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道今 | 酷暑炎炎里,旧时苏州人是怎么纳凉的呢?

文摘   社会   2024-08-12 07:00   江苏  

旧时苏州人是怎么纳凉的呢?

酷暑炎炎里


每逢酷暑天气,现代人能用上空调,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夏日清凉。所谓的空调,Wifi和西瓜是夏日的标配。那么在没有制冷技术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避暑的呢?旧时苏州人是怎么纳凉的呢?


01

冰块解暑

清 袁起《瞻园消夏图》中的冰盆

夏日炎炎,“冰”成为解暑的不二法门。早在周代,我国就已有冰窖。古代还有专门的藏冰之所。周王室为确保夏日有冰可用,特设“冰政”机构,冬至伊始,工人凿冰,藏于“凌阴”,待酷暑之时,贵族们便可享用这份清凉的恩赐。


富贵人家还有冷饮解暑。春秋末期的宴席上,达官贵人已能品尝到冰镇米酒。“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唐朝贵公子们携妓纳凉时,冷饮就是他们解暑的佳品。


苏州这座古城,冰的使用历史更是悠久。《越绝书·记吴地》记载,当时在阊门、平门的郊外,曾建有吴王阖闾冰室,用来给食物保鲜。东郊外南山建有越王勾践冰室,每到夏天,勾践还“食于冰厨”,连吃饭都在享受清凉。



苏州人精于制造冰田,寒冬敲冰,及时敲碎保存于冰窖中,以备盛夏之需。到明清,冰块避暑已普及至寻常百姓家。盛夏时节,将一桶冰置于室内深井,凿孔引凉气,厅堂内便有了适宜的温度,仿佛置身于现代空调房。



02

水上纳凉

清 吴大澂《消夏六咏图 》(还砚)

炎炎夏日,水边成了避暑的天堂。明清时期的苏州,亲水避暑成为一项隆重而热闹的集体活动,泛舟湖上,或在风亭水榭中畅饮高歌,或在柳岸树荫下对弈垂钓,都是人们夏日的最爱。《清嘉录》上记载:“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榭,随意留连。”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记述他与芸娘在沧浪亭爱莲居的亲水生活。一轩临流,檐前一株老树,浓荫覆窗,两人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过着文人雅士的浪漫生活。沈复感慨:“人间之乐,无过于此。”


明 文徵明《溪山秋霁图》


苏州的纳凉胜地,不得不提西山的消夏湾。《苏州府志》记载:“消夏湾在洞庭西山之址,深入八九里,三面峰环,一门水汇,仅三里耳。”据说春秋时,吴王夫差不耐暑热,携西施寻佳地避暑,在洞庭西山寻得,消夏湾由此得名。南宋范成大游此地,赋诗赞之:“蓼矶枫渚故离宫,一曲清涟九里宫。纵有暑光无著处,青山环水水浮空。”



03

赏荷纳凉

佚名《宫沼纳凉图》

“大暑赏荷”更是古人三伏天里的传统习俗。纳凉于花香云影,荷风送来凉气和香气,这样的消夏方式,简直如诗如画,叫人艳羡。苏州人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视为荷花的诞辰,这一天,湖上画船云集,箫鼓声声,人们竞相前往荷花荡中赏荷纳凉,场面甚是壮观。《清嘉录》中描述道:“画船萧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豪民富贾,竞买灯舫”,堪称一绝。到了夜里燃灯,灯影月辉波光,美酒管弦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清末诗人袁学澜在《吴中三伏》就写出了这种惬意:“吴中风景好,城市夏偏宜。食物随心便,乘凉逐伴嬉。花篮编茉莉,灯舫映玻璃。”



拙政园,作为苏州赏荷的绝佳之地,其荷花造景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园中的远香堂、芙蓉榭、留听阁等景点,皆因荷花而得名,与荷花的高洁相得益彰。漫步于拙政园的荷塘边,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那份悠然自得的清凉古味,令人心旷神怡,暑气全消。



04

扇子摇风

明 沈周《江亭避暑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夜入明河星似少,曙摇澄碧扇风翻。”避暑之道,古人自有妙计。很早以前,古人降温的主要工具是扇子。这扇子是巧手匠人以竹片编织而成,轻巧而实用,古人雅称其为“摇风”或“凉友”。昂贵一点的扇子则用绢帛等贵重丝织品精编细制而成,美观又轻便。文人墨客多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题字,怡情怡性,情趣盎然。达官贵人旁边常常站着一个仆人扇风,享受着“人工风扇”带来的清爽与惬意。



还有一些常用的生活实物,比如家家户户必备的竹枕、凉席,出门在外的遮阳好帮手——油纸伞。若要劳作,斗笠便是最佳选择。斗笠设计巧妙,有风时,风从缝隙间吹过,带走热量;无风时,热气则通过顶部的散热孔逸出,形成自然对流,为人们带来一丝凉意。



05

避暑建筑

宋 燕文贵《纳凉观瀑图》局部

古时建筑,匠心独运,藏匿着自然的奥秘。唐代一种名为“凉屋”的避暑建筑,傍水而建,巧妙利用水循环原理,驱动扇轮轻摇,将水的清凉之气,徐徐送入室内。或利用机械将水引至屋顶,水从四面顺檐而下,化作“人工水帘”,让凉意弥漫整个空间。然而,这等绿色而环保的避暑之法,多为权贵所享。


刘禹锡避暑的水亭是同种原理,《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曰:“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翠竹环绕,莲花点缀,举目环望,清风徐来,暑热顿去,尽显文人避暑之智慧与雅趣。皇家贵族则有更高级的避暑方式,如康熙皇帝在河北承德建造的避暑山庄,四季分明,夏季凉爽。


西山林屋洞


除了人工建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亦能带来清凉。西山林屋洞的天然溶洞,透凉无比,置身其中,仿佛步入天然的低温空调间,沁人心脾的凉意,令人心旷神怡。



06

冰镇食品

宋代街上卖冷饮的商贩

明代名臣、文学家,也是苏州人的王鏊在他的《姑苏志》中记载:“三伏,市上有卖凉冰。”凉冰是哪来的呢?明清时期,苏州制冰、贩冰的行业十分兴盛。姑苏葑门外有座大冰库,里面设了二十四座冰窖。《元和县志》上记载道:“冰窨在葑门外,设窨二十四座。”



盛夏时节,窨内的冰被取出,街坊担卖,叫做“卖凉冰”,有时还和杨梅、桃李等水果一起叫卖,俗呼“冰杨梅”“冰桃子”。“朱门热客倚,海市冰鲜登”,苏州人喜欢吃鱼,鲜鱼行就用冰块给鱼保鲜,谓之“冰鲜”。另外,于冰盆、清泉、井水里沉李浮瓜,食冰镇果品,则是百姓们司空见惯的消夏方式了。



07

山林避暑

明 文徵明《古树茅堂图》

夏日炎炎,青山绿水间的避暑,成了最自然、最经济的选择。诗人们偏爱登高避暑,他们步出书斋,深入山林,沐浴在习习凉风之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是李白在山林间自在纳凉的舒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王维身处竹林的悠然惬意。


与城市中的炙热相比,树木葱郁的山中成了天然的避暑胜地。元代释英在《山中景》中写道:“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清凉世界。



苏州的山林,树木葱郁,溪水潺潺,是避暑的绝佳之地。百姓们会前往城外的天平山、灵岩山等地,搭建简易凉棚或溪边竹亭,感受山风的轻拂和溪水的清凉。除了避暑,苏州百姓还会进行各种休闲活动,如垂钓、采摘山果、观赏山花等。




四季更迭,岁月如歌。夏日炎炎,酷热难挡,但生活的真谛在于与自然和谐共处。旧时苏州百姓于酷日临照之时,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清凉角落,于炎热中捕捉生命的韵律。在岁月的流转中,他们以智慧和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夏日篇章。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精彩

活动

方志主题的文创产品亮相啦!

其中有印有《苏州府城图》的小夜灯

四季主题的书签等

颜值高,超好看

只要入选精选文章

或精选留言就有机会把它带回家

就等着你来啦!


长期

征稿

以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苏州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土人情、讲述苏州故事为主。

每篇文章字数在2000字以内,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以系列为形式提供稿件。鼓励配原创图片。

来稿一经采用,即支付相应稿酬:

1、原创文稿类:文章首次在微信公众平台发表的署名文章——150元/篇

2、编辑整理类:转载其他公众号上的原创文稿,或者根据已发布的文章进行编辑整理(标注资料来源,不标注原创)——80元/篇

3、图片类 :必须为原创图片,根据图片质量——20~60元不等


电子邮箱: 396487287@qq.com

详情咨询联系电话:68617312

(投稿请点击: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


1、品位街巷|苏公弄里遇见苏东坡
2、金村:耕读慈孝 古韵流芳丨江苏省情影像志·乡土江苏
3、品位街巷 | 文化十全宜人居
4、说古道今 | 李白与吴江
5、说古道今 | 李白与吴江
6、品位街巷 | 丁香巷,一条诗意盎然的巷子
7、千年古城迎巨变  奋楫扬帆谱新篇——从志鉴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苏州发展
8、当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走进苏州市方志馆……
9、成语里的苏州——“顽石点头”
10、千年古城迎巨变  奋楫扬帆谱新篇——从志鉴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苏州发展

在历史的细枝末节中

探寻城市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方志苏州

方志苏州
弘扬地域文化,讲述苏州故事; 展示方志成果,服务社会大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