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韩国冬青奥会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决赛,杨靖茹和李金恣运用巧妙的 “套圈” 战术包揽金银牌。我不知道这是否属于史无前例,至少创意非凡吧,引得网络腾沸,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们北大同学群里,主要是一些生活在北美的老同学,偏偏要说三道四,什么中国队狡猾呀,用计谋而非奥运精神呀,不公平竞争呀,等等,等等。我写了篇文章批评他们,并说这几位 “看不得中国人赢” 。
如事前意料的,虽然我没有点名,群里各位立即对号入座。其中一位说我诽谤,可以告。我就建议他赶紧去法院。另外一位本来没有参与的,跟着嘀咕,说我这篇文章,要是在文革时代就会杀死人。
老天爷,我居然有谋杀同学的嫌疑了。陀毒是谁下的大家还在追呢。我把原文附在后面,大家见识见识。
北大精英们的整人本能
谁也别矫情。首先,这不是文革时代,我想整人也没有那个能力。第二,我不点名的几位同学,都居住在北美。我不过说了他们把政治情绪带入体育,并且也不懂体育,对比赛看不懂,分析得很搞笑。这种批评,对他们身家性命或者职业生涯构成威胁了吗?
但是,我在群里却“挨整”。这里声明,所谓“挨整”,是虚拟性的。我也生活在美国,不相信他们有能力整我。我们这代人,也正好错过了文革的整人时代,估计同学里也无人有此前科。但是,我们在那个时代长大,受那个时代的熏染和教育,积习难改。“整人”的能力没有,但“整人”的本能则很强。
比如,我马上被一些人贴上“粉+红”、“五+毛”的标签。这个当然没有关系。毕竟我多少算半个公共人物,从八十年代开始,文章就散见于重要的报刊杂志,随便可查,犯不上自辩。但是,这种贴标签的游戏规则却很值得注意。这么骂我的,基本上是从来没有讲过一句理的:他根本讲不出来。这种讲不出道理的人,最容易回到自己儿时的本能,即“整人”。比如,在那个时代,如果我被定为“黑五类”,你就可以对我拳脚相加。在漂亮的地方被贴上这些标签,我自然成为人民公敌了。所以,可以想见,如果回到文革时代,我一天内就会被这些老同学打死。
这种刻骨仇恨哪里来?
我想,老同学群的那点事,大家都熟悉。立场分左右,开始时大家在群里重聚,兴奋异常,包括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一句“老同学”,就亲上加亲。没过多久,发现彼此三观对立,吵成一团,最后发展到“不共戴天”的地步。我们北大的也不例外。
所以,后来我参加的同学群,一分为二。我把一个戏称为“漂亮群”,一个“厉害群”。这两群的主力,互不说话,不屑于进对方的群。另外一些,则两头都加入,或者潜水观察,或者对右派说右派喜欢听的话,对左派说喜欢说左派说的话。你要是做生意,这确实也是生存本能。
我恰好是搞文字的,信服言论自由、喜欢思想交锋。所以,无论在哪个群,都喜欢“交锋”一下,也就是说点该群主流不是太喜欢听的话。比如,对“厉害群”说,还是别太厉害吧。韬光养晦不好吗?你们的问题也不少呀。对“漂亮群”会说,咱们(因为我居住在美国)的很多对方实在不那么漂亮吧。当然,我还一直鼓捣两群合起来,互相吵一吵。如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谈比不谈好吧。
结果发现,双方都特别爱国。还不用批评他们什么,我只要一说别的国家有点什么好处,简直就跟挖了他们祖坟一样。比如,我研究过北欧,觉得北欧很多东西值得借鉴。按说,北欧都是人口几百万的小国,比起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来,芝麻大的一点点吧。但惹得两头都不高兴。我也因此臭名昭著,被“厉害”的和“漂亮”的挖苦。反正大家都觉得自己特别牛。
我惹得大家不高兴,当然频频被“群殴”,在这两边,都一度退群,有一次还被踢走,但又有同学反复邀请,就重新加入了。想想也好,以观察生活为乐,看看两头的众生相也算长见识吧。
这次的短道速滑比赛,是在“漂亮群”那里先炸了。我下面这篇小文,居然被视为诽谤。于是我找出他们在群里讨论的两段,是难得还讲理的两段,要求全文引用。这样,我是不是诽谤,大家也看得清楚。对他们也公平,即完整准确、不加删减地正面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这两位同学痛快同意。但十几分钟后又撤回了同意。我说,那你们把自己的理由用 “拿得出来的” 话写几句给我引用行不行?可惜没有下文。我又问另外一位,你能否正面写几句自己的观点让我公开引用?对方说,被“五+毛”引用我觉得掉价。不行!
就是这位,在“漂亮”群里把我定性为“阶级敌人”。
不让全文引用,那么就概述一下他们的想法吧。这里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我写了一辈子的东西,被有些同学不齿地称为“文科生”。其实,我也一直在教育自己的学生:能学理工尽量学理工。比如我这个搞历史的,如果能重新起步,哪怕仍然计划搞一辈子历史,本科可能去学数据等等。我也看到理科出身的朋友改文科,比我学得好。另一方面,哪怕一辈子搞理工,也一定要学好文科,特别是写作。现在正好有个例子。比如有一位大批中国选手不遵守奥林匹克精神的同学,是数学专业的,事业据说非常成功。他这几天说的唯一一句让我如同的话,就是人工智能(AI)会把大部分“文科生”替代。我曾一再警告自己的文科同事和学生这个问题。有一次甚至在课堂说:我算幸运的,马上退休、退场,不需要太操心。但你们不能不操心!我们这次顺道也上演一场人工智能和我这个文科生在写作上的交锋。
书归正传。这位理工大牛,正面写出自己的观点,想想后却拒绝让我全文引用。估计有些拿不出手吧。再说一遍,要求引用是仅仅避嫌而已,免得他说我扭曲其观点。他总共就写了三百来字,估计是很吃力,借用了人工智能。这恰恰是要替代我们的AI!但细读一下,就这么三百来个字也重复太多,最重要的观点在这里:
奥林匹克精神是 “更快,更高,更强,更多的参与” ,目标应该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技术提升来实现胜利,而不是赖对手的失误。这样将为体育竞技注入更多正能量,增进人们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希望老薛从输赢的牛角尖里倒出来,真正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本义。
300多字的东西,八十几个字就全概括了。那么为什么要写三百多?我一再告诫同学:能写八十字,你写了三百多,四倍。这好像你正常体重一百二十斤,结果长到四五百斤,想想多难看!而且有健康风险。写作,第一要旨就是短。
这当然是形式的问题。接下来看内容。这是他指责中国选手的基本逻辑,受到很多同学的附和,有人还搬出“田忌赛马”等历史故事,说中国人自古就搞不公平竞争。
好在比赛场面清清楚楚,明明就是中国运动员“更快,更高,更强”!杨靖茹滑到第四五圈时,就超过对手一圈了。而且直到最后一圈还领先四分之三圈。1500米的比赛比对手快了80米左右。这在短道速滑中,是罕见的、压倒性的优势。
对手失误确实不假,而且是一连串的失误。这个我下面认真分析。但这恰恰是对手需要吃一堑长一智的地方,是比赛的意义所在。能让胜者负责吗?短道速滑1500米是13.5圈,比较接近田径5000米比赛,12.5圈。5000米男子世界纪录是12分35秒,大部分中国运动员和这个速度比,都会被 “套圈” 。试想,当你和一流非洲选手竞争时,人家领先一圈多,最后一圈摇铃,你觉得是提示自己就最后一圈了,全忘了还有两圈,这要怪对手?就是万米,跑25圈,更难记,套圈是经常的,落后的选手也必须自己记住,不能怪摇铃。
搞运动的人,都熟悉教科书上的一句陈词滥调:it is about your mind!意思是最终的竞争,是你的脑子,包括心态、意志、判断 …… 体育竞争是极限式竞争,最后冲过终点线,在最优竞争的条件下,就是身体和心理临近崩溃状态。冠军能顶到最后。失败的,往往是这种崩溃提前出现。用我们跑友的话,就是被 “拉爆” 了。而一个 “更快,更高,更强” 的选手,就是要把对手 “拉爆” 。当你做到这一点时,就证明了你的优异,而未必是对手怎么不行。如果对手在没有被 “拉爆” 的情况下而输掉比赛,那才是对手不行,因为他们没有付出极限的努力,参与得不充分。这才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多的参与”的真谛。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在授权我引用他全文之后马上收回。我不妨综述一下他的观点。注意,原文引用,是保证没有扭曲。不授权,我只能综述,不当之处,随时欢迎他们申辩。这无非是让大家看看,这些人用的是什么逻辑。
他大致这么说:
大多数同学都对中国两名队员的做法表示反感,唯独薛同学为两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辩护,说体育险恶乃属日常,斗智斗勇斗下三滥,谁斗谁豪迈。我认为中国队引起场外教练“大喊大叫”,玩得过分了。在广大人民群众看来,最不能接受玷污体育圣洁的东西。
他代表的是“大多数同学”,还用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我们那个时代政治老师的词汇。“斗智斗勇”,到他那里则成了“斗下三滥”。
为了展示怎么“斗下三滥”,让我们重新分析一下比赛。这次比赛虽然引的网络沸腾,深度分析不多。我前文的分析也有局限。这里正好补充一下。
“兔子战术”的本质:从乳酸阀值的角度看
比赛的要害,是所谓“兔子战术”。那么,“兔子战术”的逻辑和机理是什么?这里涉及很多面向。我只选择讨论一个因素(远非全部因素),即乳酸阀值(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阀值,大致可以说是一种速度耐力的指标。我们人体一旦运动,乳酸就在血液中堆积,堆积到一定程度,即到了乳酸阀值,整个系统就出现拥堵甚至关闭,很难再继续。同事,通过血液流通,人体又不断地 “排酸” ,把这些堆积去掉。轻微的运动时,乳酸堆积和排酸速度差不多,不会引起系统拥堵或关闭。但突然剧烈运动,乳酸水平急剧堆积,排酸不及,就封堵住了自己的运动机能。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处理乳酸能力超强,要么乳酸堆积速度慢,要么排酸快,要么乳酸阀值高,即可以长时间忍受血液中较高的乳酸水平。不过,短跑运动员基本可以不考虑这些。因为爆发性的运动,突然引发乳酸水平提升,但在超越乳酸阀值前,比赛已经结束。中长跑,乳酸阀值则是决定性的因素,往往比最大摄氧量还重要。在比赛中,运动员要在临界乳酸阀值的状态下努力,等最后阶段突然发力,算定在所触发的乳酸阀值被超越之前完成比赛。这也是我们看到不管是什么耐力比赛都有一段疯狂的冲刺的道理。从纯数字的角度看,200米冲刺速度,放在比赛的开始、中间、最后,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都放在最后?因为只有放在最后,你才不必承受乳酸阀值被超越后系统关闭的后果。
这种乳酸阀值的基本规律,是界定“兔子战术”的重要面向。马拉松比赛的兔子,是好兔子,即帮助你把速度长期控制在临界乳酸阀值的水平上,这样你似乎可以永远那么快地跑下去。但是,中长跑,特别是短道速滑,团队作战,双方“阵法”变幻不定,其中一个利器,就是放出“恶意兔子”。一般而言,刚开始大家都速度不快,要找乳酸阀值的临界点,不要超过。但对方突然放出一只“兔子”疯跑,如果不知是计,紧跟不放,一个结果就是你上来就大幅度超过自己的乳酸阀值,系统很快关闭,后面就很难竞争了。而对方的这只“兔子”,往往是个要被牺牲的敢死队,诱导你上钩,自己也跟着挂了,但保证他队友赢。最近环法自行车赛,大戏是丹麦的温格高和斯洛文尼亚的波加查之间的竞争。波加查本来是卫冕冠军,大热门,但连输两年。一个经典镜头是,在长距离登山赛段,温格高的三四个队友,轮番当“兔子”,突然爆发,逼着波加查跟,让他反复超越乳酸阀值,腿都快死掉了,然后温格高最后阶段突然加速,一锤定音。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杨靖茹和李金恣两人赢得的这场比赛,就必须动动脑子:她们真是事先有个“大阴谋”(即胜算在握的作战方案)吗?
在此之前,韩国队运用这种战术对付中国,但弄巧成拙。他们使用的,是传统的恶意兔子战术,即放出的兔子是准备牺牲的,把中国队主力拖垮。中国队主力的应对比较冷静,没有急跟,但进行远距离跟踪,咬住不放。这样,因为避免过于突然的启动,乳酸水平没有急剧增高。急剧增高的,是突然放飞的对方兔子。但是,中国队员没有让对手跑出一圈,而是慢慢缩短距离,持续保持压力。对方兔子没有喘息之机,无法放慢排酸,最终因乳酸水平太高而被宰杀。他自我牺牲要保的,是后面持续在乳酸阀值内运作的队友的胜利。无奈这位中国运动员实力太强,调整适度,虽然忍受着乳酸阀值上的痛苦、最终急剧掉速,但已经快到终点,对方主力追不上来。
可见,“兔子”往往是牺牲品,这种战术风险极大。我很难想象,杨靖茹和李金恣的战术是事先商量好的。她们肯定长期共同训练,配合极度默契。可能设计了多种情况,但还是计划跟不上变化,必须伺机而动。看第一圈就知道,她们都慢慢跟在后面,并无突然爆发之意。但是,前面的对手,发现自己被放在前面给大家扛着风阻,觉得上当,马上减速。领先一位,基本停止滑行,身体直起来,仅靠惯性往前溜,还不时往后看,希望对手到前面去。就这么转瞬即逝的机会,被杨靖茹抓住,冲刺般的狂飞,拉开了关键的距离。而大队人马,看着如此离谱的速度,觉得又是一只被牺牲的兔子,不为所动,甚至没有进行远距跟踪。这是对手的第一个错误。
到第四圈,杨靖茹就套圈成功,对手们慢得依然不像话,几乎挡道了,乃至她停止发力,直起身子,还轻轻推了前面的队友一下。这是对手第二大错误。因为杨靖茹此时肯定超过自己的乳酸阀值,很难再强力继续。对手这么慢,她就一度停止发力,这给体内的排酸过程提供了宝贵时间。而在接下来两圈,对手依然很慢,杨靖茹继续恢复。所以,明明该崩的她,居然跟到第12圈。摇铃冲刺时,对手才全力冲刺,她则有点跟不上。但一圈的领先,丢了四分之一,也是躺着拿冠军。
另外有些同学,见杨靖茹的冠军无可争议,就把矛头指向银牌得主李金恣,好像这个银牌是“胜之不武”。这也丧失了基本常识。
不错,大家剩下两圈时听到铃声,全力冲刺,除了偷着乐的杨靖茹外,只有李金恣心里明白。这说明谁更训练有素、谁更应该赢?另外,被铃声误导的结果是什么?是大家冒着超越乳酸阀值的风险,用120%的努力冲刺,而李金恣则使了八成力,留着最后一圈冲刺。即使这么留有余地,她和那个自以为夺冠的对手,只差一个冰鞋,是对方孤注一掷伸腿冲刺的结果,否则两人基本就肩并肩。如果她八成力就和全力冲刺的对手形成肩并肩的格局,下面一圈轻松获胜是大概率时间。对手已经超过乳酸阀值。她则把杀手锏留在最后。
这种实力,在接下来的1000米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李金恣和杨靖茹并肩出战,轻松夺冠,整个赛程,完全被两人控制,优势明显,对手没有一点机会。说实在的,这两位谁实力更强?当初是否杨靖茹准备自我牺牲当兔子保护队友、然后歪打正着夺冠?我们也不得而知。
面对如此压倒性的胜利,如果不服气,要求药检,看看这体能是否太超人了。这可以理解。也要根据结果下结论。但是,面对明白无误的比赛场面,不能睁眼说瞎话吧。
【巨婴的数据库来自厉害】
北大精英成巨婴
这就是这场比赛令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如果缺乏运动知识,听稍微有体会的同学讲一讲,不仅学到点东西,看看回放镜头,也是其乐无穷。但是,一旦被政治偏见蒙蔽,看见中国运动员胜得如此漂亮,那真跟挖了自己祖坟一般。
最为搞笑的,也许就是那位用人工智能帮助自己写作的数理精英。写出来的东西,我上面都归纳了,除了点陈词滥调,没有任何内容,让人想起八十年代的政治老师。要知道,那时政治老师讨人嫌,一大原因,就是讲一番大而无当的道理,和现实细节根本对不上。比如什么“更快、更高、更强”,怎么落实到具体比赛中?他不仅解释不了,而且一张嘴就暴露出自己对体育一无所知。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地方。他不懂体育没事,不会写文章也没事。他是科技精英,懂人工智能呀。他用人工智能跟我大战,好像开着推土机跟拿着把铁锹的人拼杀,我怎么可能有活路?但我们的辩论下来,就是这么个结局。他是羞辱自己,还是羞辱人工智能呢?
我必须为人工智能打抱不平。不是人工智能笨,是使用的人有问题。
要知道,人工智能,至少在目前阶段,是根据所拥有的数据提取最优答案。因为人工智能处理的信息远远超过人脑,我们根本无法比得过,就好像铁锹比不过推土机一样。所以我相信我们这种文科教书匠会被淘汰。比如一位前谷歌工程师晒的人工智能对“破镜难重圆”的解读,根本就不是我们俗人讲的什么家庭破裂后难以愈合等等,而是一个被启蒙的人难以再回到之前的愚昧状态,全是佛经语言的解读,明显境界高出俗众一筹。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如出一辙:一个走出洞穴看到外面世界的人,难以重新回到那个不见天日的洞穴中,并接受之前一辈子在那里形成的认知。但是,人工智能没有讲柏拉图,虽然柏拉图的洞穴在思想史上举足轻重。因为其数据库全是佛经。即使如此有限,已经让我们人类难以抵挡。像我这种能指出在《纽约时报》上被炫耀的人工智能这种绝技还有缺失的人,毕竟还是不多的。但人工智能还是很快会把我彻底击败。
现在的问题是,这位科技大牛,守着这么个神器,怎么写出这样的文章?
因为他用中文!中文版的人工智能,只能根据中文内的智慧。
这才是中国文化危机的本质!没有人工智能前,我们很难看到这一点。不对。应该说,我至少看到一点点吧。我三十年前就说过不读中国书,几年前还提醒读者,中英文的文化实力的比较,看看维基英文版的“孔子”词条,再跟百度或者维基中文版的“孔子”词条比较,就知道差得多远!这是博士和小学生水平的对比。更不用说世界文化中多少亿的概念、名称、和词汇了。学在民间。这个实力,你不服不行。
奥运是西方的概念。这位科技大牛如果讲奥运精神自己不行,用人工智能,难道不能用个英文版吗?如果他用了,也许瞬间就给我灭了。但是,他在美国生活几十年,事业非常成功,在硅谷极端式竞技体育风行,随便都能受到点浸染吧?这多少说明他这几十年的精神生活状态。临时抱佛脚要跟老同学辩论,拿着人工智能就觉得能把我这个文科生灭了,居然赶紧回“厉害”那里取经。他似乎不知道,在中文里,很多比较有水平的文字,都如我的小鹅通付费阅读一样,被付费门挡着,人工智能利用不了。而我则活在漂亮的地方。他开出一辆厉害的推土机,还是顶不上我们漂亮的一把锹呀?
这次咱就不晒肌肉了。
想起几年前他和国内数学同班的辩论,告诉对方,在漂亮的地方,享受“高档生活”才更便利。
这种国内国外老同学之间斗富,看得我直“偷着乐”。这也是我一直希望“漂亮群”和“厉害群”合体、大家接着吵的原因。其实我还是支持他的。最近我还和“厉害群”的同学说,中国最近几十年有伟大进步,但说中国生活比美国好,在中国一千人民币顶在美国一千美元,大家还是喝高了。差距还是在那里的。结果挨了小规模的客气“群殴”。现在再看这位漂亮地方的成功人士,连人工智能都是厉害的文化密码,漂亮的文化密码真看不出他有多少,不禁怀疑他的“高档生活”高在哪里。
另外两个同学,也都是北美学理工的,其中一位就是那个把我定成分为阶级敌人的。他们从中文网上摘出两段“田忌赛马“的词条,大概是要证明中国人自古就玩阴谋吧,一直逼问我怎么看。我给他们看原文,他们似乎都不明白我在讲什么。
原文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大家只注意孙膑给田忌出的主意,即在和齐威王赛马时,面对实力更强的对手,让自己的下马对其上马,输一次。然后自己的上马对其中马,中马对其下马,最后二比一胜利。齐威王下赌千金都输光了。老同学网上看到现代中文翻译,如获至宝地传给我,要给我“补补历史”。
可惜,网上中文翻译,往往忽略最后也是最要紧的场景。国王的钱,似乎被孙膑用阴谋诡计骗光了吧?这是一种什么情况?我们谁见过领导会输?但这里的精彩是,赢了的田忌,马上向国王推荐孙膑,国王马上拜孙膑为师!这种事情,是否会发生在我们的社会吗?
要知道,春秋战国,列国分立,竞争交流,多元发展,和欧洲中世纪有点类似,是中国文化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刻。那时国王素质参差不齐,但不乏开明厚道谦和者。这种领导素质,后来丢失了。怎么丢失的?因为皇帝厉害了。司马迁就是被汉武帝阉割了。到朱元璋之后,你还想赢皇帝的钱然后让皇帝拜你为师?
现代文,基本是这种厉害后的文化产物。在网上写田忌赛马的人,也许就是个初中生。我就有个初中学生说他编过不少词条呢。但这是我们北大精英在这么漂亮的地方生活几十年后依然依赖的精神食粮,而且还要用这个给我“补补历史”。我宁愿喝三鹿奶去。
一位哲学系的同学有句到位的评论:田忌赛马,到西方人手里就是博弈论,中国人用就是阴谋。
我要补充一句,这些人生活在漂亮的地方,批评着厉害的地方,但脑子里的基本文化密码,还是厉害数据。
被群殴的感觉当然不好。倒不是哪里痛,是突然发现,自己和这么一帮人浪费了如此之多的时间!但是,写到此文时,又有了点宽慰。因为我突然认识到很多同龄的北大精英生活在什么状态中。人的存在,至少有身体和灵魂两个方面。他们已经理解不了体育所卷入的基本身体运动了,灵魂则完全被厉害的文化密码所界定。
看看这些,还是应该感恩:我的家人、特别是配偶,还有我的师友、邻人,更不用说,是这个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社会。这一切,让我从身体到灵魂,依然享受着丰富的人生。
我喜欢自己漂亮的地方,因为我对着这种地方经常可以抱怨哪里不漂亮。而且,喜欢漂亮,并不妨碍我喜欢其他,比如喜欢中国女子短道速滑、北欧福利社会……. 相比之下,满脑子厉害的人,只觉得自己最厉害。
自己最厉害,就永远不会认错。其实,这次是个显而易见的例证。辩论到此,我相信,北大的聪明人,也知道自己错了。我其实台阶都给他们准备好了。比如,我建议他们这么认错:这次我们确实有点傻缺了,主要是因为我们太恨XXX(不能说)了。这种情绪太重,就不会看比赛了。
如果这么说,我当然也会理解并同情他们,并告诉他们我也经常被自己太相信的东西蒙蔽了基本认知,到了傻缺地步。如果他们顺着这个精心准备的台阶走下来,我们自然到此为止,大家都不乏收获。
可惜,皇帝一登基就下不来。皇帝就是个巨婴。齐威王的时代甚至都淡出了历史记忆。大家知道的,只是点阴谋诡计,意识不到自己丧失了什么。
付文
怎么看青奥会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决赛
今天,一位北大老同学在微信同学群里转发一段视频,是2024韩国冬青奥会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决赛,杨靖茹和李金恣运用巧妙的战术包揽金银牌。几位海外的同学,看到中国队赢了,立即心理失衡,说什么中国人狡猾,缺乏体育道德,不是fair play等等。我看不过去,对这种说法质疑,立即遭到“群殴”。结果,我跟这帮人刷屏了一天,互相不乏一些人身攻击。
这倒也算了。我们海外北大人这点家丑,厚道点,点到为止,不继续抖落了。但是,刷了一天屏,跟这些六十多岁的人讲了半天看比赛的道理,对方也不是听道理的人,反正就是看着中国人赢就不高兴吧。
那么,我就把我讲的体育比赛的道理,跟更多的读者分享一下。
声明,我只谈比赛,不想扯政治。我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有这个比赛,看到的也是不完整的视频。但作为一位体育爱好者,觉得有几点在体会在网上的报道和讨论都没有涉及,故而分享一下。
先引述《网易》的报道。
当时的比赛是这样的,两名中国选手杨靖茹和李金恣和多名外国选手争夺最终冠军,比赛开始之后,大家还在正常的往前滑,杨靖茹却第一个蹿了出去,大家追了几秒就不追了,毕竟1500米是长距离,一开始就冲刺,谁也受不了。
于是,杨靖茹很快就多跑了一圈,并跟在大部队里。
这在比赛里叫作套圈。
随着比赛的进行,大家都忘了这个中国选手是完成套圈的。
到了杨靖茹的最后一圈,裁判开始摇铃提醒,所有选手都以为自己到了最后一圈,开始疯狂加速冲刺,冲过终点线并庆祝。她们哪里知道自己还有一圈比赛没滑啊!杨靖茹轻轻松松滑过重点,获得第一名。
而另一名中国选手李金恣当然是知道的,她始终不声不响,在别人庆祝之时,依然持续冲刺,最终获得了第二名!
而那些外国选手在教练团队的提醒下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再急忙投入到比赛里,忙作一团,也已经于事无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人包揽冠亚军。
这一幕实在太神奇了,堪称体育史上智斗的经典范例,以后的人们必然会多次被提及。
随着这场比赛被传播,这个神奇的战术也引发了巨大的讨论,人们分为两派,展开激烈的交锋。
一派认为这是耍滑头,胜之不武!他们觉得竞技体育玩得就是实力,正大光明的比赛。通过这种小聪明,并不能体现实力,也有失体育精神。。。。。
我的引用,到此为止,当然,我是属于另外一派,觉得比赛非常漂亮,非常有创意。有几个看点,不妨提醒读者一下。
争议点在于,杨靖茹突然加速,成功套圈,被指责为耍小聪明。这么说的人,恐怕对体育比赛不是太懂。
和世界一流选手交锋,套圈是小聪明吗?你套过吗?我是跑马拉松的,属于很不一样的运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比如,马拉松比赛,我配速是一英里(1609米)6分40秒,如果第一英里超速10秒,跑了6分30秒,那么最后一英里,就会慢至少30秒。惩罚是三倍。这不仅仅是书上写的,我个人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突然加速,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另外就是风阻。我不懂速滑。不过,看装备就明白,紧身服装,头盔等等,和自行车类似。还有姿势,俯身几乎和地面平行,都是为了减低风阻。以自行车而言,有人挡风,可以省力高达50%,低的也有25%,这要看队形了。速滑风阻是多少我不知道,估计也不会小。
所以,当杨靖茹一马当先时,她冒着极大的风险。第一是体力透支,第二是必须把风阻全抗在自己身上。这么高水平的比赛,如果单挑,付出比别人多25%的力量和风阻搏斗,几乎就出局了。
我找不到完整录像。从不完全的录像看,她至少独自猛冲了四圈,才算套圈成功。如果没有套住,就可能被套在风阻里,体力透支,这场比赛就挂了。没有实力,疯子也不敢这么干。
所以,杨靖茹的战术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情商。可圈可点。
但是,仅这一个因素并无法成功。还有对手的一系列错误。
首先,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出发这么慢的短道滑冰。第一圈,对手们几乎跟站着一样,身体都是直的。杨靖茹也没有匆忙决定。好像是第二圈(我看的是不完整视频),她才突然下赌,爆发式地冲了出去。如果对手出发是常速,她很难有机会套圈成功。是对手机关算尽,希望别人套进自己的战术中。结果,一圈后,杨靖茹就决定将计就计。
其实,对手的这类战术,也司空见惯。赛场自行车追逐赛,这种慢启动是必须的。2016年奥运会男子1500米决赛,也是慢启动,慢得令人窒息,主谋是本来没有夺冠实力的美国选手。结果,当时没有个杨靖茹式的人物破解,大家都跟着慢,进了圈套。到最后一圈,这个美国运动员恰恰是四百米冲刺的能手,一路猛冲,一举夺冠,成绩3分50秒。竞争对手的实力,按说能比他快一百多米。
所以,同样的战术,有时成功了,有时弄巧成拙。这次一方面是杨靖茹的成,一方面是对手们弄巧成拙。
我估计,中国队精心研究了主要对手的风格,设想了这种局面。同时,也根据杨靖茹的体能特点,长期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否则,谁敢疯子般狂飙四五圈?但是,即使如此,杨靖茹也非按照什么既定战术操作,慢慢磨蹭一圈,才选择计划B或计划C。这种临场判断力,实在值得大赞!
另外,就是最后一圈摇铃,据说是误导了其他选手。其实这根本说不过去。作为世界顶尖选手,滑了多少圈,自己心里有数才对。如果还差两圈听到铃声,本能的反应就是有人超了自己快一圈。如果这点意识都没有,失败不是很正常吗?难怪,这是青年奥运会,选手初出茅庐,缺乏经验吧。但这也是学习和磨练的机会吧。
一位看不得中国队赢的老同学说,奥运精神上更快,更强,不是更狡猾。我反问:杨靖茹滑到第六圈时就超了对方一圈,难道不是更快、更强?体育比赛,还能定下规矩,不准太快?看奥运会田径万米比赛,几乎每次都有不少选手被套圈了。难道你让人家停下来等着你?难道你明明还有两三圈,听到摇铃就以为是最后一圈,还可以怪罪铃声误导或套圈的选手迷惑?
这简直是神的逻辑。
大家都知道,短道速滑,比的不仅仅是速度力量,还有计谋、战术,其中包括卡位、挡人、“弯道超车”、甚至身体碰撞,团队配合或阴谋,斗智斗勇。整个是个乱哄哄的过程。有时比赛摔倒一片,不得不重来。有时运动员被罚下。有时引发各种争议、抗议。大家看的就是这些,否则索然无味了。另有速滑比赛,是两个选手绝对分开赛道,按时换道,互不相扰,更着重纯速度和力量的拼比。每一种比赛,凸显的是运动能力不同的面向。亚洲选手大概身材矮小灵活,在短道速滑中确实也占据相当的优势。
如果说仅仅靠“狡猾”赢了,那么,她们在随后的1000米比赛中,以明显优势包揽金银牌,这又怎么解释呢?
如果美国队这么赢了,他们会怎么说?那一定是创意,中国没有的。但是,中国队一赢,就是狡猾、不道德了。
老实说,我作为“举国体制”的批评者,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写过一系列文章。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体制。但杨靖茹和李金恣这两个运动员,比我自己的孩子还小。按照举国体制的常规,这种运动员往往不象我们这么幸运,缺乏教育机会,很多来自贫困地区或农村。她们被举国体制选中了,这是少有的机会。她们抓住了,成功了,至少在个人层面,我为她们高兴,为她们骄傲。我不是在捍卫哪个体制,我是在捍卫个人。世界冠军,是我等不可企及的成就,是个人努力的见证。首先是佩服,祝贺。六十多岁的人,为了自己一点点意识形态,对比自己孩子还年轻的两位小姑娘的成功说三道四,酸掉了牙,实在有点为老不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