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村塾”阅读群,十月一日正式开课。讲授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富豪藏钱的避税特区,特别是开曼群岛。布置完作业我就睡觉了。早晨起来,发现群里已经热火朝天。
还是成人学生率先提问和讨论。
我们的教育,经常把学习的本能给教没了。学习,是一种探求,第一步就是提问。如果教育跳过这一步,一味刷题勾选项,学生们从小被逼着回答别人的问题,自己心中就全无问题。久而久之,自我丧失,连提问都不会了。
我观察,这已经是不止一代人的现象了。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需要一个“去教育化”的过程,远离教室,通过生活经验,才能慢慢恢复探求的本能,如果还能恢复的话。对有些人,是永远恢复不了。所以,我们这里“朝闻道,夕死可已”的成人同学,是大家的宝贵财富。
这次讨论话题,是从一个简单的段落开始,即怎么评价开曼群岛这样的地方。文章说:
For years, scholars like the economist Ronen Palan, the anthropologist Aihwa Ong, and the architect Keller Easterling have insist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enclaves and fought against the popular tendency to dismiss them as curiosities.
大意是:
很多年来,如经济学家Ronen Palan、人类学家Aihwa Ong、和建筑师Keller Easterling这样的学者,坚持强调这些飞地(特区)的重要性,一直在同那种把这些地方作为珍闻谈资而不当回事的大众倾向作斗争。
有同学提出,curiosities这个词放在这里,有些不好理解。
学生是在问我,可惜我在睡觉。早晨起来,发现有些同学已经提我解答了,并从修辞上指出:这里的importance和curiosities对照。一个重要,一个不值一提,猎奇而已。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
我也提供了字典的解释:
curiosity 这个词,在这里恐怕是第三层意思,也许可以翻译成 “珍闻” 、 “珍奇” 等等,就是无关紧要但使人茶前饭后感兴趣的东西,如八卦、谈资等等。
1:desire to know:
a: inquisitive interest in others' concerns : nosiness
The construction inside their house aroused the curiosity of their neighbors.
b:interest leading to inquiry
intellectual curiosity
Her natural curiosity led her to ask more questions.
2 archaic : undue nicety or fastidiousness
3
a:one that arouses interest especially for uncommon or exotic characteristics
Tobacco was once regarded as a curiosity in Europe.
b:an unusual knickknack : curio
The antique shop was full of curiosities.
c:a curious trait or aspect
我们的讨论,马上从字句转入内容。一位同学说:“经济特区降低了税收,那政府出于什么原因去设置特区呢?网上说目的之一是吸引外资。吸引外资,这个概念太抽象了。不太理解。”
另外的同学马上举例说:“深圳特区牺牲一部分税收,但是提供了工作机会,培育了产业链,锻炼了劳动力,创出了加工业的名声,长期收益是明显的。”
这也许是泛泛而谈吧。可贵的是,他从文本中拿出证据:
Places like the Caymans make money not from taxing businesses but from registration, licensing, and processing fees, which are profitable enough to be a sensible strategy for small countries lacking trade or natural resources.
这里一笔一笔地讲:从注册,执照、手续流程等等环节收费,而非在企业头上加税。我也查了一下维基英文版,真是跟着开眼了: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比当地人口都多。人均收入过了10万美元。
According to Forbes, the Cayman Islands has the 7th strongest currency in the world (the CI dollar or KYD), with US$1.00 equivalent to CI$0.80.[68]
The economy of the Cayman Islands is dominated by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ourism, together accounting for 50–60%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69] The nation's zero tax rate on income and storage of funds has led to it being used as a tax haven for corporations; there are 100,000 companies register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more than the population itself. The Cayman Islands have come under criticism for allegations of money laundering and other financial crimes, including a 2016 statement by then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hat described a particular building which was the registered address of over 12,000 corporations as a "tax scam".[70]
The Cayman Islands holds a relatively low unemployment rate of about 4.24% as of 2015,[71] lower than the value of 4.7% that was recorded in 2014.
With an average income of US$109,684 Caymanians have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living in the Caribbean. According to the CIA World Factbook, the Cayman Islands' real GDP per capita is the tenth highest in the world, but the CIA's data for Cayman dates to 2018 and is likely to be lower than present-day values.[72] The territory prints its own currency, the Cayman Islands dollar (KYD), which is pegged to the US dollar US$1.227 to 1 KYD. However, in many retail stores throughout the islands, the KYD is typically traded at US$1.25.[73]
Cayman Islands have a high cost of living, even when compared to UK and US.[74] For example, a loaf of multigrain bread is $5.49 (KYD), while a similar loaf sells for $2.47 (KYD) in the US and $1.36 (KYD) in the UK.[75]
有些成人同学,就是这样展示细读原文的能力,当然,还有高超的通读能力。这篇文章超过四千字,刚刚发出,大部分同学恐怕刚看了开始,这位同学就显然已经读完了,进而从文本中迅速找出证据。这为高中生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第一篇是重点讲解讨论的长文,第一天的讲解才开了个头,同学们似乎兴致盎然。我们如约细水长流,也许会讲一周多。同时,也根据计划,推出一篇评述美国大学排名的文章,马上跟进讲解。这种齐头并进的方式,是考虑到同学们兴趣多元。特别是有些高中生,对第一篇文章也许理解起来困难。但美国大学排名,则是留美必读的材料,文字也 简单些。同学们提问,一定都要申明是哪篇文章的问题,并且引用一下原文。
哈佛村塾介绍
哈佛村塾阅读群课,十月一日准时开始。现在和同学们沟通一下上课的基本原则。
读书是自己的事 。最好的学习是自学。这是我们这些“过来人”都明白的道理和深有体会的经验。所以,这个阅读群课,最大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自学的环境:提供自学的材料、引导、和激励,并答疑解难,创造热烈的讨论气氛。
具体而言,一周至少会推出五六篇文章,但重点不同。有些文章,难度较大,老师讲解比较细致,有些则仅提供中文引介和个别字句讲解,有些则主要是推介。所有文章,同学们在阅读中如遇到问题,就到群里提问,一般都会获得解答。我们坚持用微信群上课。群内气氛,应该更像大学里的讨论班,而非满堂灌的大课。从以往的经验看,同学中高手如云,经常会自报奋勇出来答疑,也不时有热烈的讨论。成人学生,往往在讨论中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为高中生们提供了珍贵的成长经验。
从我们的备课情况看,现在大致完成了头两周的内容。很多文章的引介,已经在公共号中推出,大家可以自己去阅读,了解内容上的梗概。这里仅提供几个学习上的建议。
因为几乎每天都推出文章,如此丰富的内容,已经超过我们过去群课的量。哪怕是最为用功的学生,想全部读完,基本不可能。我们的主旨,是让同学们各取所需:可以专精个别篇章,也可以广种薄收地浏览。好像是放羊,大家自行吃草。我们的责任,是提供一个肥厚的牧场。我们培养的,是自由探求的乐趣,而非完成作业的压力。
具体而言,第一篇长文,超过4000字,讲的是全球化的新经济地理,即世界上已经诞生了7000多个特区,很多是避税天堂,巨富们在这些地方藏匿了全球十分之一的GDP,对未来世界经济甚至政治,都有严重的后果。从长度和难度上看,这篇文章难以在一周内完成。我们的讲解,细水长流,可以延续两周甚至两周以上。喜欢钻研的同学,可以一跟到底。但是,有些同学也许没有这种时间和耐心,浅尝辄止也会大有收获。比如,哪些地方是避税天堂?文中对这些简单事实的描绘,属于比较容易的部分,看完即可。等作者开始探讨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理念时,对有些高中生就稍微困难一些。在此止步完全可以。当然,对于马上到美国读本科的同学,我们需要提醒:这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大学课堂的常识,最好提前准备。
在很多同学钻研这篇长文的同时,我们陆续推出份量轻一点、难度小一点的文章,也附有引介、讨论、和字句讲解。比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大学排名,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留美圣经”。在新排名出炉后主流媒体有两篇分析文章很值得一读,都被选为我们的课文。当然,还有一篇讲在美国大学校园内怎么进行职场竞争的文章,也值得准备留美的高中生细读。另一篇《润到哪里躺平藏身》,也算是全球化的新经济地理吧,从欧洲的房价说到哪里才是最佳移民目的地。这样,第一周,除了一篇读不完的重点长文外,至少另有四篇文章。我们不排除更多。讲解也都是齐头并进。你可以选择跟着一篇读,也可以跳来跳去,品尝多样的内容。
第二周,也许主文是一篇关于“共情”(empathy)的心理学文章。这个题目,目前在美国的社会文化乃至政治中越来越成为核心概念。这篇也将近4000字,用功的同学,全力以赴,也许一周勉强可以消化吧。总之,量大,不容易。原则还是一样:我们的讲解会延续几天。同学们深入钻研当然最好,浅尝辄止也未尝不可。另外的文章,介绍目前西方相当雷人的 “长生不老药” ,分析了不少炒作和科学,比如说医学突破使得长生不老的前景不那么虚无缥缈了。我们还追加一篇美国大学费用的分析,为什么十万美元一年的费用可能马上成为留美的常规,顺带讨论大学的性价比,为计划留美的家庭提供一些前瞻,并配合以一篇短文,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对最近二十年大学费用上涨情况的描述。还有一篇,讲男性的衰落,一个遍布西方的大趋势。当然,我们更不会放过美国大选的热闹,已经选择了一篇“技术性”文章,通过分析民调,展望一下今年的大选双方谁更有胜算。这样算来,第二周至少六篇文章。
从这些已经选取并进行准备的文章看,头两周已经爆满。未来几天会有什么突发事件、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文章?我们无从预测,只能即时跟进。材料是相当丰富的。这是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的特点。我们这里,不仅是个学习平台,也是个信息和思想交流平台。“风声雨声读书时,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大家把我们的哈佛村塾推荐给自己的朋友,更欢迎大家替我们招揽志同道合的新学生。
报名欢迎联系老师本人,微信号:xueyongharvard
【哈佛村塾:增进探求的兴趣,而非交作业的压力】
哈佛是波士顿西郊一个六千多居民的小镇,不是哈佛大学,位于瓦尔登湖附近,文化传统深厚。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文学家、思想家,都和这里有着深刻的关系。美国电影《小妇人》所依据的小说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年),当年一家就在这里居住,电影外景也在这里拍摄。她父亲就是一位勇于打破陈规的先锋式教育家。美国教育的很多基本哲学,可以追溯到这里。我们有幸居住于此,利用网络展开英语教学,在体制外试行新教育,故称“哈佛村塾”。
这个“哈佛村塾”群课,则是一个英语泛读课程,旨在培养基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每周讲一篇文章,介绍一篇文章,同时分享若干篇文章。月费600元。
群课的基本原则是泛读、以内容激发语言学习。学英语,目的本来是汲取英语中的信息、思想,接触一些母语中没有的东西。但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则本末倒置,忙于应试刷题:勾选项、完形填空、造句、改错…… 集中在语言的形式层面。内容,即学习语言的目的,不知不觉地淡出了。乃至程度很好的学生,真读原版英文,吐槽说“字句都看懂了,但内容讲的是什么依然糊里糊涂”。学习兴趣也渐渐被消磨精光。
这种教育,正塑造着危险的学习习惯。一位家长来信说:“孩子读体制内高中。英语老师也要求每周阅读文章。可是,孩子为图省事就会选择去做阅读理解题。因为自己找书籍文章太麻烦,往往找不到有意思的东西,还要写阅读笔记上交,产生畏难情绪。这样,阅读习惯就没了。您过去群课的不少文章孩子会有兴趣,文章质量高,同时也交了学校的任务,希望能重新开始。”
我们这种“内容导向”的教学法,则向学生不停地展示:英语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户,让你接触了很多过去接触不到的信息和思想,有时拍案惊奇、振聋发聩。被内容所吸引,即拿到了学英语的真实“回报”,就会进一步刺激学习的兴趣。没有人干不好自己所痴迷的事。有了兴趣和动机,学起英语来,别人想拦都拦不住。
另外,成人学生,一直是我们过去阅读群的主力,也经常掀起思想讨论。他们丰富的阅历,感染了高中生们,对后者是很好的教育。现代义务教育,在文化普及上居功至伟。但义务教育的短板或副作用,则是“代际隔离”。在没有公立学校的时代,孩子跟着家长和邻居自然成长,每天跟成人打交道。学校则把孩子从大人身边拉走,进行集中隔离式的教育。很多家长,对此缺乏认识,变本加厉,孩子放学后还安排各种补习班,把孩子从身边推开,两代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过去孩子自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习的途径就更被切断了,造成了分数很高,但社会认知贫弱的状态。在那些住校生、美高生中,这种状况更严重。我们这里,则往往有成人学生们之间的热烈讨论,让“不说话”的高中生渐渐进入成人的世界。这样才能成长。
当然,成人更关心时事,特别是在假新闻铺天盖地的时代。如今美国大选、乌克兰战争、中东局势,都如火如荼。还有欧洲、日本、美洲、非洲…… 世界上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真实的新闻和分析,是成人学生所期盼的。
我们的课程,大致照顾几方面的要求。目前希望设计一个以时事为主题的“新闻分析轨”,主要不是时事报道,而是对时事背后大趋势的分析。另外,则有针对高中生的“知识轨”,读一些历史、文化、社科、科普方面的文章。我们愿意接受同学们的建议,设立其他的“轨”。当然,各个“轨”之间,未必界限分明,核心目标是多元化,尽可能满足各方要求。
课程原则上是泛读,和一对一、撒米班中的“一个字一个字抠”的密集讲解拉开距离。
重点文章每周一篇,介绍个梗概,讲几个关键的句子。目的是使对原版阅读有所畏惧的同学不再那么畏惧。让他们知道大意、迈过最难的句子后,可以借助字典读下去了。这种文章,一般以两千字。如果选取重要的长文,比如长达四五千字,而且也比较难,则采取多周讲解的形式,使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其次是介绍性文章,梗概和语言分析更加简约,以便那些读一篇还“吃不饱”的同学自己“加餐”。
另外就是分享式文章,即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看到有意思的文章就整理成word文档贴出来,基本不做讲解。在精力许可的条件下,每周可以推介好几篇。有时,我们推介的文章,是作为讲解的文章的背景参考。各种阅读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同学们集中了解某个领域,也增加相关领域词汇的重复,容易记忆,便于自然积累词汇量。
当然,所有文章,在阅读中出现问题需要帮助,随时在群里提问(引述相关段落和字句的原文)。老师一般24小时内会答疑。从过去的情况看,阅读群里的同学,高手如云,很多同学主动帮助解答,做得比老师还好。
因为是月度的短期课程,小额学费,人数可能比较多,办理需要人工,报读后恕不再退费。希望大家慎重考虑后报读。这个课程,每月一日按时开始,不满意就不续报,愿意继续的则每月单独报读,师生双方都比较灵活。有意者,可以加老师的微信直接联系报名事宜:xueyongharvard
任课老师简介:
薛涌,1961年出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5年进入耶鲁大学研究院,1997年获硕士,2006年获历史学博士。2004年起,任教于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在学术工作之余,出版中文著作二十余部,包括《北大批判》、《谁的大学》、《美国是怎么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跟着薛涌留学去》、《一岁就上常青藤》、《参与孩子的成长》、《年轻可以一无所有》等教育方面的著作,以及《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城市的迷惘》、《学而时习之》、《市场到哪里投胎》、《怎么做大国》、《薛涌看中国》、《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仇富》、《草根才是主流》、《中国文化的边界》等社会文化及学术著作。2004年,曾被《南方人物》评为 “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 “之一。在英文媒体,曾撰稿于《纽约时报》,并在公共广播电台作为嘉宾评论员。
作为当年的“高考精英”(1979年北京高考文科前15名)和老一辈留学生以及在美国大学任教十六七年的教授,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和美国的大学都有着亲身的感受和理解。2010年前后投入网上英语教学事业,重点帮助留美学生进行语言和社会文化历史方面的准备,兼顾申请辅导,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成长提高,把老一代留学生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后辈学子。
作为老师,对同学们有三个告诫:
第一, 不要怕输在起跑线上。生活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只要你立志改变。作为老师,28岁因为生活突变,几乎从零开始学英语,目标是去常青藤读文科博士(语言要求最高的课程)。这个在当时被所有人都认为是疯子般的目标,持之以恒六年后终于实现了。另外,55岁跑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三小时九分。这已经算是挺高的起点了。但三年后,马拉松成绩提高到了两小时五十五分。谁说年过半百从事运动太晚了?
第二, 成大事者,人生必有长远打算。“十六岁要为六十岁做准备,六十岁要为一百岁做准备“。作为老师,今年六十岁,体能远远超过自己的十六岁。六十岁生日前,一周跑了两个马拉松,算是期中考。可惜,因为伤病原因准备不足,成绩分为为三小时四分和三小时五分,自判不及格。到2024年,波士顿马拉松成绩依然不理想,还是三小时四分。眼看六十三岁,立誓六十后还要破三。
第三, “在生活中,只有那些自律的人才是自由的“。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性格是由习惯所打造。习惯最容易在年轻时代养成“。作为老师,喜欢和年轻人比他们的”强项“,比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所要展示的,是自律的生活,在几十年中对一个人会带来什么影响。当你自律后就会发现,你会达到自己原来认为是不可企及的目标。
庄玮,1963年生,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1993年就读于耶鲁大学日本文学博士课程,获得文学和哲学硕士。在作为博士候选人期间,女儿出生,中断了论文写作,全职养育女儿。近十几年投入英语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小说阅读和英文写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