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提到和珅,大家往往想起的,就是他那金光闪闪的豪宅和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
嘉庆帝一登基,立马拿他开了刀,抄家充公,把和珅的财产一扫而光。坊间笑谈,“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但说实话,真以为和珅是因贪污倒台?你也把清朝官场看得忒简单了。
01
嘉庆杀和珅,理由很明确,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权力。
权力的游戏中,没有谁是干净的。和珅这个老狐狸,过分高估了自己对权力的驾驭力,在乾隆和嘉庆之间左右摇摆,最终,他触碰了嘉庆的核心利益。
政治,有时候就像是下一盘大棋,和珅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乾隆晚年,自己退居二线,禅让皇位给嘉庆。但我们都清楚,乾隆只是把仪式性的活交出去了,真正的大权,还是死死攥在自己手里。
嘉庆呢?当时不过是个挂着皇帝头衔的实习生罢了,真正的大事还得看乾隆脸色。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和珅做了一件极其不明智的事。
乾隆禅让的前一晚,和珅跑去给嘉庆送了一柄如意。这小子,自以为聪明,想借此探探嘉庆的口风,看看自己未来是否还能得到重用。
可他这动作,也无形中给了嘉庆莫大的压力——你想干嘛?试探我,还是想继续把持朝政?
02
要说和珅这脑子,大部分时候好使,但关键时刻掉链子。
他或许以为,凭借自己对乾隆的了解,可以继续游走在权力的钢丝绳上。可他不明白,乾隆老了,该关心的不再是权力如何分配,而是如何给自己安排后事。
此时的嘉庆,虽在权力的边缘,但对和珅已有戒备之心。
这之后,乾隆偶尔留下和珅单独密谈,有次聊到激动时,乾隆念叨着“高天德、苟文明”,和珅立马接口,顺带解释这是西域咒语,用来诅咒白莲教的。
嘉庆一听,顿时背后一凉。
好家伙,和珅对乾隆的心思简直了如指掌,这种人,留在朝堂上,岂不是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嘉庆自此下了杀心,但表面上,他对和珅依然客气吹捧。毕竟这个时候,乾隆还活着,嘉庆只能蛰伏待机。
为了麻痹和珅,嘉庆甚至把弹劾和珅的奏折都佯装发怒后,转交给乾隆处理。这一招,可是让和珅放松了警惕。
03
回过头来看,和珅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假设在乾隆驾崩的那一刻,和珅选择自尽,以乾隆“忠臣”的身份陪葬,或许会是另一番结局。
如果他这么做了,不但可以保住自己的名声,还会被树立为忠臣典范,嘉庆捏着鼻子也不能再处理和珅家人了。
否则,日后谁还敢给大清卖命。
可他没有,因为他太贪恋权力,太自信自己的聪明,以为能继续左右逢源。
结果呢?乾隆一死,嘉庆立马行动。
和珅被迫去主持乾隆的丧事,顺便为自己守灵。随即,嘉庆一道上谕,暗指朝廷有奸臣,各级官员立刻闻风而动,纷纷弹劾和珅。最后,嘉庆给了和珅二十条大罪,赐他自尽。
和珅这时候才明白过来,大势已去,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
人呐,总会在权力和财富的迷雾中迷失自己。和珅其实有很多次机会自救,但每一次他都选择了错误的棋路。如果他能在乾隆去世当天果断自尽,也许留给后人的,就是一个忠臣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巨贪的骂名。
说到底,和珅的失败,不是败在贪污上,而是败在对权力和人心的错判上。政治斗争中,从来都是非生即死,和珅站错了队,选错了路,最后也就只有被彻底淘汰的份。
在嘉庆皇帝的棋盘上,和珅只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被清除的棋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