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学地理:富人藏钱,中产藏身,穷人走线(哈佛村塾阅读课预报)

教育   2024-10-01 07:52   美国  


在全球化时代,各个阶层的地理概念都发生了超越本土的巨变:超级富豪们找地方避税藏钱,我们为此介绍了世界上为满足这种需求而建立的各种“特区”,如开曼群岛。中高产们,则找地方躺平藏身,于是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甚至日本,都成为众望所归的理想世界。当然,含辛茹苦的打工仔们,则出生入死地走线,去的是最卷的富裕世界,比如美国。美墨边境,也因此成为政治的焦点。各有各的活法。我们介绍了超级富豪们避税藏钱的地方。下面谈一下中高产或普通人躺平藏身的去处。

不久前,CNN上有一条花边新闻:一位非裔美国人移民意大利,目的非常明确:长寿!意大利的人均寿命是83.72岁,美国是79.3岁。更不用说,美国黑人的寿命更短,才76. 33岁。也许,这种移民等于延年益寿六七年?当然,他还有其他理由:意大利生活舒适便宜,文化遗产富足,也比美国安全很多,又靠近非洲,方便为非洲移民作很多事……

无独有偶,葡萄牙最近频频被评为美国移民的首选地。葡萄牙的人均寿命赶不上意大利,只有82.36岁,比隔壁有长寿国之誉的西班牙(83.67岁)也低,但还是比美国高一截,且属于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比天天枪击的美国好太多了。更重要的是,葡萄牙宜居:价格便宜(美元的购买力在这里几乎倍增),文化富足,气候和自然风景都属一流,是躺平的好地方。另一方面,作为欧盟成员,如果想奋斗,欧洲国家随便去。还有就是西班牙、希腊(人均寿命81.86岁),都成了美国人梦想中的退休地。甚至这种移民小潮也渗透到年轻人中。新一代人觉得,在美国死拼,虽然挣钱多,可惜活得太累,命太短,实在不值。欧洲人长命,和生活格调是否有重要的关系?

这是我推荐《华尔街日报》上这篇罗马住房的文章的原因之一。《华尔街日报》上的房地产报道,基本属于豪宅专版,动辄拿上千万美元的房子晒,很多是名流的住宅。这些跟我个人生活相关性不大,故而敬而远之。但是,这篇文章上了首页,介绍的是罗马的“经适豪宅” (Affordable Luxury),概念有点新鲜。

文章以一栋六百多万美元的豪宅开始,描述罗马是多么便宜。对普通人来说,这颇有点讽刺意味吧。但是,很快就转入普通人:罗马的平均收入,四年工资就买套房。巴黎则至少要八年工资。接下来有个表格,展示欧洲主要城市一居室公寓的价格:马德里仅18万美元多一点,里斯本22万多,华沙和罗马都24万多,布鲁塞尔不到25万,巴塞罗那刚过25万,最高的是伦敦,64万多,巴黎次之,61万多 ……

我看了目瞪口呆:罗马和华沙居然房价差不多。论生活质量、文化遗产,气候环境,双方属于两个层次吧。

【欧洲城市的房价,让人看了就想搬过去】

十几年前,一位朋友周游欧洲,事后感叹:“早就听过这种说法:巴黎是欧洲之都,罗马是世界之都。还是眼见为实。罗马的格局太伟岸了。” 我没有去过欧洲,当然不便评论。不过,读罗马史,其中讲到罗马的住房,称市内布满贫民窟,木结构建筑,叠床架屋,就是一层一层往上搭,只要不塌就行。这还谈不上违章建筑,因为无章可循。但郊外山上,则是皇帝和贵族的大庄园,石头的宫殿,俯视全城。当然,罗马在帝国时代后期,已经不是中心。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才是真正的都城。哪怕在西罗马帝国,罗马也丧失了中心地位。如今,罗马虽然是意大利首都,经济上的重要性则远不及北方的米兰,房价不及米兰的三分之一。但这也是其诱人之处之一吧。文章开篇谈及的那栋600多万美元的豪宅,就在郊外山上,360度的视野,是当年皇帝和元老院巨头们首选的地址,现在则成了“经适豪宅”的落脚点。当然,中世纪时期,罗马是天主教核心,也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场所。不管怎么说,罗马的文化积淀,并非仅仅是罗马帝国,欧洲的传统在这里积累,而且保护得非常精心。八十年代,清华大学建筑史教授陈志华周游欧洲,感叹意大利的古建筑保护的高技术,比如对有坍塌危险房子用棚子全部封闭,通过对石墙喷雾,让雾状胶水慢慢渗透到石头中加固……

南欧各国,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等,较之西欧或西北欧,经常被视为欧洲的后进地区。如今中国崛起,经济发展强劲。很多中国人,开始不把南欧诸国放在眼里,觉得这些国家懒惰、松懈、不靠谱。但是,不要忘记,欧洲历史,开始是以地中海为核心。前有古希腊罗马,后有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地中海丧失了中心地位,也多为地理大发现所导致。而地理大发现的领军者,又恰恰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国家,老底子雄厚,文化遗迹随处可见,自然风光无与伦比,社会井井有条。如果看各种“人类发展”指数,比如人均寿命,以及生活方式、环境、文化传统等等,这些国家并不让于西欧和美国,甚至可能更好。

文章平铺直叙,从房主的角度,讲述了罗马给生活提供的色彩。

【罗马各区地图】

哈佛村塾阅读群课,十月一日准时开始。现在和同学们沟通一下上课的基本原则。

读书是自己的事 。最好的学习是自学。这是我们这些“过来人”都明白的道理和深有体会的经验。所以,这个阅读群课,最大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自学的环境:提供自学的材料、引导、和激励,并答疑解难,创造热烈的讨论气氛。

具体而言,一周至少会推出五六篇文章,但重点不同。有些文章,难度较大,老师讲解比较细致,有些则仅提供中文引介和个别字句讲解,有些则主要是推介。所有文章,同学们在阅读中如遇到问题,就到群里提问,一般都会获得解答。我们坚持用微信群上课。群内气氛,应该更像大学里的讨论班,而非满堂灌的大课。从以往的经验看,同学中高手如云,经常会自报奋勇出来答疑,也不时有热烈的讨论。成人学生,往往在讨论中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为高中生们提供了珍贵的成长经验。

从我们的备课情况看,现在大致完成了头两周的内容。很多文章的引介,已经在公共号中推出,大家可以自己去阅读,了解内容上的梗概。这里仅提供几个学习上的建议。

因为几乎每天都推出文章,如此丰富的内容,已经超过我们过去群课的量。哪怕是最为用功的学生,想全部读完,基本不可能。我们的主旨,是让同学们各取所需:可以专精个别篇章,也可以广种薄收地浏览。好像是放羊,大家自行吃草。我们的责任,是提供一个肥厚的牧场。我们培养的,是自由探求的乐趣,而非完成作业的压力。

具体而言,第一篇长文,超过4000字,讲的是全球化的新经济地理,即世界上已经诞生了7000多个特区,很多是避税天堂,巨富们在这些地方藏匿了全球十分之一的GDP,对未来世界经济甚至政治,都有严重的后果。从长度和难度上看,这篇文章难以在一周内完成。我们的讲解,细水长流,可以延续两周甚至两周以上。喜欢钻研的同学,可以一跟到底。但是,有些同学也许没有这种时间和耐心,浅尝辄止也会大有收获。比如,哪些地方是避税天堂?文中对这些简单事实的描绘,属于比较容易的部分,看完即可。等作者开始探讨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理念时,对有些高中生就稍微困难一些。在此止步完全可以。当然,对于马上到美国读本科的同学,我们需要提醒:这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大学课堂的常识,最好提前准备。

在很多同学钻研这篇长文的同时,我们陆续推出份量轻一点、难度小一点的文章,也附有引介、讨论、和字句讲解。比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大学排名,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留美圣经”。在新排名出炉后主流媒体有两篇分析文章很值得一读,都被选为我们的课文。当然,还有一篇讲在美国大学校园内怎么进行职场竞争的文章,也值得准备留美的高中生细读。另一篇《润到哪里躺平藏身》,也算是全球化的新经济地理吧,从欧洲的房价说到哪里才是最佳移民目的地。这样,第一周,除了一篇读不完的重点长文外,至少另有四篇文章。我们不排除更多。讲解也都是齐头并进。你可以选择跟着一篇读,也可以跳来跳去,品尝多样的内容。

第二周,也许主文是一篇关于“共情”(empathy)的心理学文章。这个题目,目前在美国的社会文化乃至政治中越来越成为核心概念。这篇也将近4000字,用功的同学,全力以赴,也许一周勉强可以消化吧。总之,量大,不容易。原则还是一样:我们的讲解会延续几天。同学们深入钻研当然最好,浅尝辄止也未尝不可。另外的文章,介绍目前西方相当雷人的 “长生不老药” ,分析了不少炒作和科学,比如说医学突破使得长生不老的前景不那么虚无缥缈了。我们还追加一篇美国大学费用的分析,为什么十万美元一年的费用可能马上成为留美的常规,顺带讨论大学的性价比,为计划留美的家庭提供一些前瞻,并配合以一篇短文,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对最近二十年大学费用上涨情况的描述。还有一篇,讲男性的衰落,一个遍布西方的大趋势。当然,我们更不会放过美国大选的热闹,已经选择了一篇“技术性”文章,通过分析民调,展望一下今年的大选双方谁更有胜算。这样算来,第二周至少六篇文章。

从这些已经选取并进行准备的文章看,头两周已经爆满。未来几天会有什么突发事件、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文章?我们无从预测,只能即时跟进。材料是相当丰富的。这是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的特点。我们这里,不仅是个学习平台,也是个信息和思想交流平台。“风声雨声读书时,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大家把我们的哈佛村塾推荐给自己的朋友,更欢迎大家替我们招揽志同道合的新学生。

报名欢迎联系老师本人,微信号:xueyongharvard

【哈佛村塾:增进探求的兴趣,而非交作业的压力】

哈佛是波士顿西郊一个六千多居民的小镇,不是哈佛大学,位于瓦尔登湖附近,文化传统深厚。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文学家、思想家,都和这里有着深刻的关系。美国电影《小妇人》所依据的小说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年),当年一家就在这里居住,电影外景也在这里拍摄。她父亲就是一位勇于打破陈规的先锋式教育家。美国教育的很多基本哲学,可以追溯到这里。我们有幸居住于此,利用网络展开英语教学,在体制外试行新教育,故称“哈佛村塾”。

这个“哈佛村塾”群课,则是一个英语泛读课程,旨在培养基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每周讲一篇文章,介绍一篇文章,同时分享若干篇文章。月费600元。

群课的基本原则是泛读、以内容激发语言学习。学英语,目的本来是汲取英语中的信息、思想,接触一些母语中没有的东西。但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则本末倒置,忙于应试刷题:勾选项、完形填空、造句、改错…… 集中在语言的形式层面。内容,即学习语言的目的,不知不觉地淡出了。乃至程度很好的学生,真读原版英文,吐槽说“字句都看懂了,但内容讲的是什么依然糊里糊涂”。学习兴趣也渐渐被消磨精光。

这种教育,正塑造着危险的学习习惯。一位家长来信说:“孩子读体制内高中。英语老师也要求每周阅读文章。可是,孩子为图省事就会选择去做阅读理解题。因为自己找书籍文章太麻烦,往往找不到有意思的东西,还要写阅读笔记上交,产生畏难情绪。这样,阅读习惯就没了。您过去群课的不少文章孩子会有兴趣,文章质量高,同时也交了学校的任务,希望能重新开始。”

我们这种“内容导向”的教学法,则向学生不停地展示:英语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户,让你接触了很多过去接触不到的信息和思想,有时拍案惊奇、振聋发聩。被内容所吸引,即拿到了学英语的真实“回报”,就会进一步刺激学习的兴趣。没有人干不好自己所痴迷的事。有了兴趣和动机,学起英语来,别人想拦都拦不住。

另外,成人学生,一直是我们过去阅读群的主力,也经常掀起思想讨论。他们丰富的阅历,感染了高中生们,对后者是很好的教育。现代义务教育,在文化普及上居功至伟。但义务教育的短板或副作用,则是“代际隔离”。在没有公立学校的时代,孩子跟着家长和邻居自然成长,每天跟成人打交道。学校则把孩子从大人身边拉走,进行集中隔离式的教育。很多家长,对此缺乏认识,变本加厉,孩子放学后还安排各种补习班,把孩子从身边推开,两代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过去孩子自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习的途径就更被切断了,造成了分数很高,但社会认知贫弱的状态。在那些住校生、美高生中,这种状况更严重。我们这里,则往往有成人学生们之间的热烈讨论,让“不说话”的高中生渐渐进入成人的世界。这样才能成长。

当然,成人更关心时事,特别是在假新闻铺天盖地的时代。如今美国大选、乌克兰战争、中东局势,都如火如荼。还有欧洲、日本、美洲、非洲…… 世界上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真实的新闻和分析,是成人学生所期盼的。

我们的课程,大致照顾几方面的要求。目前希望设计一个以时事为主题的“新闻分析轨”,主要不是时事报道,而是对时事背后大趋势的分析。另外,则有针对高中生的“知识轨”,读一些历史、文化、社科、科普方面的文章。我们愿意接受同学们的建议,设立其他的“轨”。当然,各个“轨”之间,未必界限分明,核心目标是多元化,尽可能满足各方要求。

课程原则上是泛读,和一对一、撒米班中的“一个字一个字抠”的密集讲解拉开距离。

重点文章每周一篇,介绍个梗概,讲几个关键的句子。目的是使对原版阅读有所畏惧的同学不再那么畏惧。让他们知道大意、迈过最难的句子后,可以借助字典读下去了。这种文章,一般以两千字。如果选取重要的长文,比如长达四五千字,而且也比较难,则采取多周讲解的形式,使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其次是介绍性文章,梗概和语言分析更加简约,以便那些读一篇还“吃不饱”的同学自己“加餐”。

另外就是分享式文章,即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看到有意思的文章就整理成word文档贴出来,基本不做讲解。在精力许可的条件下,每周可以推介好几篇。有时,我们推介的文章,是作为讲解的文章的背景参考。各种阅读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同学们集中了解某个领域,也增加相关领域词汇的重复,容易记忆,便于自然积累词汇量。

当然,所有文章,在阅读中出现问题需要帮助,随时在群里提问(引述相关段落和字句的原文)。老师一般24小时内会答疑。从过去的情况看,阅读群里的同学,高手如云,很多同学主动帮助解答,做得比老师还好。

因为是月度的短期课程,小额学费,人数可能比较多,办理需要人工,报读后恕不再退费。希望大家慎重考虑后报读。这个课程,每月一日按时开始,不满意就不续报,愿意继续的则每月单独报读,师生双方都比较灵活。有意者,可以加老师的微信直接联系报名事宜:xueyongharvard

任课老师简介:

薛涌,1961年出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5年进入耶鲁大学研究院,1997年获硕士,2006年获历史学博士。2004年起,任教于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在学术工作之余,出版中文著作二十余部,包括《北大批判》、《谁的大学》、《美国是怎么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跟着薛涌留学去》、《一岁就上常青藤》、《参与孩子的成长》、《年轻可以一无所有》等教育方面的著作,以及《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城市的迷惘》、《学而时习之》、《市场到哪里投胎》、《怎么做大国》、《薛涌看中国》、《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仇富》、《草根才是主流》、《中国文化的边界》等社会文化及学术著作。2004年,曾被《南方人物》评为 “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 “之一。在英文媒体,曾撰稿于《纽约时报》,并在公共广播电台作为嘉宾评论员。

作为当年的“高考精英”(1979年北京高考文科前15名)和老一辈留学生以及在美国大学任教十六七年的教授,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和美国的大学都有着亲身的感受和理解。2010年前后投入网上英语教学事业,重点帮助留美学生进行语言和社会文化历史方面的准备,兼顾申请辅导,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成长提高,把老一代留学生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后辈学子。

作为老师,对同学们有三个告诫:

第一,  不要怕输在起跑线上。生活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只要你立志改变。作为老师,28岁因为生活突变,几乎从零开始学英语,目标是去常青藤读文科博士(语言要求最高的课程)。这个在当时被所有人都认为是疯子般的目标,持之以恒六年后终于实现了。另外,55岁跑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三小时九分。这已经算是挺高的起点了。但三年后,马拉松成绩提高到了两小时五十五分。谁说年过半百从事运动太晚了?

第二,  成大事者,人生必有长远打算。“十六岁要为六十岁做准备,六十岁要为一百岁做准备“。作为老师,今年六十岁,体能远远超过自己的十六岁。六十岁生日前,一周跑了两个马拉松,算是期中考。可惜,因为伤病原因准备不足,成绩分为为三小时四分和三小时五分,自判不及格。到2024年,波士顿马拉松成绩依然不理想,还是三小时四分。眼看六十三岁,立誓六十后还要破三。

第三,  “在生活中,只有那些自律的人才是自由的“。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性格是由习惯所打造。习惯最容易在年轻时代养成“。作为老师,喜欢和年轻人比他们的”强项“,比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所要展示的,是自律的生活,在几十年中对一个人会带来什么影响。当你自律后就会发现,你会达到自己原来认为是不可企及的目标。

庄玮,1963年生,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1993年就读于耶鲁大学日本文学博士课程,获得文学和哲学硕士。在作为博士候选人期间,女儿出生,中断了论文写作,全职养育女儿。近十几年投入英语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小说阅读和英文写作课程。


薛涌说
中美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