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暑期开始,我们开设了撒米班第二级。如今已经半年多。每个班最多七、八名同学,一个月的课程。费用2800元。有意者欢迎和任课老师直接联系。(薛涌微信号:xueyongharvard )
撒米班第二级,是从语言学习进入到思想训练的入口。特别是已经接到美本录取,马上要读大一的同学,非常需要这样的准备。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英语已经相当好。翻译文从字顺。但是,对怎么运用英语进行思想训练和知识讨论,则依然一头雾水。比如我们七月撒米班二级的四篇文章,围绕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主题。这在西方文化学术界已经成为主流。很多文科基础课上就会碰到。但很多同学对此闻所未闻,更不用说投入相关的讨论了。更普遍的现象是,大部分同学都是勾题训练的,阅读经验很少。读一篇文章,全神贯注盯着文章讲的是什么。似乎只要意思看懂就万事大吉。至于作者的偏见是什么,逻辑上的漏洞是什么,则想都没有想过。在美国大学写学期论文或读书报告,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在这些方面能够对所读文章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如果还象考试那样,被所阅读的文章吓住,还怎么求知、怎么发展思想?
在第二级课程中,我们依然坚持原来撒米班的方法:逐字逐句翻译,把文本彻底理解,哪怕一个小介词也不放过。这是比勾题应试更基本、也更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我们最早的学生,已经在美国读完硕士、事业上路。他们写信回来,纷纷表示撒米班是他们留美前最好的语言准备。还有很多同学,信服我们不刷题应试的信条,专心把书读懂。结果,托福和SAT的阅读部分,“不留神”都获得相当好的成绩。其中托福阅读满分者大有人在,很多同学SAT阅读部分也超过700分。远比刷题效率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同学,进入美国大学后,面对巨大的阅读量,普遍适应得比较好。
撒米班第二级,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
去年初在公共号上,我们发表了《英语阅读的四个层次--展望2021》一文(见后),对我们的教学进行了总结。英语阅读,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的技术面,即词汇和句法结构。词汇不仅是量的问题,还有新版SAT官方辅导教材上反复强调的: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这是习惯于背单词的中国学生最大的软肋。我们强调从文本阅读中自然学习单词,不仅提高记忆效率和词汇量,更强化了词汇把握的“质”,即对每个字更为丰富、精微的理解。在句法结构上,我们集中于长句子的分析,特别是那种长达四五行的复杂句:怎么化简,怎么重新组合,不停演练,熟能生巧,最终到游刃有余的地步。
这是我们过去撒米班的重点。对于英语阅读的第二层次,即语言的社会文化底蕴,撒米班仅仅初步涉猎。撒米班第二级,不仅继续精研语言的技术面,同时更为深入地进入阅读的第二层次。我们发现,很多撒米班的同学,学到最后,语言上已经相当好,很少出现错误。但对于文字所讨论的内容,则不甚了了。这种问题不改变,将成为适应美国教育的重点障碍。因此,撒米班第二级,会有更多历史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
英语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分析性和批判性的思维。过去的撒米班很少涉足这个层次。撒米班第二期,则开始引导同学们进入,即对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的讨论和分析,并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虽然语言学习依然是个重点。作为老师,我们会经常分享对文章的批评,作为批判性思维的示范。希望同学们习惯后慢慢能够跟进。
英语阅读的第四个层次,则是从阅读向写作过度。这一部分,我们将在一对一的课程中渐渐开启写作训练,相当于美国的大一写作。这种课程,名为写作,其实阅读量非常大。写作主要也是写读书报告。读不懂就写不出来。写作过于耗费精力,我们只能一对一地进行。这方面有需要的同学,请跟我们单独联系。
因为每个班级定员,课程一旦开始,就不退款。如果课程因为人数不足等等外在原因无法按时开始,则会如数退款。请大家慎重考虑。决定报读者,请尽快和薛涌联系办理缴费手续,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薛涌微信号:xueyongharvard)
英语阅读的四个层次
这么多年的教学,发现一个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中国同学掌握语言本身的能力很强,学得很快。但是,语言讲的是什么,却不知道。
这让我想起1983年大学毕业到《北京晚报》工作时的情景。当时报纸出版还处于计算机之前的活字印刷时代。编辑修改好作者手写的稿子,拿到排字房排字,然后铅印出清样,把清样送去校对。校对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手稿校对照清样,看看两者是否符合、是否排字中出现了错误。
在这个程序中,编辑负责文字内容。校对员属于技术工人,对内容本身全不负责,只是监督排版过程是否有错误。好的校对员一目十行,同时滴水不漏,什么错误都能找出来。每天半夜开启印刷机,一大早报纸必须印好,值夜班的校对员把最后一关,时间压力非常大,和考试按时交卷的压力很类似。但是,这么幸苦地校对完,你问校对员文章讲了什么,他一点都不知道。因为他脑子全集中在文字排列本身上,根本不会考虑内容。
很多同学,读英语几乎象当年的这种校对:每一句话,都能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想必考试时勾题也都能拿高分吧。但是,自己翻译出来的每一句话究竟讲了什么?居然一问三不知。
那么,学英语是为什么呢?
这也难怪,那么多同学进了大学就马失前蹄。
现在我们把过去的教学总结一下,希望针对这些问题,打造一个新的英语阅读教学体系。这套体系,希望解决四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 语言的技术面,比如词汇和语法。这方面,中国学生的问题依然不少。在词汇上,特别体现在对一词多义的掌握。中国学生喜欢背单词,动不动就说自己词汇量是几千、一万几等等。家长也以这种统计数字衡量孩子的程度和进步。在他们看来,一个字,知道一个或两个意思,就算掌握了,就算一个词汇了。但是,英语单词,特别是那些最重要的常用字,往往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思。SAT新版的指南也说得清清楚楚,日后不再考偏难词汇,而将把重点放在对一词多义的把握上。那些通过背单词而达到很大 “词汇量” 的同学,“认识”很多偏难词汇,哪怕不会用,哪怕考过就忘。那些从阅读中自然学习词汇的同学,比较能够把握一词多义,也比较会运用。SAT的这种转向,意在于鼓励真正的阅读,惩罚死记硬背。这样也会把最能适应大学的学生筛选出来。
我们不让学生背单词,而是鼓励大家从大量的阅读中掌握单词。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意思不同,用法不同,对你大脑的记忆神经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刺激,避免了简单重复所导致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活学活用。我们经常用中文的例子来解释这种语言的共通现象:着火、上火、发火、走火、心急如火、如火如荼、生意很火。。。。。这些“火”字,意思都略有不同,但也都彼此相关,而且都很常用。英文也是如此。把握一个字的完整意思,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融会贯通,而非死记硬背。
在语法上,我们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开始,而是分析阅读中碰到的长句子。比如把一个四五行的长句,化简为主谓宾三个字。然后逐渐把各种化简掉的修饰成分重新加上。这种不停的重新组装,如”反求工程“(reverse-engineering)一样,即把成品拆开,分析其制造原理,然后再按照这种原理组装还原。不停地在阅读中反复演练,日后看到长句子就会熟能生巧地把握。
第二, 语言的社会文化面。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表达的也多是社会文化内容。我们接触了很多高中毕业班的学生,SAT、托福的分数已经不低。在语言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他们的障碍,是不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entitlement这么一个词,有时用于某种文化环境,描述一种理所应得的态度;有时用于福利制度,具体地指某种你应得的福利。这些内容,在留学之前,是必须进行“文化接轨”的。
第三, 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这就更加深入地涉及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了。中国同学,长期的训练就是寻找标准答案。但读大学时就发现,至少在文科课程中,往往无所谓标准答案或正确的答案。教授和同学期待的,往往不是你持有什么观点,而是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甚至SAT的新版,也试图把这种期待贯彻到考试中。你勾对一个选项还不行,SAT还会追问:你这么选择的根据是什么?当然,这方面的能力,靠考试只能检测个皮毛。但对于日后大学的成功则至关重要。
中国同学阅读英文时,面临着“理解压力”,即一门心思地去“读懂”,生怕读不懂,只要读懂了就大喜过望,马上直截了当地相信作者告诉他们的东西。但复杂的英文,比如大学程度的阅读材料,不仅有字里行间的意思,而且往往是“多声道”。即一个问题,几种观点都拿来讨论。不同的观点,可以南辕北辙。这方面,在SAT的阅读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但是,中国同学对这种多重声音往往缺乏意识。有时甚至把作者不以为然的观点当作作者的观点。当然,他们更少去想文章本身的缺失,不去考虑作者的误区,不敢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根本没有不同的想法,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该有不同的想法。在考试中,你的想法如果不同,岂不就丢分了吗?
第四, 从阅读到写作。写作教学,费时费力,我们一直谨慎进入。目前的写作教学,主要都是一对一,限制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学申请的文书写作,一个是美国大一英语写作课的辅导。
今后我们希望在写作方面有进一步的迈进。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写作和阅读的一体性。学习写作,其实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习阅读。因为写作会逼着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进行这样的思考,仅仅进行勾题式的阅读,就无从下笔。
中国学生的写作,往往受高考作文模式的影响,命题作文是最常见的形式。美国大学的写作,基本都是读书报告和研究论文。读书报告,就是对阅读的讨论,主要还是阅读。研究论文,往往是放大的读书报告,即在一个题目上阅读很多相关著作和文献,然后进行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开启自己的研究。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言之有物。
在美国比较好的大学,大一的英文写作往往是大部分中国学生望而却步的。有些学校,也许是大部分学校吧,对这些无法过关的国际学生一筹莫展,教授不知道从何教起,于是索性开设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其实就是廉价的英文班。国际学生可以选这种课,轻松过关,顶替正式的写作课。这样,美国大学一部分最基本的教育,就这么偷工减料地被“英文班”所替代。
我们已经具备了帮助一些勇敢的中国同学在名校挑战大一写作的经验。我们发现,他们普遍的问题,还是不在写作,而在阅读。首先,他们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写作课的阅读量居然如此之大!其次,因为必须为了写作而阅读,他们第一次感受到:这些明明语言上都理解的文章,其实读不懂!比如病人的“自主性”(autonomy)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他们理解的无非是字面意思,对其文化内涵不了了之,自然无法围绕这个概念进行各种辩证和讨论。不是他们写不出通顺的英文句子,而是根本不知道写什么。如果这一关跨不过去,就谈不上构造自己的思想框架。而思想框架的形成,才是写作的实质。
我们一再告诫学生:美国像样的大学,写作服务都还算比较周到,有专门的老师帮你改文章。语言上的错误不用担心,你总能得到帮助。但是,这些老师可以帮助你改语法和用词,却无法改你的思想。特别是在你根本没有思想、不知道写什么时,那么这些老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四个面向的问题,经过快十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开始看得比较清楚。接下来,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希望利用一对一、撒米班、阅读群、以及小鹅通的单向阅读教程,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也期待着同学和家长的建议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