行语言和社会文化历史方面的准备,兼顾申请辅导,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成长提高,把老一代留学生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后辈学子。

作为老师,对同学们有三个告诫:

第一,  不要怕输在起跑线上。生活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只要你立志改变。作为老师,28岁因为生活突变,几乎从零开始学英语,目标是去常青藤读文科博士(语言要求最高的课程)。这个在当时被所有人都认为是疯子般的目标,持之以恒六年后终于实现了。另外,55岁跑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三小时九分。这已经算是挺高的起点了。但三年后,马拉松成绩提高到了两小时五十五分。谁说年过半百从事运动太晚了?

第二,  成大事者,人生必有长远打算。“十六岁要为六十岁做准备,六十岁要为一百岁做准备“。作为老师,今年六十岁,体能远远超过自己的十六岁。六十岁生日前,一周跑了两个马拉松,算是期中考。可惜,因为伤病原因准备不足,成绩分为为三小时四分和三小时五分,自判不及格。到2024年,波士顿马拉松成绩依然不理想,还是三小时四分。眼看六十三岁,立誓六十后还要破三。

第三,  “在生活中,只有那些自律的人才是自由的“。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性格是由习惯所打造。习惯最容易在年轻时代养成“。作为老师,喜欢和年轻人比他们的”强项“,比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所要展示的,是自律的生活,在几十年中对一个人会带来什么影响。当你自律后就会发现,你会达到自己原来认为是不可企及的目标。

庄玮,1963年生,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1993年就读于耶鲁大学日本文学博士课程,获得文学和哲学硕士。在作为博士候选人期间,女儿出生,中断了论文写作,全职养育女儿。近十几年投入英语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小说阅读和英文写作课程。


薛涌说
中美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