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武叔和老武婶 ‖ 乡村记忆
文摘
生活
2023-08-05 20:30
安徽
一直是在压着写,写好了也试着压缩,但没能压得下去。更多乡村记忆在后面,欢迎扫码关注【登峰日记】,不会错过。村里的老武叔和老武婶
张登峰 /文
01
老武叔为人和气,与人相处总是嘻嘻哈哈,所以,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他。因为读了几年书,加上一米七五瘦高个,让老武叔看起来像是一个民办教师。他也确实有过一次“民办教师”和“生产队长”二选一的机会,因为选择了后者,这才有了后面一个接一个的“小惊喜”。老武叔的最初出道得益于自己会种菜。还是大集体时候,他从外地引进山药,采用“山岗挖槽”的种植办法,一举成功。后来因为缺粪施肥,山药很难长大,又改种洋葱。与山药比,洋葱对肥的依赖性小,一亩地上千斤不成问题,洋葱喜获丰收,家家分了好几箩。1980年村干部改选,老武叔以最多得票当选村支委,与老书记竞争书记职位,老武叔与老书记互投1票,另一个女支委投老书记1票,这样,老书记2票,老武叔1票,老书记连任村书记。秘密投票谁投的谁,这可是“内幕”,老武叔却是一清二楚。他说,是女支委自己坦白的,她说她没投老武叔的票,因为她与老武叔沾上“表亲”,她说,关键时刻她不能不讲原则讲关系。老武叔当上了村会计,算是一个“实权派”,只是这一年已经分田到户,村干部怎么当,老武叔不太清晰,他需要摸索。于是,每天到“大队部”上班时,总是一手拎着公文包,另一手扶着肩上的一担粪桶,他要赶在下班后从村校厕所里挑一担粪回来种菜。没有化肥的年代,农家肥异常吃香,城郊农民成群结队进城买大粪,一路上都是一个接一个挑大粪的人,像一道“风景”。靠着一天一担大粪,老武叔广种辣椒和芹菜,把小菜园经营得有声有色,老武叔成了村子里种菜高人。菜多了,就想到了卖。在当时,这是个很难得的念头。因为卖菜人普遍有“怕丑”心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很长时间里,农民买卖物品不被允许,分田到户后,虽然市场有了松动,农民养的鸡鸭和种的蔬菜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卖了,但市场有限,“阴影”还在。那时候,村里人赶集都要受到限制。周边5个乡原先每个月的逢集时间尽可能错开,东乡3、5、8,西乡就是2、6、9,每月逢的集加起来有10多个,赶了东乡的集还可以再赶西乡的集。但这显然要耽误上工时间,于是新办法对赶集时间作了制约性调整,调整的结果是,5个乡的逢集时间统一改成每月5号和10号两天,而且每次赶集都要请假,否则就要扣工分。在逢集日子还没有恢复3、5、8和2、6、9之前,老武叔综合考虑面子和市场因素,决定到60公里之外的邻县卖菜。他想到了乡邮政所送信表哥的自行车,他想借用。在当时,全乡自行车也不过两三辆,特别精贵。当晚,他跑到乡邮政所向表哥提出借车,表哥虽有迟疑,考虑到借车是去做大事,便没有拒绝。他再三叮嘱和强调,一定要在下午上班前还车,不能耽误送信,否则,那可是丢饭碗的事。到了家,老武叔就忙碌起来。他先是拿掉车上惹眼的绿色邮包,再将两包新鲜辣椒绑在车后,然后连夜启程,赶到邻县菜场时天还没亮。因为菜品好,老武叔的辣椒卖得还算顺利,2毛1斤,一共卖得十几块钱,这是老武叔闯市场的第一桶金,在一个鸡蛋六分钱、一斤猪肉7毛9的年代,这桶金算是一笔大收入了。来不及数钱,也来不及吃饭和喝水,老武叔就马不停蹄地往回赶,他要赶在下午上班前还车,可紧赶快赶3个多小时,还是误了还车时间。邮政所的表哥等不到车,急得徒步下村送信去了。老武叔骑着车跟后边撵,他逐村寻找,终于找到了又急又气的表哥。老武叔遭到表哥一顿责骂,满心愧疚地步行1个多小时走到家里,瘫软在床上,算一下,已经12个小时没顾上吃饭和喝水了。借自行车卖菜就干那一次,此后,老武叔卖菜改成了拖拉机。拖拉机车厢大,一家菜装不满,老武叔就拿出一点车厢给邻居,等于是两三家合租一台拖拉机,成本则按菜的多少由各家分摊。也有人家图省事,直接按“进价”把菜兑给老武叔,老武叔把菜卖了挣差价,他成了“菜贩子”。老武叔的经营意识早已有之。1978年早春,老武叔家建房子。为慰劳瓦匠,老武叔花11元钱买了一只羊。让老武叔异常惊喜的好事随后出现,他挂在墙上的那只羊皮竟然被人以10.5元价格拿走。夜里,老武叔兴奋得不能入睡,他对老武婶说,1只羊11元,羊皮竟然卖了10.5元,那不就等于5毛钱买一只羊吗?要不是亲身经历,谁能相信呢。天亮后,老武叔二话不说又去买了一只羊,上次是吃,这次是卖,只是吃没问题,卖有了问题,问题出在市场管控严,不让卖,这也不奇怪,否则,能想到“买羊卖皮”这样好事的一定不止他一个。但即便如此,老武叔这次连肉带皮还是赚了12元,对比当时每人每天10分工值3毛钱来讲,卖羊一笔就相当于一个劳力40天不吃不喝挣得的工分钱。老武叔卖羊这个事还是传了出去,于是有人警告他,要是再倒退两年,他能因为这个事挨一顿批斗,现在尽管不搞批斗了,但这个事也属于倒买倒卖投机倒把范畴,不许再干。一顿告知,吓得老武婶大惊失色,老武叔卖羊一事就此作罢。即便随后市场放开,老武叔买羊卖皮这个事也没再干过,就因为市场放开,干的人多了,羊肉哪哪都能买到,羊肉和羊皮都没有起初那么值钱了。干不成大的买卖,老武叔把心思重新放到田块打理上,每天照旧跟着拖拉机赶集卖菜。看老武叔忙得欢,老武婶开始坐不住了,她说她也要做生意。老武叔看着老武婶,一脸的狐疑,在老武叔看来,老武婶一字不识,不能做生意。老武叔的判断向来很准,只是这次他犯了一个主观主义错误。他认为不识字的老武婶做不来生意,但结果是,老武婶竟然是一把做生意的好手,她甚至成了全村第一个在街上立足的人。一番猪血子摊位的细致调研,老武婶敏锐发现,一瓶水能做5、6碗猪血子,一个下午至少用水5、6瓶,而且,那一溜小吃摊都需要用水。所以,老武婶把自己的生意定为“卖开水”。她这么定还有一个理由,就是烧开水卖不需要识字,只要卖水地点选在学校附近,学生打开水必将是一个稳定的“刚需”。看老武婶坚决,老武叔迅速给予支持。1982年暑假快结束时,他沾上村干部熟人多的便利,先是凑齐450元从邻县买回一个烧柴禾的二手锅炉,又在学校附近租一间刚好能放进锅炉的小草屋,老武婶锅炉房就此开业。让人惊喜的是,老武婶的“开水生意”真的红火起来,最火的一天卖了700多瓶,直接进账15元。照这个势头,一个月就是400多元,与坐机关每月几十元工资相比,真的是要强“八倍”了。老街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青石板证实着老街的老。从南到北,大约有40多个小吃店分布在老街两旁,店都不大,都是一两张桌子、两口小锅的那种。更多的是“小吃摊”,一个简易锅灶,上面放一口铁锅,锅灶烧的是柴,锅里的油正咕嘟冒泡,猪血子、臭豆腐干在里面翻滚,围着灶旁小桌子小吃的人几乎不断。小吃生意好,用开水就多,有老武婶提供开水,小吃店省得再烧,而且花钱少,性价比高,等水的人围成一堆,逢集高峰时,为水争吵也是不可避免,卖开水成为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好生意,几乎成了全家扶持的重点,一度还夺了老武叔卖菜这个光环。好景持续两年。两年间,一直没有第二家茶水炉出现,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一个炉子少说也要大几百元,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再一个原因是,“2分钱一瓶水”的生意一直没被看中吧。而真实情况是,一个二手茶炉500元左右,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挣回成本。竞争出现在第三年。也是这一年暑假,街对面一家上了一个新茶炉,他们家起点高,上来就烧煤,烧煤的好处在于热量大,人不累,晚上还能封起来。老武婶受到启示,决定烧煤。她让老武叔去工商所找人,通过人找人,终于找到煤建公司买回1吨计划煤。1吨煤29.5元,这对老武婶来讲不算什么,她一天卖水就能进账10元钱,两天就能收回一个月的烧煤成本。问题是,两家一起卖开水,每天的收入明显下降。竞争让商机凸现出来,恍然大悟的人们跃跃欲试,一年不到,老街就有7家干起了茶炉烧水卖这个生意,1985年暑假来临前夕,趁又一个旺季还没开始,老武婶贴出一个告示,让出了自家的茶炉和店面,就此结束了茶水炉生意。见惯了每天有钱进家,老武叔和老武婶再也回不到只是种菜的耕作生活,他们写信向在外的亲戚求助,把老街做得不错的几个生意人请到家里咨询,围绕能干什么转了好几天的脑筋,终于发现,到常熟进服装是个不错的门路。可常熟在哪,车怎么坐,对于不认字的老武婶来讲,困难可想而知。老武叔决定陪老武婶走一趟,可老武叔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他们先到的无锡,找到在无锡做工的弟弟,让弟弟指引路径。从无锡到常熟,他们乘的是弟弟工厂到常熟拉货的厢式货车,一路免费,不用操心。只是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必须被锁在车厢里,确需出来时,就敲击车厢,司机会随即停车。第一趟常熟之行非常顺利,常熟无边无际的商品大市场更是让他们兴奋到惊呆。那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卖什么的都有。他们先看衬衫,可是衬衫专柜足有100个,让人看不过来;再看鞋子,也是几十个柜台的各式鞋子迎面而来。听口音,南来北往的全是外地人,原来,身外早已经换了人间。太多的选择,一时竟不知进什么货好了。结合平时对老家男女穿着的观察,老武婶负责选货,老武叔在一旁长眼审核,随手记下每件衬衫的价格,不时合计一下价格,把握着口袋里的“银子”够进货和两个肉肩扛得动两个原则,两个人终于选好了两包衬衫。一人一包扛到火车站,这才发现被单包裹的两个大包实在太“肥”,根本挤不进狭窄的车门,要是硬往车里拖拽,又怕扯坏了衬衫,无奈之下,老武叔跑到候车室小卖部买了2个化纤袋,他们将2包衬衫匀成了4包。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还在沉睡的村子。第二天开始赶集。当时每个乡的逢集频次增加了不少,基本恢复最初的差异化逢集模式,这为老武婶卖衬衫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是,因为没有车子,全靠徒步,从一个集赶到另一个集并不容易,多数时候只能就近赶集。一切比想像的好,4包衬衫15天就卖光了。连本带利进账850元,直接赢利300元,相当于以前一个月的卖水利润,这还只是15天的利润,要是按1个月进3趟货推算,那岂不是“小千把”的赚头?老武婶这样想,越想越兴奋,迫不急待地找到卖菜回来的老武叔,她说她要自己去常熟进货,他继续去卖菜,两个人分开来忙,多挣一点。老武叔同意了老武婶的请求,他不敢再小瞧老武婶了,因为老武婶已经不是一字不识的人。常熟进货回来,她在老武叔帮助下做了一些强化训练,不但能写自己的名字,还能写出自家的住址,她还强记了“常熟”“无锡”“衬衫”这些非用不可的字词,她还在口袋里装上一张证明自己身份的卡片,这些都为她独立闯天下壮了胆量。那之后,老武婶跟火车去,第二天跟火车回,半年不到,竟然把“跑常熟”混成了“跑大路”一样的随意。随意归随意,辛苦却是不争的事实。人背肩膀扛,货进多了扛不动,货进少了不过瘾,还有就是,衣服变化快,进多了,赶不上时髦,会卖不出去,就算赶得上时髦,一个集的购买力也终归有限,要想扩大利润,只能穿梭在多个集市卖衬衫,买一辆自行车就这样被提上日程。那还是凭票购物的“计划年代”,搞不到票,有钱也买不到车,更何况,一辆自行车一百好几十元钱,供销社主任三、四个月的工资加到一起也不过这个数,5000斤稻子卖给粮站也只能换到一百来块。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哪个农家能舍得花这个钱。但老武叔要花这个钱,因为他确实到了万不得已时。说到票从何来,老武叔立马眉飞色舞起来。原来,他是从马鞍山田主任那里搞到一张“凤凰18”轻型自行车的票。他说,田主任原先是一家报业的记者,他们是在一次专题采访老武叔种田有方时彼此结识的。老武叔说,在买到自行车的当天,田主任电话打到了村部,报告了这一喜讯。也就是这次通话,老武叔临时决定将“凤凰18轻型车”改成“永久51加重车”,为的是能载货下乡跑村路。老武叔说,从火车站取到自行车的那一刻,整个人兴奋到飘了起来,以至于自行车条没紧,气没加,骑上就往家里跑。他说,路上遇到一个熟悉的女人,直接就让她坐上来,此后,两个多小时没停车,而那条几十公里的石渣路,至少也有三个又长又陡的坡,真心的不可思议。接下来的几天,老武叔成了老武婶学骑自行车的“专职陪练”,在摔了几跤后,老武婶终于领悟到了“眼往前看”“不慌不忙”这些骑行要点,终于练就了一身“车技”。那之后,骑车赶集卖衬衫成了老武婶的“文学形象”,老武婶成了村里的“风云人物”。这一天,当裁缝的闺密找到老武婶,说自己在无锡有一个专卖布头子的“好头绪”,因为她也不识字,想与老武婶结伴跑无锡。凭直觉,这是一个商机,因为家家户户做鞋子都需要,于是,两个不识字的女人一拍即合,不光人结伴,生意也捆在了一起。按照约定,每次进货时,她们俩一人拿出一样多的钱放在一起做成本,然后就是每天赶集了,赶周边的10个集,一个不少,一天不停。老武婶是对的,布头子当真是一个能赚钱的商机。她们把上秤称回来的布头子重新拾掇整理,把方方正正大一点的“布头子”挑出来论尺卖,“论斤称”变为“按尺卖”,利润瞬间翻番,100元的投入甚至能获得100元的利润。有意思的是她们的分钱模式,她们是先分成本,再分利润,而且是当天的利润当天分。老武婶说,先把成本分了,等于定心丸吃到了,剩下的全是利润,然后是每进账一笔,就是多一笔利润,看着每天分钱,打心眼里觉得喜滋滋地有奔头。“布生意”的饱和时间发生在1988年。因为“饱和”,两个人合伙干已经挣不到钱,但是,一个人干还是有赚头。于是,春节刚过,老武婶与老武叔商定,将衬衫生意连同本来就是闺密提议的布头子生意一起让给跟她合作的闺密。退出“布生意”,老武婶感觉到少有的轻松。一路走来,老武婶作为六姐妹中的老大,她先是放牛放到13岁,然后以“童工”身份参加生产队劳动,当时每天只有5分工,比一个壮劳力少一半,就这样一年一年往上升,一直干到出嫁。虽然不识字,虽然上帝关了她的一扇门,却给她开了一扇窗,让她成为全村第一个上街做生意的人。几年的闯荡,老武婶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已经有资格有条件躺着生活了。可是,老武婶心有不甘。想想也是,自己还年轻轻的,又赶上了好政策,真不能坐吃山空。想到这,老武婶放下水杯起身出屋,骑上那辆还正过劲的永久自行车,找到正在地里锄菜的老武叔,说出了继续做生意的想法。知妻莫如夫。老武叔停下手里的活,两个人坐在田头,相望着,沉默着。“你主要是被不识字耽误了。”老武叔先开的口。“我不识字咋了,不识字还不照样把衬衫卖得呼啦啦的?”老武婶不服气的回了一句。“你要是不服这个气,那我还真有个生财路子。”看着眼前的豆子和芝麻,老武叔说出了一直在盘算的一个想法,说得老武婶不住地点头。老武叔说的生财之道是开一个小杂粮收购部。他认为,家家都种有芝麻、绿豆、红豆、瓜籽这些小杂粮,以前小杂粮都是自家种,自家用,不当好,现在不一样了,特别是城里人开始重视小杂粮,小杂粮的市场前景一天比一天好,比起卖服装,收小杂粮是农家人更容易上手的事,唯一担心的就是老武婶不识字,各种小杂粮价格不等,算账收钱是一个问题。既然老武婶不怕,老武叔随即到镇上买了一个计算器,从教认“加减乘除”和“小数点”开始,手把手教老武婶算账。老武婶也是聪明,通过图示,很快记住各种小杂粮的价格,也很快能在计算器上操作两个数字相乘算价格了。老武婶在老街原先卖茶水的附近租了两间屋,又请人写了一块“小杂粮收购点”牌子挂在门上,小杂粮收购就这样开始。见熟悉的老武婶又回来了,很快就有人围过来说话,隔一天,就有乡里乡亲陆续把小杂粮送过来。遇到逢集,老武叔过来看店,老武婶骑着那辆加重自行车,带着一杆大秤和一只计算器,将收购点前移到马路口,见人就谈小杂粮,遇到卖粮人,老武婶现场上秤,然后一手付钱,一手收货。很快的,其他入口也有了别的小杂粮收购点。这也是必然的,任何一个生意你能做,别人也能做,就像当初卖茶水。好在,家家户户都种小杂粮,一个收购点肯定“吃”不掉。当然,各家小杂粮终究又不是太多,芝麻、黑瓜籽这些更是精贵,不少人卖粮之前就称过重量,遇上克斤扣两的人,他们会转身走人,就算有的捏着鼻子认亏吃,下一次决不会再卖给这个人。老武婶的生意一直红火,这与她一贯讲诚信分不开。她是一个忠厚人,知道卖粮人的不易,从来不干扣秤压级这样的没良心事。因为诚信经营,她的收购规模越做越大,工商所把她的收购点升格为“小杂粮收购中心”。凭着货真价实和诚信经营,老武婶的小杂粮收购干到了今天。漫漫三十年,她的芝麻已经打进山东崔麻子香油这家百年名企,她的绿豆更是与安徽明龙酒业建立“绿豆酿造”金牌合作,有效带动整个区域芝麻和绿豆两大基地稳步发展,也为老武婶的收购中心健康运营提供可靠的保障。从狼狈慌乱的第一次卖菜,到第一个进到老街卖开水,从惴惴不安的第一次到常熟进货,到第一家“布头子生意”欣喜开业,直到第一个开起了小杂粮收购中心,每一步都是一个大的进步。最难的莫过于卖菜这一步的跨出。这是一次“从无到有”的开头,而开头又总是最难。又想起父母卖鸭子的那一个让人伤感的开头。1982年夏天,电影《少林寺》在县城热映,万人空巷的火爆场景传到村里,父母决定蹭一次电影的热度到城里卖鸭子,从家到城足足三、四十公里,他们选择挑着鸭子步行,父亲挑10只,母亲挑6只,天亮时赶到县城菜场。可没想到的是,那么漂亮的麻鸭,一共只卖掉2只。已近正午,太阳正烈,如果再将鸭子挑回去,人和鸭都不堪重负。父母作出又一个重大决定,他们将鸭子放进通往老家的老河,两个人一人把着一边,他们要把鸭子赶回家。河道九曲十八弯,不知比公路远出多少里,宽阔处,河面像一面湖,鸭子看不到方向,不知道何去何从,父亲就冒险涉水赶鸭。中午启程,夜里到家,悲壮了十几个小时。尤其是夜晚赶鸭,是怎样看见的,又都经历了什么,想想就满腹委屈。到底是开放之初,鸭子市场还不够繁荣,还是父母下的工夫不够?如果逐个饭店认真推销会怎样?或者忍痛削价,会不会有吃货心动直接把鸭子留下。无论怎样,都不至于为了十几只鸭子受了两茬的罪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鲜明印记,也都有自己的局限,因为这个局限,想改变现状很难,这也是鸡蛋六分钱一个、猪肉7毛9一斤持续数十年的原因。相比起来,老武叔和我父母敢突破束缚迈出“第一步”这本身就是可贵的,更多的人是没想过,更看不到。也有的人是想过,也看到了,但是没看出深意,没看中。老武婶“2分钱一瓶开水”这样的营生一定是没几个人能看上,否则,就不会等到几年后才冒出几个竞争人。“有钱难买早知道”,这是太多的“诸葛亮”事后的感慨。正是因为“当时不知道”,才会让太多的人在商机出现的时候丝毫无感,最终错失商机,徒留遗憾。这样的例子其实一直在出现。房地产就是突出的一个。那几年,房价一天一个样,如果知道房子只要建起来就能卖得掉,如果知道房价能飙升成后来的样子,很多有钱人一定会毫不犹豫投身房地产,“房产富翁”会因此多出多少也不可知。而对于“没钱阶层”,相信他们借钱也会买几套房子等着翻番增值。遗憾的是,很多人一次次错失了发财的良机。机会就是这样,倏忽即逝。而一旦消失,“赚头”就小得多。老武婶告别卖开水生意后,新起来的那7、8家卖水户效益普遍不好就是明证。类似的例子还有。那是1991年这样,母亲听说蚌埠二马路市场有卖各色价廉物美小商品,于是在熟人带领下赶往,毛线、袜子买了一堆回来,然后走村串户挨家推销,每次都卖个精光,可好景不长,这样的“热销”局面很快消失,因为市场开始发挥作用,流通渠道日益发达,“小供给”形态只能暗然退出。这样看,老武叔是幸运的,他似乎总能捕捉到机遇,又把握住机遇,他对市场的驾驭好像总是恰到好处,不早不迟。细想,也不全是。老武叔和老武婶的最精彩处就在于,他们敢想敢干之后的精于调整、变通和坚持。他们小杂粮收购中心干了几十年就是最好的例子,相信类似的收购不会没有竞争,但他们守住了初心,打出了品牌,也就能长盛不衰了。站在火热的当下回望过往,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农民老武叔和不识字的老武婶能在出路逼仄的年代,用接近笨拙的摸索和超出普通人的意志力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并由此产生一组精神的意义和精神的力量才最是可贵。而另一些人,他们试了,闯了,或许没有大的成功,但作为探路者,他们开启了农民走出田野的先河,成为见证和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农村、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领军人,从这个层面看,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值得尊敬,都是闪闪发光的有意义的存在。【本期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转发【登峰日记】原创文章
祝大家晚安
张登峰,安徽全椒人,现居明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明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资深媒体人,头条文章签约作者。长期关注基层和乡土,坚持书写烟火乡愁和生活日常,文字干净质朴,情感真切,又总能妥帖克制,直抵人心。一直在公务员岗位挥洒激情,历任宣传部副部长、报社总编辑、电视台台长,微信公众号【登峰日记】创始人、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