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学英文很简单: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但又很难,因为你一个字也跳不过去。
这是撒米班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翻译,查字典,老师一个字不讲,学生得不到帮助。等学生翻译完,出现错误,老师有针对性地介入,把每个语言现象都解释清楚。这叫“挫折学习法”。根据的是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磕磕绊绊地学,效果比顺畅地学要好得多。
八月撒米班正在结束,我们分享几个教学片段。
我们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对非洲野象的观察,其中有这么一句:
I had even seen Susan, with a whack of her trunk, pushing another female’s baby away from the rest of the family.
大意是:我甚至看到Susan,用她的象鼻子抽打,把其他母象的孩子从家庭的其他成员那里推走。
这里的Susan,是一头很霸道的母象。
有位同学翻译了两次,第二次还是错了,把抽打别的大象的Susan,说成了被抽打了。这里暴露了对句子结构的误解。
我一向告诫并鼓励同学们:别怕错。应试,错了就扣分,就受惩罚。我们这里相反:错得越多,学得越多。犯有意义的错误,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所谓“有意义的错误”,就是自己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错了。
这个错误就非常珍贵。我第二次讲解如下:
注意这里的句子结构,宾语是Susan,后面的pushing another female’s baby away from the rest of the family是分词从句,描写她的行为。而with a whack of her trunk, 则是个插入语。可以插在中间,也可以放在后面。比如,这句可以是这样的:
I had even seen Susan, who pushed another female’s baby away from the rest of the family with a whack of her trunk.
分词从句是简练的用法,用分词从句时(即动词pushed变成了pushing),who可以省略了。分词就是修饰前面名词的动作。为什么把with a whack of her trunk提前?这就是强调。重要的话先说,我们也是这个习惯吧。大象,我们观察都知道,with a whack of her trunk是一种典型的动作,这一般是个警告吧。警告不听,就可能有更大的动作了。
分词从句是比较潇洒随意的用法,每篇文章里都有,希望同学们都注意。这是个典型,在阅读中反复练习,形成语感。应该很容易。条件是,每次都必须注意语言的细节
用中文表达,结构差不多,我们不妨造个句子:
她,一边走边吃东西,不小心撞在电线杆上。
这个句子,两个动词,走/吃是同时的动作,算一个动词吧,另外一个,是撞。一个句子就一个谓语动词。究竟哪个是谓语?显然是撞吧。句子简化,就是:她不小心撞在电线杆上。
那么,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么不小心呢?这时用个插入语:一边走边吃东西。
在英语中,这种情况就经常用分词从句啦:she, walking while eating, bumped into a pole.
如果语法概念不清楚,理解起来绕一点,但其实很容易,中英文,逻辑其实很接近。母语帮助你学英语。
很多同学,勾题多年,读原版英文,碰到这种句子还是不懂。居然没有人一点一滴地讲清楚,不懂也不问。反正勾对选项即可。这是应试刷题误人子弟的地方。
课程快结束时,这位犯错误的同学家长要求老师提供全文的中译,让孩子学起来方便,我也拒绝了,并作了如下解释:
我们没有全文翻译,无法提供。也无意特别为同学们进行全文翻译。
太方便的学习,不是好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就是时刻都感到不方便,磕磕绊绊。最怕老师给一个标准答案。很多同学,可以翻译得比老师好呀。
打个健身的比方,比如我作引体向上,像同学们这么大的时候,一个都拉不起来,体育课零分。刚上大学,同样拉不起来。但是,努力多年,终于拉起一个,这是最大的突破,以后就两个、三个,四个。。。断断续续,练了四十多年,现在六十三了,可以拉四五十个。
但是,我体重轻,就负重20公斤多。前几天,早晨骑车三个半小时。傍晚负重20 公斤以上作引体向上,居然拉起来十个,创造了个人记录。
当年一个都拉不起来,如果图方便,找人托一把,就很容易啦。现在这么大年纪,为何负重?这看似很不方便。道理在于,越方便,肌肉越不增长。越麻烦,肌肉越增长。
英语也是如此吧。用最笨的方法学,其实是最聪明的办法。你翻译不出来,自己先挣扎一下,老师不会马上就管。好像引体向上,你拉不起来我们也不会去帮助。这样进步反而更快。
这个班,我多年来最喜欢的一个。同学们的翻译,都是磕磕绊绊的。这样学得才快。
另外一个同学,在同样的文章中碰到这么一句话:
It struck me how much energy the higher-ranking females devoted to keeping the heat on the lower-ranking ones, not to mention the coordination involved.
大意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地位高的母象用了多么大的精力向低位的母象施加压力,更不用提她们之间还有些协调了。
关键是:It struck me…..
这里的struck,即strike,中国人学英语时首先学到的意思是“罢工”、“打击”。这实在是舍本逐末。这个词的动词形式,有40多种意义。以下列出若干种,都很常用。基本反映了这个词的意义的逻辑顺序。第10、12、13条的意思,都大致接近文中的意思。这种常见词汇,一个词条要当篇论文来读,彻底吃透,日后受益无穷。
我提到的第10、12、13条的意思,其实都和印象有关。这位同学的翻译是“打动”,其实也还不错。这个字在很多场合确实可以这么解释,可惜这里不准确。她追问为什么。我们进行了如下的互动:
我说:
非常好的问题,追问,为学的基本技能!
你看看12,13,强调的都是Impress吧。Impress中文是什么?印象深刻。印象深刻,和打动,字义有些微妙的区别吧?
比如,你街上看见我破衣烂衫,可以被Impressed了,就是印象深刻:哎呀,这个老师咋个像叫花子?终身难忘。但是,你未必被打动呀。
大象群里,互相争斗,相当残酷。作者印象深刻,未必是好印象。有时很伤心。所以,不是打动吧。她如果看到大象一个个都“舍己为人”,互相帮助,也许可以用打动。
这是学英文的过程,也是学中文的过程。
学生再问:
但是13条用中文翻译应该是 以特定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么看的话是不是应该是属于第十二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我回答:
我觉得12,13兼而有之。语言理解很灵活,不是12就对,13就错。读书不是勾题,关键是自己的体会。
这基本就是我们的教学实况。同学们很放松,有疑惑,我们一点一滴地讲解清楚,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会。这并不容易,但属于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
这种过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语言是经验的积累,经验积累,要很有耐心。九月我们继续,欢迎大家继续加盟。
九月撒米班,一日准时开始。一周一篇长文,小班限额,最多七八位同学。依然分撒米班和撒米班二级。费用2800元。
九月难度增加一些,集中于历史,特别是马拉松和温泉关这两个世界史中著名的战役,更接近大学阅读,也会对SAT等高难度的考试有所帮助。
每月集中一个主题,相关词汇和表达比较集中,有利于通过阅读自然积累词汇,不必背单词。同时,在知识上也提升比较快,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某些重大主题。比如,即将过去的八月撒米班,主题是动物,主要是马,从习性到历史,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冲击。再前溯,七月撒米班的阅读集中于生态,如海平面上升等等。
提请大家注意:一日开班,至少提前一天报名。报名越早,我们安排课越方便。另外,因为班级有严格限额,而且时间也很短暂,报名后无法退课退费,请慎重考虑后决定。报名者,可以和任课老师直接联系:
微信号:xueyongharv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