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在困境中,方能看清楚自己的底牌,成大事的人,不是从未失败,而是败后能起,拍拍尘土,继续前行,你要相信后天会更好

文化   2025-01-21 22:47   湖北  

01

人,为什么要经历挫折?

世间诸多美梦,本就不是睡醒就能成真。生而为人,皮肉之下尽是软弱与奢望。未经挫,犹如井底之蛙,以为头顶那片天,便是全部世界。

跌一跤,方才晓得,脚下的泥泞与坎坷,才是真正伴你前行的东西。

人皆怕痛,怕苦,怕摔得鼻青脸肿。殊不知,肉体之痛楚,早晚成灰;心灵之挫伤,反是厚积薄发的土壤。

那些未曾击败你的,不过是在锻造你,教你长些记性,多些思量。

顺风顺水惯了,心气浮躁,眼高手低,迟早会被自己的无知绊倒。

02

智伯,智氏家族嫡子,少年得志的代表。智家在晋国是数一数二的豪族,权势滔天,人才济济。智伯自幼便受家族荫庇,成长在富贵与权力之间。

《资治通鉴》记载,“智宣子卒,智伯嗣”,家族的基业顺理成章传到他手中。

智伯年轻时便展露出非凡的才华,帅师伐郑,“大捷,国人皆贺”。胜利似乎来得过于轻易,不费周折便取得赫赫战功,少年成名,意气风发。

这种早期的成功让他心气愈加高涨,逐渐忘却了世事的复杂和微妙。

然而,正是这种未经磨砺的顺境,使他走向了自我膨胀的深渊。智伯不仅勇猛,而且有智谋,这是他的优点,但也成了他败亡的根源。

作为晋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智伯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与权力,将目光瞄向了赵襄子的地盘,决心一举歼灭赵氏。

《资治通鉴》中记载:

“智伯帅师伐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之,城不没者三版。”

此战,智伯运用水攻之计,将赵襄子逼到了绝境。

03

按照当时的局势,赵家几乎毫无生还的可能,智伯也为此感到得意洋洋,胜券在握。他认为自己已经掌控了全局,胜利指日可待。

他未曾想到,正是这种过度的自信和乐观,让他对潜在的危险毫无察觉。

韩、魏两家原本是智伯的盟友,但面对智伯咄咄逼人的态势和日益膨胀的野心,他们也感到了不安。

韩康子、魏桓子此时已经开始心怀异志。

智伯对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今日晋阳之亡,明日将及韩、魏矣。”

他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可以随意控制盟友,甚至毫无掩饰地展示自己的野心。最终,韩、魏两家选择了倒戈,与赵襄子联合,反过来对抗智伯。

结果是,“韩、魏反之,襄子杀之。”

智伯在最后的决战中被三家联手击败,兵败身死,智氏一族被灭,晋国从此三分。

回顾智伯的一生,他从一个少年英雄,凭借家族的荣光和自己过人的才华,几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却因为没有经历足够的挫折,心性未定,缺乏深刻的历练,最终败在了自己的狂妄和轻敌上。

04

挫折是什么?是当头一棒,是冷水浇背。让你从飘然中清醒,从自满中警醒。

人生哪来那么多理所当然?你所需,未必是你应得。事事顺遂,不过一厢情愿的幻梦。现实是铜墙铁壁,挫折是它的铁锤,砸去你多余的棱角,教你适应,教你成长。

少年得志,未必是福。未经世事磨砺,心性不定,易生骄狂。

老话说,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每一个年岁的坎,都是生命中注定的历练,早一些经历,多一些锤炼,未必是坏事。

人在困境中,方能看清楚自己的底牌。成大事者,不是从未失败,而是败后能起。跌倒爬起,拍拍尘土,继续前行。

这条路上,成功从来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末日。

重要的是,在这无尽曲折中,你能否守住本心,学会坚韧与从容。

所以,莫怕挫折,莫怕摔打。

05

今天的笑柄,可能是明天的谈资;今日的挫败,或许是来日的基石。

天高地厚,世界苍茫,不去碰壁,哪知边界何在?挫折不过是鞋底扎了根刺,痛一时,不至迷失全程。拔掉它,继续走,前面仍有无限风光。

终究,人这一生,苦辣酸甜皆需品尝,痛与乐皆为常事。早些明白,早些看开,少些幻想,多些实际。所谓修行,无非是从挫折中悟出些道理,在现实中找到些答案。人生实苦,但苦中作乐,本就是生活的智慧。


历史崔
历史崔,介绍历史人物的原创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