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全是关于梅西的新闻,还有很多人问我的看法。整个一个晕菜。
上网研究,据说情况是这样:
近四万名香港球迷支付高价球票,试图亲赌阿根廷球星梅西一展风采的期望落空。2月4日,美国“迈阿密国际”对阵香港明星队比赛现场上,梅西没有上场也没过多与球迷互动。甚至在大家和特首握手时,他手揣在兜里走开。
梅西没在香港球赛场上露面,掀起一阵民怨。梅西和他的球队推说有伤不能上阵。但三日后,梅西在与日本神户胜利船队的表演赛上替补了三十分钟,期间“健步如飞”的表现让中国大陆网民质疑梅西受伤的真实性。《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认为不排除背后有政治动机。文章认为,〝香港有意打造盛事经济,有外部势力故意要借此让香港难堪。〞中国也有媒体报道,中国足协已暂停与阿根廷足协合作,包括阿根廷国家队访华被取消。而中国足协官网上,也没了梅西的所有消息。
我不想跟着议论这一事件的政治动机、背景等等,而是就我看不懂的地方,提出几个问题。
首先,美国“迈阿密国际”到底是个什么鸟?美国足球不是无足轻重吗?这个俱乐部,我都记不住名字,除了知道梅西在那里踢球,其他一无所知。
其次,这么一个无足轻重的俱乐部访问香港,不过是摆摆样子踢个友谊赛,怎么特首要出来捧场?这个队如果访问波士顿,我们波士顿市长可能都不会知道这件事,更不用说到场捧场了。
还有,梅西最多冷落的香港球迷吧。怎么全国各地的球迷都跟着愤怒?关大家啥事?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要大家注意:二十多年前,我对中国足球说了什么。如今,似乎我说的话都被印证了。
这个“梅西门”,说明了什么?
中国足球在世界上的地位每况愈下,没人在乎。你把“最大市场”拿出来,人家也就这个态度。
美国足球,哪怕就那个没几个人知道的“迈阿密国际”,相对而言则很重要。人家签下了梅西。这里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美国这个“足球沙漠”,越来越成为足球未来的市场。小贝被吸引去了,梅西也去了。
2002年,中国队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我在《足球报》每日写评论。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告诫中国足球,走美国式道路。我的归纳,中国足球,是炫耀式,土豪式,牛气冲天,钱多得吓人。美国足球是 “摆摊式” ,在足球沙漠中无以为继,甚至国家队运动员收入不及中小学教师,有些是业余的,靠打零工维生。但美国的这种模式,才大有发展前途。别看不起摆摊。摆摊,是市场行为。
结果,我被球迷讥讽、臭骂,后来还被评为“中国足坛十大傻逼”。实在荣幸之极。要知道,这“十大”,包括当时的足协主席,国家队主教练(米卢的继任者),还有头号主力。国家队首发对员,没有几个上得了这个榜。
大家痛斥:美国也有足球吗?足球沙漠,有什么前途?足球乃是中国的国球,怎么能跟在美国这个小混混后面?
如今二十年过去。中国足球,如我预言的那样,是“亚洲二流”。美国足球则蒸蒸日上,大联盟已经稳稳在拥挤的体育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不断扩张。拿下梅西,显示了美国足球商业市场的整体实力。
我的文字,当时结集出版为《炫耀的足球》。大家不服气,回去看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时我并非老人,现在刚刚够格。
下面是文档中找到的一篇文字。
美国:从“炫耀的足球”到“摆摊的足球”
2002年世界杯前,美国一位体育记者回忆他刚工作就被主编送到体育版报导足球。主编嘱咐:好好盯着,二十年后,这将是美国第一运动!但是快三十年过去了,他这篇回忆几乎是他一生写的唯一的足球文章。足球不属于美国。
他讲的故事无疑是真实的。但结论未免下的过早。话音未落,美国队就在世界杯中杀入八强。四年后的世界杯,又再次证明了自己能够从欧洲强队手里拿分。更重要的是,足球正在渗入美国的基层社会。一代球迷正在长大。
美国足球,实际上有两次起步。第一次败得很惨。第二次正在成功。这一胜一败,给中国足球的起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足球的第一次起步是在1970年代。那时卫星电视转播开始,把全球上亿的观众整合成一个足球看台。美国的生意人觉得不能再在这个地球村里自我封闭,开始筹划美国的职业足球。可惜,他们整个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大国意识之上的“炫耀的足球”: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第一加第一,足球非美国莫属。于是北美足球联盟诞生,贝利,贝肯鲍尔等世界最有名的球星汇聚美国。这才是世界帝国办事的气派。可惜,群星灿烂的北美足球联盟债台高筑,1984年只好关门。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刻,一场社会革命正在改变美国的足球。首先,女权主义在1970年代开花结果。美国的州立大学受有关男女平等的法案制约:男女运动队的人数必须基本相等,不能让纳税人的钱全去资助男孩子从事体育运动。这下子可愁坏了大学的运动教练:男孩子天生就比女孩子喜欢运动,况且橄榄球队人数众多,只有男子项目,哪里找那么多女生来参加运动队,凑足指标呢?这时,人们想到了足球。足球反正没有人玩,而且一个队人数很多,就让女生用足球凑数吧。于是,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美国大学纷纷成立女足。足球就这么作为一个女性运动热起来了。
到了1980年代,这一女权主义的足球,又马上被另一社会变化所推动。这时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到了自己当父母的年龄。他们在1960年代读书时,美国大学改革,注重分数和学术能力,淡化家族影响。上流社会子弟无法垄断大学教育,成绩好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大批进了哈佛耶鲁。这些靠自己本事上来的人,从切身经验中体会到教育的重要,对自己孩子的功课前所未有地重视。他们绝不会把孩子放在街上随便玩,和贫民窟的子弟一起打篮球;同时又觉得橄榄球太野蛮。相比之下,女孩子玩的足球,则显得斯文得多,而且足球特别讲究配合组织,正是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手段。由此,“足球妈妈”一词不胫而走:许多中产阶级的母亲开着车把孩子送到散布于郊区的足球场。足球渐渐成为郊区中产阶级子弟最热衷的项目。
也正是看到这些草根的社会运动,1990年代初美国的职业足球开始第二次起步。美国足协从国际足联要到1994年世界杯的主办权,许诺的条件是马上建立货真价实的职业联盟。果然,1996年大联盟开场。但主办者完全吸取了上次的失败教训,开始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限薪。球队没有明星,每次比赛,就七八千人看。要电视转播,还得倒给电视台钱。我称这样的足球是“摆摊儿足球”:营业额小,摊儿主只好少挣点。许多职业运动员挣一万美元出头,养自己都很困难。
即使如此,大联盟成立后一直赔钱。2001年投资人聚集一起,认真讨论关门的问题,但最后还是决定追加投资。其中一大原因,是队员薪水低。姚明一个人的年薪就能养大联盟十个俱乐部大约一半的运动员。看看美国和意大利一战就知道,大家战成一比一,说明美国足球的“产品质量”已经和人家差不多。但是,意大利三四个主力的工资,就把大联盟所有队员的工资都支付了。放着这么好的产品,这么低的成本,哪个生意人会撤资呢?所以,今年投资大联盟的资本开始急增。连小贝也在美国足球上投资。
我在“炫耀的足球”一书中,把大联盟的经营方式和队员工资作了详细介绍。美国和中国国情不同。但美国的成败经验,还是值得中国足球参考。中美都是大国。美国开始打大国牌,烧钱创建足球市场,和中国职业足球的起步非常相象,结果一炮打哑。后来吃一堑长一智,放弃“炫耀的足球”,经营起“摆摊足球”来,以世界第一大国之尊,甘心在世界足坛当叫花子。如今,人家摆摊已经摆出了模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