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三界三杰:吴棠、吴继光和吴绍骙‖明光系列名人

文摘   生活   2024-02-03 20:00   安徽  
 

本期推出的“三吴”均出生于明光市老三界
吴棠为江山社稷不顾安危以死劝谏皇帝停修圆明园
吴继光作为黄埔精英名将恶战在前撤退在后
吴绍骙成功研制玉米育种法受到毛主席接见
都十分了不起
都让人十分敬佩感动和怀念
他们是三界的骄傲
也是明光的骄傲
三篇文稿取材于贡发芹先生《吴棠传》
同时参考明光史志部门和网上相关资料
一并致谢
纸媒有意刊用,需征得作者同意
联系电话13955085678



明光系列名人:吴棠、吴继光和吴绍骙


(1)屡被皇帝点赞的名臣吴棠

如果只是用“清朝封疆大吏”来表述吴棠,还真没说到位。因为在整个同治时期,他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以及陕甘总督左宗棠是齐名的“四大疆臣”,更重要的,他从知县开始就屡次被皇帝“点名”和“点赞”,用15年时间从清河知县成长为四川总督,如此畅达的仕途在整个大清朝代都可能绝无仅有。

吴棠的转折发生在咸丰三年(1853)。这年五月,大清大臣王茂荫向咸丰皇帝推荐刚满40岁的吴棠,随后,咸丰将考察吴棠一事交给熟悉吴棠的地方知府杨以增去办。巧的是,杨以增此前多次保举过吴棠,所以接手咸丰的“交办”自然欣喜不已,当即上疏,称赞吴棠“实心任事,始终不懈”,这才让吴棠有了被天子“知名”的机会。

吴棠出生在明光老三界一个“奇贫”之家,少年无钱供学,只能由父亲“自教”,常借雪光和明月苦读,传为佳话。道光十五年(1835),他考中举人,三十年宦海人生由此开启。他是“寒门出贵子”的典型,因为历经穷苦,所以为官之后勤能为民,正直廉明,“实心任事,始终不懈”,加上老成练达,上下口碑都好。

梳理“贵人”疏荐吴棠的理由,条条精彩,无不直抵人心。他对时值水患中的灾民,多次微服私访,查勘民情,积极倡导捐赠,赈灾济民,甚至收养2000余名弃婴,深受士民爱戴。

他对岁荒盗炽中的盗贼,坚持“首恶必惩”,又能训诲愚蒙,震慑与感化并举。他相信盗亦“赤子”,从宽处置“首恶”后面的“胁从”,深得人心。

最重要的一点,他面对危及朝廷的寇与乱,做到临危受命,处乱不惊,以忠义安民心,以“指天誓日”和“歃血之约”招乡勇、鼓士气,再教以战法,又严明纪律,打得太平军、捻军“闻棠色变”,“淮扬数百里隐然恃若长城”,人心大固,上下称颂。

知县吴棠终于引起了皇帝的关注,当即“降旨垂询”并嘉许吴棠,称其“团练乡勇,深得民心”,说“若令其带勇击贼,必当得力。”吴棠成了“天子知名淮河吏”,一夜之间名闻朝野。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初六,吴棠当上了知州,从七品到五品“连升两级”。此后,他不负皇恩,奋力击贼,屡建战功,成了“以民慈父,为国重臣,天下治平第一人”。

有人说,没有王茂荫和杨以增,就没有后来的吴棠;也有人说,即便没有这两位贵人相助,凭吴棠御寇平乱的耀眼业绩,也会有闪亮的人生。只是人生没有“如果”,吴棠遇到了他的贵人,也正是这样的“遇见”,直接让吴棠进入皇帝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王茂荫推荐吴棠时并不认识吴棠,他的推荐纯粹是出于咸丰皇帝求才心切,出于对人才的重视和公心,而与“私交”和“深交”无关。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名官员能有如此胸怀和伯乐之举,确实难能可贵。

吴棠与王茂荫仅有的一次见面是在同治三年。这年春,王茂荫奔继母吴太夫人丧事,途中与吴棠得以见面。此后,王茂荫在老家歙县义城村清苦守孝。得知情况后,吴棠委派亲信送五百金到王府,被王茂荫谢绝。同治四年(1865)六月二十二日,王茂荫在义城村病逝。“保举,公也;涉于私,则不足为重也。”这是王茂荫谢绝吴棠资助时给吴棠的回函,也是他清廉一生的最后绝唱。

王茂荫是中国近代货币理论家、经济学家,他的货币思想十分超前,更是被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提及,他也因此成为《资本论》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他给咸丰皇帝第一个奏折是主张改变币制,第二个奏折是主张重视人才,而此后的奏折也多是体现在用人理财二端,他也因此成为直言敢谏、声震朝野的名臣。

吴棠是幸运的,幸就幸在,他能得到王茂荫的推荐。吴棠没有辜负王茂荫。三十年宦海人生,他安于地方做官做事,一心为大清的江山社稷着想。阻止重修圆明园一事特别能印证这一点。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轻气盛的同治皇帝决定修建圆明园,恭亲王奕䜣领衔10名重臣随后联名劝阻,同治不给面子,严厉申斥,声称革去弈䜣议政王之衔。此后无一人再敢劝阻和议论此事。按照内务府计划,一年时间完成修复,以此向慈禧太后40大寿献礼。可诏谕颁发3个月,捐得银两只有40万两,仅占所需百分之一,各地都在观望,事情陷入僵局。

打破僵局的正是吴棠。他从四川赴京,晋见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一再苦谏,称内乱虽然平息,国库却早已空虚,百姓亟待休养生息,切不可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他甚至说,“只要停止修园,臣死不足惜。”被“死谏”感动了的这对母子,接受了停修圆明园的劝谏。

咸丰五年(1855)二月,正值国事艰难之际,王茂荫曾犯颜劝谏咸丰皇帝暂缓临幸圆明园。17年后,他保举的吴棠又力谏咸丰之子同治停修圆明园,出发点惊人一致,都是为了江山社稷长治久安,仅此足以使他们名垂千古。

他们确实也名垂千古。王茂荫是,吴棠也是。光绪二年(1876)七月二十日,64岁的吴棠病逝于安徽滁州。清廷念吴棠剿贼功勋,备加优恤,特颁诏书,称其老成练达,办事勤能。慈禧太后特撰祭文,评价吴棠“柱石勋高,栋梁望重”“历始终而勤事,为中外所交推”。

(2)黄埔精英抗日名将吴继光

吴继光是吴棠后人,1903年出生在明光老三界一个书香人家,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崇拜民族英雄。他甚至把原名“吴绍麟”改为“吴继光”,只为了成为家乡抗倭英雄戚继光这样的人。

1937年11月11日,在惨烈的淞沪抗日战场,18军58师少将副师长兼174旅旅长吴继光壮烈殉国,献出了年仅35岁的生命。此后,南京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中将,他成为了戚继光,超越了戚继光,兑现了“生不成名誓不还”的初心誓言。

与每一个英雄的牺牲都让人痛惜一样,吴继光的殉国更让人痛惜、悲愤和震惊。作为黄埔军校教官级精英,吴继光高超的军事素养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让日寇恐惧和愤怒。如果不是一次次攻坚中的勇猛冲锋,就不会招致日寇一轮高过一轮的猛烈反扑,如果不是撤退转移中的主动殿后掩护,吴继光的人生应该不会在35岁定格。

吴继光的战场本不在上海,而在石家庄。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吴继光奉命从汉口率部北上,8月初,刚与日寇在石家庄打响战斗,忽然接到命令,要求他率部火速转头开往上海。

危急的战场需要强人,吴继光被来回需要,就是因为他是强人,当时的上海更需要他。早在1920年底,吴继光就追随孙中山出生入死英勇作战,表现出出众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素养,这也是孙中山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时任命吴继光为教官的原因。但吴继光没有不满足于教官,他更希望能以“黄埔学员”的身份拥有一次“系统学习”,于是辞去教官,考入黄埔二期,成为唯一一位既是黄埔教官又是黄埔学员的“双料黄埔人”。

吴继光的军事素养看似生来就有,其实不是。从决定效法戚继光的那一刻起,他就每天习文弄武,苦攻骑技拳术,以一身武艺期待报国机会,直到毅然抛家别妻投奔孙中山参加革命。

黄埔的“双重”滋养,让吴继光的军事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在随后的东征和北伐中,他战无不胜屡立战功,3年不到就由黄埔毕业时的上尉连长升到了团长。

1931年,吴继光得到18军军长陈诚的赏识和重用,先是担任14师82团团长,很快调任中路军总指挥部少将特务团团长,1934年走马上任18军98师292旅少将旅长。“男儿立志出乡关,生不成名誓不还”,就是这年中秋聚会时吴继光当众吟诵的诗句,他的豪迈气概打动了在场的全师团以上军官。

不久,蒋介石嫡系部队选调精干力量,吴继光入选,成为18军58师少将副师长兼174旅旅长。当时的58师师长是蒋介石的亲信俞济时,吴继光想赢得俞济时的认可并非易事。好在,吴继光带兵有方,部队很快威武起来面貌一新。有一次检阅部队,俞济时随机抽出一个连上台,吴继光不看名册竟然从连长到士兵、从一班到九班一个不漏地点出全连官兵的姓名,令俞济时极其惊讶深表敬佩。从此,吴继光成了俞济时的左右膀。

吴继光没有愧对高层的倚重。在随后的两广讨伐中,174旅创造了7天徒步千里的奇迹,不仅行军速度居全军之冠,战斗力更是惊人。这也是他抗日之初奉命奔赴石家庄,而在淞沪抗战打响后又被紧急调回上海的重要原因。

一到上海,吴继光就奉命晋见京沪警备司令兼前敌总指挥张治中中将,接过“进攻日本租界”命令后,吴继光迅速指挥部队逼近日军,避开日军每天数百架飞机和数百门大炮轮番轰炸,与日军展开了近在200米的反复肉搏战,终于在8月17日夜一举攻克八字桥,进而攻进日租界,完成了前敌指挥部交给的任务。此役是一场伤亡惨重的胜利,被称为“扬军威一战”。

就在这时,处于极为重要的枢纽位置的罗店失守,174师奉命增援,招致了敌人的猛烈反扑。吴继光不顾危险靠前指挥,同是明光老三界的程海山营长借着炮火掩护,一举冲向枪林弹雨,终于在一天一夜的浴血奋战后攻克罗店,缴获战利品4000余件。这一重大胜利顷刻传遍上海,全国各大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罗店战绩”,大涨了军民抗战士气。

因为伤亡惨重,174旅被调出休整待命,罗店交由另一部队接防。日军不甘心罗店失败,再次强力增援,8月25日,接防部队蔡炳炎旅长带队向日寇冲击,壮烈殉国,罗店再次失守,日军正越过罗店向深处进攻。前敌总指挥张治中派11师迎敌,又命14师增援,形势极为严峻,休整中的吴继光毅然投入战斗,指挥部队率先冲向敌人,终于把凶恶的敌人杀回罗店。此后,吴继光与罗店敌军数次拉锯战,相持3个月之久,极大地牵制了敌人,为淞沪抗战也为粉碎日寇之前的狂言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战事推进,日寇其他战线连连得手,形势变得万分危急。10月25日,中国军队被迫战略转移,吴继光174旅奉命掩护主力部队转移。面对艰巨的任务和重大责任,吴继光布下疑阵,干扰敌机,精心指挥有生力量,层层堵击尾追之敌,直到把自己置入再无退路的绝境之中。11月5日,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从两翼包抄,对174旅实施“钳形”夹攻,此时如果先行撤离,那会是得以逃生的“最后希望”,但吴继光毅然放弃了撤离的机会,选择与他的士兵战在一起,一起坚守在“后卫”的位置上,直到友军全部撤离,直到他自己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11月11日21时,58师少将副师长、174旅旅长吴继光在掩护仅剩的部队突围中被日寇炮弹击中,这位战功卓著的黄埔精英壮烈殉国。他走了,一位何其优秀的将才就这样为国赴死,他让我们悲伤,也让我们自豪,更让我们深深怀念。

(3)中国杂交玉米之父吴绍骙

吴绍骙是吴棠的又一个后人,他比吴继光小2岁,1905年出生在明光市老三界一个“九世以儒为业”的书香世家。“九世以儒为业”,该是怎样厚实的一个传承和沉淀?吴绍骙很好地回答了这个疑问。

1929年夏季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1934年9月以位列榜首成绩考取留学美国公费生,这是吴绍骙的“学习简历”。100年前的旧社会,能上两年私塾就已经很好,吴绍骙能能上中学,上大学,还考到欧美留学,搁在现在都是难得,那个年代更是罕见,倒也为他主攻玉米育种、成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做了一个理由充分的注脚。

1938年11月,吴绍骙学成回国,他的博士论文叫《玉米自交系血缘与其杂交组合之间的关系》,确实难懂,难懂是正常的,否则怎么叫博士论文?怎么因此被学术界尊崇为二环系联合创始人呢?

归心似箭只为了报孝国家,但当时中国正全力抗战,吴绍骙有家难回,设法绕道香港、海防和河内,经滇越边境回到昆明,再经人推荐辗转到贵州农改所,这是他研究玉米育种的第一站。

从江南到北国,从高校到田里,吴绍骙先后在柳州、成都、南京、苏州、开封、郑州等地落脚,做试验,拿数据,写论文,做推广,形成了一系列玉米育种最新成果。1949年11月,吴绍骙应农业部特邀,参加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他的《利用杂种优势增进玉米产量》专题报告,引发强烈反响;1950年1月7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他的报告。这是“杂交玉米”第一次向全国发声,表明吴绍骙开辟了这项研究的先河,是玉米研究成果的持有人,也是第一人。

全国多地随后而来的玉米育种实践证明,吴绍骙的理论成果是正确可行的。1950年3月,农业部召开玉米专题会议,吴绍骙应邀参加并主持制定《全国玉米改粮计划(草案)》,吴绍骙的建议写进了计划,获得了通过。此后,受农业部委派,吴绍骙驻点“玉米大省”山东指导玉米杂交种选育,指导推广新品种大量应用,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达到前所未有新高度。

“洛阳混选一号”的出现,让玉米增产达到3成以上,标志吴绍骙的研究进入“自交系间杂交种”新阶段。倍受鼓舞的吴绍骙趁热打铁,依据河南和广西的实践结果,大胆提出利用南方冬季温暖条件,尝试“北种南育”,“玉米自交系异地培育理论”就此出炉,立即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学术界推崇。1959年11月全国作物育种工作会议,1961年12月中国作物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佬,1962年2月全国玉米科研工作会议,都邀请吴绍骙作“玉米异地培育”报告。玉米异地培育方法在全国广泛推广运用,吴绍骙中国玉米育种开拓者的历史地位就此奠定。

从1965年开始,一大批玉米育种工作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然育种大温室海南,从事育种和种子生产。更大的意义在于,“北种南育”从玉米开始,逐渐扩大到高粱、水稻、小麦、大豆、棉花以及瓜果蔬菜,大大缩短了农作物品种更新周期,大大加快了农作物良种繁育进程,这对高我国农作物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几乎同时,吴绍骙发表论文,直指玉米“双交种”的弊端上。在大量研究和试验之后,他大胆提出用“单交种”代替“双交种”,并在1962年山西太原全国玉米研究工作会议上提出这一主张。河南新乡农科所率先自育出“新单一号”玉米单交种,率先推广“单交种”小麦1000万亩,不仅生产程序简单,而且增产增收。这之后,“单交种”在全国有效推广。

至此,吴绍骙成为中国“玉米杂交制种”首倡人,中国“玉米单交种代替双交种”首倡人,中国“玉米异地培育”首倡人。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大会和河南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20多项,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农业学术界泰斗,中国玉米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吴绍骙玉米制种领域的重要贡献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1962年春天,吴绍骙十分荣幸地被约请到中南海怀仁堂,十分荣幸地与毛主席、周总理同桌进餐。席间,主席和总理亲切询问吴绍骙工作情况,总理还含笑握着吴绍骙的手,嘱托吴绍骙“大办农业,多为祖国培育良种!”莫大的褒奖让吴绍骙永生难忘,也是他一生矢志玉米制种研究的不竭源泉和最大动力。(本期图片取自网络)

欢迎转发【登峰日记】原创文章
祝大家晚安


作者介绍


张登峰,乡愁作家,安徽全椒人,微信公众号【登峰日记】主理人。一直在公务员战线挥洒激情,拥有明光市多个岗位履职经历。长期关注基层和乡土,坚持书写烟火人生,文字干净优美,直抵人心。新著《文字的力量》第二印持续热销中。

往期 · 推荐

01生产队的记忆 ‖ 登峰日记

02 小菜园的恩情 ‖ 乡村记忆

03娃多人家的好玩事 ‖ 乡村记忆

04 远去的土墙草屋 ‖ 登峰日记

05卖粮那天 ‖ 乡村记忆

06 割麦栽秧两头忙 ‖乡村记忆

07向麦田跪拜 ‖乡村记忆

08 村庄爱情:瘦堂哥与他的三个女人‖登峰日记

09 给每块田起一个名字 ‖乡村记忆

10 猪菜连着的小确幸 ‖乡村记忆

11 乡村记忆:看青人“拐子爹”

12 乡村爱情:闯深山物色媳妇  穷光棍自我救赎

13 近亲结婚:范家老三的爱与痛 ‖ 登峰日记

14棉花温暖的旧时光

15 村庄换亲:“手心手背”到底牺牲谁 ‖ 登峰日记

16乡村爱情:两姨哥让“妻” ‖ 登峰日记

17 渐行渐远农家肥 ‖ 登峰日记

18外婆家的炊烟 ‖ 登峰日记

19 回望村庄走空的过程

20农家门口的草堆 ‖ 乡村记忆





扫二维码|关注【登峰日记】

登峰日记
只管写是了,其他都交给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