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越是追求在一段关系里做到完美,越是容易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完美主义这事儿吧,其实特别害人。
大家好,我是历史崔。
要知道,你来到这个婆娑世界,不是来拿什么“最佳主角”奖的,也不是来演绎什么完美剧本的。你的任务啊,是来体验、来经历、来感受人生的各种片段。
每段关系,就像是一段旅途,有的人只陪你走过一小段路,有人可能陪你走得更久些。
但这都不重要,关键是你能不能像水一样顺应变化,能不能放下那些执念,能不能接受一些关系本来就是阶段性的。
再说了,谁说所有关系都得一辈子不变呢?你也是关系里的主角之一啊,有权选择是继续还是按下“中止键”。
别太上头,也别后悔。而且人总是会变的,观念也会随之而变。
曹操有句经典台词说得好:“知命者不怨天,自知者不怨人。” 当你变了,世界也就跟着变了,你对任何关系的看法自然也会跟着变。
再说回曹老板(没错,又是曹操),他老人家在要不要打刘备这事儿上可是纠结了半天。
一边是司马懿跳出来说“要打要打”,另一边呢,曹操心里其实已经有点儿厌战情绪了,说了句“得陇望蜀”,意思就是,别太贪心。
其实这个决策背后,不仅仅是厌战这么简单,而是曹操年纪大了,想得更多了,特别是考虑到接班人的问题。
你看,他让曹植留守邺城,可不是随便安排的。
曹操心里明镜儿似的,一边静观不动,一边观察动向,权衡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品行做事。
你想想,在这种背景下,再去硬刚刘备,复刻赤壁之败的话,那可不是开玩笑的。所以说,曹操这时候不想打刘备,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不仅仅是表面的厌战情绪。
讲这个历史故事是为了说啥呢?其实就是想告诉你,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你手里一直握着三把钥匙:接受、改变和离开。
接受不了的事儿,就尝试去改变;改变不了的,要么忍,要么滚——对,就这么直接。
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可能跟所有人一直保持同频共振,价值观变了,不合适了,那就勇敢选择离开,别拖泥带水。
三国里的刘晔就是个聪明人,懂得适时闭嘴,没有像杨修那样“守不住嘴”,最后给自己惹来麻烦。他知道曹操不想打刘备后,很机智地顺着曹操的意思说:“不打了不打了。”
你看,刘晔这才是高情商的表现,懂得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顺应上意,不跟自己较劲儿。
所以回到现实,面对阶段性的关系,面对价值观冲突的时候,你要时刻记得:你有选择的权利。
接受、改变、离开,这三把钥匙你得随时带在身上,该用的时候千万别犹豫。
最重要的是,接受不代表卑微,改变也不是委屈自己。你完全有权为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而做出选择。就像曹操,最后选择班师回朝,其实是为自己和大局的最佳选择。
别被关系中的执念束缚住,像水一样,顺势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