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解,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死心塌地跟随刘邦。一个打仗不行、学问没有,浑身散发着市井气息的人,凭什么吸引这些国士?这个问题,曾不止一次被问起。
重读历史,会发现,刘邦的魅力不在于个人能力有多突出,而在于他懂得如何让人才的价值最大化。
他不是那种事事亲力亲为的领导者,而是能让手下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己所长的人。
这一点,在他和项羽的对比中尤为明显。
01
项羽,这位被后世称为“西楚霸王”的男人,在战场上几乎战无不胜。但正是在用人方面,项羽显得格外吝啬。
他宁愿让英布这样的猛将心寒,甚至逼反,也不愿给他们足够的封赏和权力。
项羽太过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只要有自己一人的英勇就足够了,却忽视了权力游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用人。
反观刘邦,他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与项羽截然不同的特质。刘邦知道自己不是项羽那样的战神,也没有显赫的出身背景。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用人不疑,充分信任并重用那些在他看来比自己更聪明、更有才华的人。比如韩信。
02
韩信最早是在项羽的军中担任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个护卫。
韩信自负才能过人,屡次向项羽献策,但他的声音在项羽眼中太过微弱,项羽根本视而不见。此时的韩信,就像一颗无人识得的珍珠,被埋没在泥沙之中。
直到他转投刘邦帐下,情况才彻底改变。
刘邦见到韩信后,通过几次深谈,立刻认识到这个年轻人的非凡才华。他不拘一格,直接封韩信为大将,甚至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这一举动不仅震撼了军中众人,也让韩信从此死心塌地为刘邦效力。
一个愿意让无名小卒直接登上最高舞台的老板,谁不愿意追随?
从默默无闻到被拜为大将,韩信在刘邦手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不再是那个无人理会的执戟郎中,而成为了楚汉战场上决定性力量。
刘邦给他舞台,韩信则用无数胜利回报了这份知遇之恩。
03
如果没有萧何,刘邦的事业恐怕难以起步。萧何在刘邦还是亭长时就给予了他巨大支持。
当刘邦起事之初,心中对是否要做这个领袖还有所犹豫时,是萧何站了出来,力挺刘邦,让他坐上了那个位置。
刘邦对萧何的信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大汉建立之后,面对众多功臣的质疑——他们认为萧何从未像他们一样在前线浴血奋战,为何却得到最高的赏赐?刘邦并未动摇,只简单打了个比方:“你们是猎犬,萧何是那个指挥猎犬的人。”
这一句话,既肯定了前线将士的功劳,也强调了萧何的关键作用。
正是这句话,让诸将顿时心服口服。
试想,刘邦此时若是稍稍动摇,削减萧何的赏赐,恐怕不仅会伤了一位忠臣的心,更会让天下人看轻他刘邦的为人。
刘邦的用人哲学很直接:给人才应有的尊重和荣耀,绝不让他们感到被辜负。
04
再说张良。张良出生贵族,饱读诗书,智慧深不可测,甚至曾经策划过刺杀秦始皇这样的壮举。
他见识过无数大风大浪,接触过各种人物。但最终,他选择了刘邦。为什么?因为刘邦给了他最大的尊重和信任。
刘邦并不是一个爱摆架子的领导,他愿意倾听张良的建议,并且言听计从。
张良需要的不是虚名高位,而是一个能让他充分发挥智谋的平台。刘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刘邦和张良的君臣关系,可以说达到了某种心灵上的契合。张良深知,跟随刘邦这样的领导,他的谋略不会被埋没;而刘邦也明白,有了张良,他的每一项决策都将更加明智。
结尾
领导者用人,如猎人狩猎,关键不在于自己多会打,而在于能否让猎犬发挥最大作用。刘邦深谙此道。追随这样的老板,对于人才而言,是最大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