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可谓中国学生的“留美圣经”。我在进行咨询服务时经常发现,很多家长和同学,对排名比我还熟悉很多。大家为了排名拼得死去活来。只是可惜,有时为了拼排名,好像在泡沫顶峰买了个超高价股票,赶上泡沫崩解,一半钱都黄了。
今年排名吸引我眼球的,是七所大学并列63。其中三所为昔日“名校”,干这行久了,看着实在扎眼:
杜兰大学(Tulane),一度侧身于前四十之列,一般也是四十几位。去年简直天塌地陷,排名从44跌到73,今年反弹,到了63位。
波士顿附近的布兰代斯大学,过去一度攀到32位,大多数情况也是四十几位。哪怕在波士顿地区,也是一所名校了。一般比波士顿大学更有声誉,跟塔夫脱差不多吧。如今,校园还是那么干净漂亮,但排名榜上的光鲜已经是过眼云烟。
还有就是乔治华盛顿大学,一度是前五十的名校,随后低沉了很久,今年才从去年的67爬到63 。
也许更为关键的是,这三所“名校”,都贵得不靠谱,学费接近七万美元了。当年不乏有这样的学生,被这三所之一录取,欢天喜地,居然放弃了普渡,因为普渡排名六十几,差了二十位左右,而且是中部的州立大学,太“村”了点。但是,普渡如今排名46,学费还不到三万美元。这三所大学,比普渡贵了一倍多。如今考虑到生活费用,贵得更多。
我在留美申请辅导中,特别是在一个小时的一次性咨询中,经常给家长和同学们算经济账。可惜,很多家长,为了省着2000块人民币的咨询费,沟通两句后就放弃,也许对省钱没有兴趣或者不信。那就自己去赴汤蹈火吧。当然,不乏有家长昂然地说:教育就是要不计成本!我简直弱爆了:就算你不计成本,也不能花一倍多的钱送孩子去排名低二十位的学校吧?
现实是:三年前高高兴兴去了杜兰或布兰代斯的同学,现在则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本来想宽慰他们一下:读书不是拼排名。可惜的是,我当年用同样的道理教育他们,他们不听。花这么多钱到这种学校,就是冲着排名去的。他们并不懂加倍花钱买来的东西好在哪里。如今则是排名出来,当众打脸。
我经常跟学生们说:普渡就是你的梦之校!我这么说时,普渡排名才六十几。
一来,普渡比清华好,真有本事,在普渡学得更多。这不是看低清华学生。进清华比进普渡难太多了。清华学生的整体素质肯定更高吧。但教育质量,体现在实际教学的教授和各种设施,特别是理工这块,难敌作为美国三大工科名校的普渡。
二来,普渡还是普通学生进得去的学校。我这几年,辅导了几个“普通生”进普渡,最早一位已经在硅谷拿到工作了,当年的SAT成绩还不足1400。你不需要光鲜的标考成绩。当然,这种局面能维持多久,实在不得而知。
三来,美国名校中,哪里去找三万以下的学费?我初步研究了一下新排名,最大的一个吃惊,是原来很便宜的学校现在已经不便宜了。普渡的价位,几乎是硕果仅存。这个也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
这是我们推荐《纽约时报》这篇排名评述的原因。这几乎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新版排名公布后当天就发表的,显然是等个正着。去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出现了该排名自八十年代创办以来最大的变化,引起巨大争议,也一下子掉起大家的胃口。今年的排名,则回归“稳定”。这背后的底牌是什么?这篇评述有着比较简单但还算全面的分析。
哈佛村塾,力图为各类学生都提供一些“对胃口”的阅读。大家各取所需。这篇比较适合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文字比较平白,我们仅作简略的语言解释,在相关段落(或在微信群讨论时)略作评论。
【小镇哈佛,文化繁盛】
哈佛是波士顿西郊一个六千多居民的小镇,不是哈佛大学,位于瓦尔登湖附近,文化传统深厚。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文学家、思想家,都和这里有着深刻的关系。美国电影《小妇人》所依据的小说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年),当年一家就在这里居住,电影外景也在这里拍摄。她父亲就是一位勇于打破陈规的先锋式教育家。美国教育的很多基本哲学,可以追溯到这里。我们有幸居住于此,利用网络展开英语教学,在体制外试行新教育,故称“哈佛村塾”。
这个“哈佛村塾”群课,则是一个英语泛读课程,旨在培养基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每周讲一篇文章,介绍一篇文章,同时分享若干篇文章。月费600元。
群课的基本原则是泛读、以内容激发语言学习。学英语,目的本来是汲取英语中的信息、思想,接触一些母语中没有的东西。但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则本末倒置,忙于应试刷题:勾选项、完形填空、造句、改错…… 集中在语言的形式层面。内容,即学习语言的目的,不知不觉地淡出了。乃至程度很好的学生,真读原版英文,吐槽说“字句都看懂了,但内容讲的是什么依然糊里糊涂”。学习兴趣也渐渐被消磨精光。
这种教育,正塑造着危险的学习习惯。一位家长来信说:“孩子读体制内高中。英语老师也要求每周阅读文章。可是,孩子为图省事就会选择去做阅读理解题。因为自己找书籍文章太麻烦,往往找不到有意思的东西,还要写阅读笔记上交,产生畏难情绪。这样,阅读习惯就没了。您过去群课的不少文章孩子会有兴趣,文章质量高,同时也交了学校的任务,希望能重新开始。”
我们这种“内容导向”的教学法,则向学生不停地展示:英语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户,让你接触了很多过去接触不到的信息和思想,有时拍案惊奇、振聋发聩。被内容所吸引,即拿到了学英语的真实“回报”,就会进一步刺激学习的兴趣。没有人干不好自己所痴迷的事。有了兴趣和动机,学起英语来,别人想拦都拦不住。
另外,成人学生,一直是我们过去阅读群的主力,也经常掀起思想讨论。他们丰富的阅历,感染了高中生们,对后者是很好的教育。现代义务教育,在文化普及上居功至伟。但义务教育的短板或副作用,则是“代际隔离”。在没有公立学校的时代,孩子跟着家长和邻居自然成长,每天跟成人打交道。学校则把孩子从大人身边拉走,进行集中隔离式的教育。很多家长,对此缺乏认识,变本加厉,孩子放学后还安排各种补习班,把孩子从身边推开,两代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过去孩子自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习的途径就更被切断了,造成了分数很高,但社会认知贫弱的状态。在那些住校生、美高生中,这种状况更严重。我们这里,则往往有成人学生们之间的热烈讨论,让“不说话”的高中生渐渐进入成人的世界。这样才能成长。
当然,成人更关心时事,特别是在假新闻铺天盖地的时代。如今美国大选、乌克兰战争、中东局势,都如火如荼。还有欧洲、日本、美洲、非洲…… 世界上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真实的新闻和分析,是成人学生所期盼的。
我们的课程,大致照顾几方面的要求。目前希望设计一个以时事为主题的“新闻分析轨”,主要不是时事报道,而是对时事背后大趋势的分析。另外,则有针对高中生的“知识轨”,读一些历史、文化、社科、科普方面的文章。我们愿意接受同学们的建议,设立其他的“轨”。当然,各个“轨”之间,未必界限分明,核心目标是多元化,尽可能满足各方要求。
课程原则上是泛读,和一对一、撒米班中的“一个字一个字抠”的密集讲解拉开距离。
重点文章每周一篇,介绍个梗概,讲几个关键的句子。目的是使对原版阅读有所畏惧的同学不再那么畏惧。让他们知道大意、迈过最难的句子后,可以借助字典读下去了。这种文章,一般以两千字。如果选取重要的长文,比如长达四五千字,而且也比较难,则采取多周讲解的形式,使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其次是介绍性文章,梗概和语言分析更加简约,以便那些读一篇还“吃不饱”的同学自己“加餐”。
另外就是分享式文章,即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看到有意思的文章就整理成word文档贴出来,基本不做讲解。在精力许可的条件下,每周可以推介好几篇。有时,我们推介的文章,是作为讲解的文章的背景参考。各种阅读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同学们集中了解某个领域,也增加相关领域词汇的重复,容易记忆,便于自然积累词汇量。
当然,所有文章,在阅读中出现问题需要帮助,随时在群里提问(引述相关段落和字句的原文)。老师一般24小时内会答疑。从过去的情况看,阅读群里的同学,高手如云,很多同学主动帮助解答,做得比老师还好。
因为是月度的短期课程,小额学费,人数可能比较多,办理需要人工,报读后恕不再退费。希望大家慎重考虑后报读。这个课程,每月一日按时开始,不满意就不续报,愿意继续的则每月单独报读,师生双方都比较灵活。有意者,可以加老师的微信直接联系报名事宜:xueyongharvard
任课老师简介:
薛涌,1961年出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5年进入耶鲁大学研究院,1997年获硕士,2006年获历史学博士。2004年起,任教于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在学术工作之余,出版中文著作二十余部,包括《北大批判》、《谁的大学》、《美国是怎么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跟着薛涌留学去》、《一岁就上常青藤》、《参与孩子的成长》、《年轻可以一无所有》等教育方面的著作,以及《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城市的迷惘》、《学而时习之》、《市场到哪里投胎》、《怎么做大国》、《薛涌看中国》、《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仇富》、《草根才是主流》、《中国文化的边界》等社会文化及学术著作。2004年,曾被《南方人物》评为 “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 “之一。在英文媒体,曾撰稿于《纽约时报》,并在公共广播电台作为嘉宾评论员。
作为当年的“高考精英”(1979年北京高考文科前15名)和老一辈留学生以及在美国大学任教十六七年的教授,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和美国的大学都有着亲身的感受和理解。2010年前后投入网上英语教学事业,重点帮助留美学生进行语言和社会文化历史方面的准备,兼顾申请辅导,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成长提高,把老一代留学生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后辈学子。
作为老师,对同学们有三个告诫:
第一, 不要怕输在起跑线上。生活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只要你立志改变。作为老师,28岁因为生活突变,几乎从零开始学英语,目标是去常青藤读文科博士(语言要求最高的课程)。这个在当时被所有人都认为是疯子般的目标,持之以恒六年后终于实现了。另外,55岁跑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三小时九分。这已经算是挺高的起点了。但三年后,马拉松成绩提高到了两小时五十五分。谁说年过半百从事运动太晚了?
第二, 成大事者,人生必有长远打算。“十六岁要为六十岁做准备,六十岁要为一百岁做准备“。作为老师,今年六十岁,体能远远超过自己的十六岁。六十岁生日前,一周跑了两个马拉松,算是期中考。可惜,因为伤病原因准备不足,成绩分为为三小时四分和三小时五分,自判不及格。到2024年,波士顿马拉松成绩依然不理想,还是三小时四分。眼看六十三岁,立誓六十后还要破三。
第三, “在生活中,只有那些自律的人才是自由的“。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性格是由习惯所打造。习惯最容易在年轻时代养成“。作为老师,喜欢和年轻人比他们的”强项“,比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所要展示的,是自律的生活,在几十年中对一个人会带来什么影响。当你自律后就会发现,你会达到自己原来认为是不可企及的目标。
庄玮,1963年生,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1993年就读于耶鲁大学日本文学博士课程,获得文学和哲学硕士。在作为博士候选人期间,女儿出生,中断了论文写作,全职养育女儿。近十几年投入英语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小说阅读和英文写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