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对于平头百姓而言,是不可挣脱的锁链。而对于那些位居庙堂之上的人,却成了可以随意把玩的利器。
就拿汉朝的田蚡来说,他的贪污受贿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汉武帝真的不知道吗?不,他比谁都清楚,但他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何?
倘若汉武帝只是因为田蚡是他的亲舅舅而法外开恩,那刘彻不过是个平庸的君主,不可能成为千古一帝。
事实是,汉武帝心中自有雄谋远略。他容忍田蚡的贪腐,并非出于私情,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权谋。
01
汉武帝即位之初,实权并不在他手中,而是牢牢握在窦太后那里。窦太后去世后,权力又分散到了各大派系和权贵集团手中。
此时的汉武帝并没有足够的威望直接驾驭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因此,他需要一个策略,而这些老派的权贵势力难以轻易铲除,唯一可行的是通过任用自己信任的亲人、心腹来牵制他们。
田蚡,就是这个亲信。
亲人之间,信任的成本低,沟通顺畅,皇帝的意志也就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田蚡被提拔起来后,与那些盘根错节的权贵形成对立之势,他们彼此牵制,而武帝就在这权力的博弈中逐渐掌控局面。
当然,要用田蚡,自然不能让他白干。
你不给他好处,他自然会去找别的途径捞好处,甚至可能暗通敌对势力。所以,汉武帝容许田蚡贪污受贿,实际上是以此为代价,不花自己一分一毫便给予他特权,同时也将他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02
权谋家,都是一手持术,一手防人。
汉武帝用田蚡来制衡权贵,但也防着他坐大威胁皇权。
贪污,可以容忍,但权力绝对不能旁落。
汉武帝容忍田蚡的贪腐,实际上是抓住了他的把柄。田蚡越贪,汉武帝心里反倒越安稳。犹如一柄悬在田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平时不动,一旦田蚡触碰权力底线,即刻可以斩落。
田蚡越陷于贪腐,得罪的人越多,他就越孤立,最后只能完全依赖皇帝的庇护。
汉武帝则借助这一点,进一步掌控田蚡。
田蚡的贪腐不仅仅肥了他自己,也帮助武帝集结了一股势力。那些通过贿赂田蚡进入官场的人,自然对田蚡感恩戴德。
这些人大多没什么背景,能力上也欠缺,他们容易受到排挤和打压,于是便会紧紧围绕在田蚡周围,形成一个依附于他的小团体。
武帝通过控制田蚡,进而控制了这股势力,它就像一张隐形的大网,牵制住其他权贵。
一旦田蚡势力过大,威胁到皇权,武帝便可以以犯罪为名,顺手收拾掉田蚡和他的党羽,不费吹灰之力。
那么,田蚡自己呢?得势后为何如此无所顾忌地贪腐?其实这背后也有他的逻辑。
03
田蚡的职业生涯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他前期靠攀附权贵上位,后期则沉迷于贪污受贿、拉帮结派。
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享受权力带来的奢华生活。
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对他来说,不享受这些好处岂不是亏了?
当然,有人会猜,田蚡是否是看透了皇帝的心思,想通过贪腐来“自污”,以示自己无意贪权。
这也有可能,但事实证明,田蚡后来的行为恰恰表明他的欲望远不止于此,他不仅贪财,还想触碰皇帝的核心权力,这是武帝绝对不能容忍的。
田蚡的贪腐其实也是一种筛选。
通过这种方式,他能够鉴别出那些愿意臣服于自己的人,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测试。
那些愿意花钱贿赂他的人,实际上也是在展示对投机钻营的认可。同时,通过这种筛选,田蚡集结起了一批与他有着共同价值观的人。
这些人的沟通成本低,容易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避免内部的冲突。
他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建立自己坚固的政治壁垒。
然而,田蚡低估了汉武帝。
04
他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贪腐一步步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触碰皇帝的核心权力。可他不知道的是,权力是皇帝的生命线,任何试图染指的人都必将遭到无情打击。
田蚡的行为一步步触碰了汉武帝的底线,最终引发了自己的灭亡。
在政治权谋的世界里,犯罪或许可以被容忍,但战略上的错误是致命的。这里不讲道德,也不讲法律,只讲权力。权力的正确,才是唯一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