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和善良:明光人的性格养成

文摘   生活   2024-04-12 20:58   安徽  
 

当年,太多逃难人来到明光,虽然自己少吃少喝,但明光人还是慷慨给吃,给喝,给田种,给房住,给温暖,表现出骨子里的善良和包容,如今,面对支持我们发展、有恩于明光的广大客商,明光人视他们为亲人、为他们提供“保姆式服务”也就容易理解并不足为怪了。明光人的包容和善良答案就在这里。




包容和善良:明光人的性格养成

张登峰 / 文

个地方的文化总是具有自己的特色。明光文化从不成型到逐渐清晰直到被广泛认同,一定与生在这里的人、发生在这里的事以及滋养这一方人的这方水土紧密关联。

明光多名人,故事也多,但从文化形成的高度看,有些事还需要沉淀,还没有对我们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有些影响对当下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的推动意义,那就称不上“文化”,最多就是一个记忆。

文化关乎“自信”,这是挖掘和提练地方文化的意义。而要讲清楚明光文化,“朱元璋”“汪道涵”“明光人抗战”“明光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江淮分水岭分界线”这些“明光元素”自然就成了关注的重点,因为他们是明光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载体和源头。

—1—

“帝乡”让明光人充满自豪感

明光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明文化的起源,明光也因此拥有“帝乡”美誉。“帝乡”对于明光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明光人一直在努力,努力绽放自己,努力做出无愧于“帝乡”称号的辉煌业绩。

1.朱元璋出生在明光二郎庙

公元1328年10月21日,明光城北赵府村二郎庙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当晚,庙外天空五色云气,如火光灼天,一幅天子问世景象。40年后,当年的男婴真的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大明王朝开创者朱元璋。

明光人对朱元璋的亲切感更多源自彼此间的“血脉亲缘”,因为朱元璋的外公、外婆和母亲都是明光津里人,所以,朱元璋的身体里流淌着明光人的血,他的基因一半是明光的。

而在朱元璋成长过程中,明光人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0岁之前,朱元璋一直在津里和官山一带放牛,这个时期的许多玩伴后来成为他的大将和大臣。如果说三岁看老,朱元璋正是在明光的私塾课堂里开始启蒙开启心智,并一天天强大起来。

站在朱元璋出生的抹山顶上,看着不远处朱妈妈晾晒朱元璋尿布的“尿布滩”,几百年前一代帝王留下的气息仿佛还在,那些从不同角度彰显朱元璋少年神奇的故事又一遍跃然眼前。

那是一个午后,朱元璋与玩伴们耍过了头,结果,他放的牛把东家的秧苗吃掉一大片。那时候的秧苗都是直接撒播,农人不会插秧,也想不到插秧。朱元璋一时也没想出逃避惩罚的对策。半夜里,朱元璋突然想到外公移栽白菜来,一骨碌爬起冲向秧田边,趁着月光将稠密处的秧苗分出一些栽到“空白处”。意外的是,这片栽下的秧苗不但长得旺盛,长出的稻子也更多。消息传开,一片哗然,朱元璋发明的“栽秧”就这样推广开来。

少年朱元璋的影响力一天天大了起来,他成了玩伴们的主心骨,玩伴们挖到野菜、采到莲藕都会主动分他一些。这天中午,玩伴们突发奇想,想宰一头小牛解馋,大家的眼睛眼巴巴地望着朱元璋,等着朱元璋发话。朱元璋思忖半刻,批准了大家的提议。按照朱元璋吩咐,大家将牛尾插在一座小山的石缝里,然后派人去向牛主人报信,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主人当然不信,赶到现场查个究竟,当他伸手来拽牛尾时,一声逼真的小牛叫声传来,原来,这“牛叫声”是事先躲在山洞里的朱元璋模仿出来的,一贯迷信的牛主人以为是山神在保护小牛,加之突然电闪雷鸣,不敢再做计较。宰牛吃这个事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全是这样的经典流传,都是对少年朱元璋满满的崇敬和怀想。但是,战乱频频的元末生活很难一直这样安稳下去。1338年,刚满10岁的朱元璋告别了放牛日子,开始了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全新生涯。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的宿命,一个带着使命而来的人必然奔向属于他的时代。

2.朱元璋追封明光亲戚

苦难始于朱元璋痛失父母和兄长,之后,他被迫为僧,以求活命。转机始于24岁那年,朱元璋投奔红巾军,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从此一路所向披靡,直到统领全军,直到自立吴王,直到1368年在南京称帝,被尊为明太祖。

帝位30年,朱元璋不负众望,被称为“洪武之治”。明光人更在意的是朱元璋与明光的联系。明代开国将领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世代居住明光集;称帝后,朱元璋下旨在凤阳建明皇陵,在盱眙建明祖陵,在南京建明孝陵,先后对明光的亲戚们一一追封,追封他外公为扬王,大姐为太原长公主,二姐为曹国长公主,二姐夫李贞为陇西郡王,而今,这些久远之前的追封成为明光人对一代帝王最真切的念想。

朱元璋对明光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他让明光成为“帝乡”,一张响亮的名片,以至于明光人在自我介绍时,通常会拿出“朱元璋出生地”这6个字做补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同家里有一个让人自豪的孩子,自豪的一对父母总是走路带风,干活不累,脸上洋溢着从不消退的激情。朱元璋带给明光人的正是这样的自豪,他成为一份提醒,提醒明光人对得起“帝乡”的称号。或许,这才是“帝乡”带给明光最大的意义。

3.明光人无愧于“帝乡”

40年前,“大江南北走一走,好喝还是明光酒”,明光特曲、明光大曲和明光二曲“三曲合唱”,无可争议地雄霸大江南北,以明光酒为代表的明光工业方兴未艾,明光在改革伊始崭露头角。

30年前,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明光成为安徽当时仅有的6个县级市之一,与朱元璋出生有关的“明光”二字正式成为明光市名,其实力与用心都在其中。

20年前,一批新兴产业风起云涌。消防车稳居全国前三强,以螃蟹主打的水产业跻身全国百强,明光成为全省、全国水产大市。

10年前,明光城市建设成为“黑马”,让人眼前一亮。“主干道退让50米”,新城区框架时代感十足,城市规划受到国家表彰。城市绿化与建设携手成为“大手笔”,成为明光内外赞不绝口的响亮名片。

3年前,明光进入攻坚克难决胜时刻。明光上下一手攻全国文明城市全面争创,一手攻高铁、机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一手攻“光伏”“绿色涂料”“高端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凹凸棒基新材料”和“艾草及绿色食品”这“五个百亿产业”从蓝图变现实,明光正在奔向更有希望的高度。

—2—

包容的明光收留太多的逃难人

明光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所以明光人既有北方的耿直,又有南方的温润,这是明光人性格养成中的地理因素。比较起来,明光人的性格具有不同于北方和南方的独特性,而最大的特点在于明光人的包容与善良,这是南北交融的结果,是黄河文化、淮河文化与吴文化共同养育的结果。

1.逃难人在明光落脚

70年前的一个深秋,黄河下游溃堤,沿淮钱西村一下子涌来几十个“外来人”,他们是顺着淮河一路“漂”来,一群无家可归的“黄泛区”灾民。

稻场上的草堆成了灾民们的栖身之处。他们白天出去要饭,晚上回到草堆旁休息。每天如此。

下雪了,队长腾出几间牛棚让他们过冬。开春了,队里给每个人分一块荒地开荒种菜。再往后,他们与本村社员一道下田干活挣工分,最小的一个孤儿当上放猪娃。几十个人的要饭营生从此结束。

他们说,一起出来要饭的有成百上千人,大家结伴往前挪,途经一个村庄就丢下一些,同时划定各自的“要饭范围”,尽量减少“给饭人家”的压力。

这是明光接纳无数“外来人”的其中一次。来自山东、河南、皖北和苏北的灾民们,像落户钱西村一样,或迟或早地融合到明光沿淮的每个村庄。

这之前,明光还接纳两次上规模的集中迁移。一次是在皖南山区旱灾后。因为旱情严重,树皮都被啃光了,喝水更是问题,山上人被迫离乡,最终落脚在明光南部山区,嘉山集、自来桥和张八岭最多。

另一次发生在江南战乱时。大量北伐军占领扬州一带城市,市民们有家难归,被迫逃难,也是一路找来,最终落脚在明光。

难民迁移没有就此完结,因为口口相传,一批接一批外乡人闻讯而来,明光外乡人年年增加,外乡人占到了“半边天”。

为什么会是明光?

这又要归功于明光特殊的地理位置,因为地理优越,让明光有山有水,还有丘陵和平原,农作物种类相对丰富,饥荒严重年代,明光沿淮乡镇至少还有胡萝卜充饥,这让饿了很久的逃难灾民们眼前一亮,纷纷把明光视作“救星”。

而更重要的在于,明光人无条件地接纳了他们。同样是“生性豪爽”,明光人的豪爽有明光的特点,特就特在明光人不欺生,不排外,特在对弱者饱有本能的同情。“张口不骂老年人,抬手不打外乡人”“有本事斗强,没本事欺弱”“好东西给外人吃,让外人说一声好”,这是明光长辈对晚辈常说的话,也因此,乐善好客成了明光人招牌式的价值观。

2.多方融合给明光带来的变化

难民大量涌入,明光人多了,人多地少成了矛盾,却也因此开启了沿淮乡村大规模开荒种田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北方人能吃苦,皖南人会种田,逃难来的人更加懂得珍惜和勤奋的意义,他们连天带夜忙耕种,在荒芜变绿中感受着家的味道和播种的希望,也让明光的农耕文明得以光大。

与北方人不同,流入明光的南方人不少人有技术,懂经营,没过多久,明光集市上就有了他们的身影,他们开澡堂,修钟表,刻私章,开糖坊,当篾匠,做木工,渐渐成为一道特点鲜明的“风景”,有效触动了明光人的经商意识,为更多的人走上经商路,为明光集市繁荣做出了贡献。

就像是一夜之间,明光人的结构出现了大变化,外来的年轻男女更像是一股清流,当本不是讨饭人的他们丢下讨饭棍,便回归到了他们本来的模样,他们与明光本土的年轻男女有了碰撞,大跨度的联姻在明光如雨后春笋,由此带来的必然是人的基因大变化,他们的后代许多有了出息,成为政界和商界的能人,不能不说这是南北融合的可喜成果。

3.南北交融后的文化影响和明光人性格的养成

外来人增多最先改变的是口音。一个村庄一个口音的格局被外来人改变,村里人先是对外来人的口音感到好奇,小孩子会跟着学,大人们之间的交流由“听不懂”到“听得懂”,再由“听得懂”到一个人同时会说两个地方话,最后是“合二为一”,各自原有的“水腔”和“山腔”演变成大家通用的“地方话”。

丰富了方言是外来人推动的又一个变化。“哎哟喂,你看你炸(毫不掩饰的骄傲)得汗”“你看你哂(sai,二声,故意高调)的噢”,“一板觉(一脚)把你拍到天上去”等等,都带有浓郁的淮河特色,因为基因强大,这些方言总会让明光人脱口而出。

更多的方言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了,体现为南北方风格兼有的意味。“你该(gai,二声)的”(你干嘛),“剋饭”(吃饭),“杠家”(回家),“管筋”(管用),“个是的汗”(是不是呀),“多咱(zan,轻声)子”(什么时候),“板掉”(扔掉),诸如此类,都是明光人说得最多、最具标志性的方言。人在他乡,能在茫茫人海中听到“你该的”“多咱子”,立马就知道那是明光老乡,倍觉亲切。

文化融合是人的融合带来的又一层的变化。区域性极强的“泗州戏”和豫剧成了许多明光老人的爱,而江淮之间专属的黄梅戏和庐剧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入迷。这些家乡的味道,这些刻在身体里的记忆,已经随着口音的改变而大面积融合,推动了明光文化在传承中光大。从层层“村晚”到明光春晚,从纯粹的“剋街的吃”到“剋BA”篮球赛,都是精彩的案例。

文化融合还体现在“非遗”的丰富上。表现农村迎娶习俗的《传代》,以及以土龙求雨为主题的《南曹双龙》还带有明显的“明光味道”,更多的“非遗”要么杂入了中原文化的粗犷与奔放,要么就是吴文化的温婉与含蓄,像“丰收锣鼓”和“柳巷钱杆子”都是满满的皖北和豫东特色,而端鼓、流星赶月和明光剪纸都带有浓郁的江南色彩。现在,它们都在明光广为传播。

南北融合,文化互通,明光人的性格在悄悄变化。因为骨子里的豪爽,明光人帮助“外来人”从不犹豫,让受难中的“外来人”倍觉感恩,当豪爽的给予遇到充满感恩心的“外来人”,“外来人”会回报更多的豪爽,明光人的“豪爽”因此少了“翻脸就打”的蛮横,多了北方汉子的柔情。“顶着锅盖卖,不欠人情债”是对明光人的“豪爽”最朴素又深情的解读。

明光人的豪爽还体现在讲大局、讲道理、讲原则上。当年修淮河,占用当地群众数万亩耕地,可为了把淮河修好,明光人二话不说,顾全了这个大局。此后,在数次防汛的紧要关头,明光人都默默选择撤离,情愿淹了自己家园,也要保住沿江的工业。这种纯粹的厚道与高尚,又岂是一个“豪爽”所能涵盖?

—3—

向上向好:明光文化的最高级

明光上溯远古,历史悠久。夏、商、周分属扬州、徐州、青州,春秋战国分属吴国、楚国,居“吴头楚尾”。汉初置县,北宋改招信县,元末并入盱眙,明属凤阳府泗州盱眙县,清属直隶泗州盱眙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嘉山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明光撤县设市。

见证明光文明的文物和遗址众多。淮河故道新石器遗址是迄今发掘的明光境内最早人类活动遗址。此后,商代尿布滩遗址、津里汉墓群和南朝浮山堰遗址被相继发掘。位于女山湖镇老街的宋代嘉佑院、火神庙和清代古戏台,位于自来桥镇的元朝古桥自来桥,位于明南大横山的元朝法华禅庵塔和兴慈宝塔,位于苏巷镇戴巷村的清代太和桥和老大郢的桑家祠堂,位于明南大辛村的辛氏庄园等重点文物,均得以保存。

推动明光最初繁荣的是津浦铁路。宣统三年(1911)九月,号称“全国铁路第二”的津浦铁路南北接轨,次年,1009公里的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明光有了铁路。在封闭的晚清,上海的繁华源源不断地注入明光,其意义自然不是一般。

让明光人提起就温暖的“铁路故事”很多,周边6、7个县从明光赶火车是其中一个,从明光火车站中转货物是另一个。在运输靠水路、出行靠马车的年代,火车无疑是一个让人羡慕的高度,明光火车站成为“繁华”的代名词。

明光人的穿着时尚起来,上海当天流行的穿,两天后就传到了明光,用不了多久,上海的美就在明光并通过明光传播开来,明光成为江淮地区美的中转地。

明光的美当然不局限于对穿的引领,更多的在于能够快捷承接上海文明的辐射。因为上海人助推和上海文明给明光人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明光的工厂一天天多了起来大了起来。五金厂率先在全国研制开发电磁炉,进入国家农用汽车产品目录的拖车厂,第一家引入绩效考核的毛巾厂,产品销售到上海、北京和天津的针织厂,起步很早的皮鞋厂,酱油醋和豆腐乳堪称一流的酱品厂,等等,明光成为若干工业产品标准的制定者,明光的工业之强令人赞叹。1994年明光撤县设市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明光人对发展的期待更加强烈。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明光更是抓住长三角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主攻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招商引资,明光的投资吸引力越来越强,投资明光的人越来越多。一大批大企业、好企业落户明光,明光因此进入发展快车道。

到2023年,明光园区已累计入驻工业企业600余家,聚集了龙利得智能科技股份、浩淼安防科技股份、三棵树涂料、嘉宝莉科技材料、九洲工业、美达伦光伏等一批知名企业。许多企业投完一期、投二期。光伏、涂料产业聚链成势、集群发展,加速挺起明光工业脊梁。更让人震撼的是,龙利得包装、瑞尔竞达、利拓智能、都铂新材料、九纲机电等12家企业直接把总部从大城市搬到了明光。明光区域竞争力越来越强,在全省季度“赛马”、皖北“两个加快”考核中站稳前列,民营经济考核获省优秀等次,更是入选“安徽县域综合实力十强”。

为此,明光市全力打造“亭满意·一嘉亲”营商环境品牌,坚持“服务企业就是二次招商”,“做企业不分红的股东”,坚持把企业的“关心事”当作政府的“关键事”,“局长走流程”“建立深度服务清单”“促进本土企业供需对接”“绿卡服务一卡通”“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一企一警”“建立营商环境监测站点”“微信扫码通道”,一系列创新都是从企业的视角来优化营商环境,让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将心比心,“能办事、好办事、办成事”在明光蔚然成风。明光环境影响力越来越强,“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

2020年安徽省营商环境督查组到明光暗访,暗访8家企业找不足,面对企业一致点赞和赞不绝口,督查组变“暗访找不足”为“明察找经验”。此后,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点名表扬明光;在全省营商大会上,省长点名表扬明光;明光服务企业的经验做法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命运,明光人的群体性格决定着明光的发展一路向阳。当年,面对逃难来的众多灾民,缺吃少喝的明光人都能给吃,给喝,给田种,给房住,给温暖,表现出骨子里的善良和包容,如今,面对支持我们发展、有恩于明光的广大客商,明光人视他们为亲人、为他们提供“保姆式服务”也就容易理解并不足为怪了。【文中图片由王冰、胡万里、梁福新、王绪波、张洋拍摄提供,压题图片由冷荣亮创作,一并致谢。

欢迎转发【登峰日记】原创文章
祝大家晚安


作者介绍


张登峰,乡愁作家,安徽全椒人,微信公众号【登峰日记】主理人。一直在公务员战线挥洒激情,拥有明光市多个岗位履职经历。长期关注基层和乡土,坚持书写烟火人生,文字干净优美,直抵人心。新著《文字的力量》第二印持续热销中。

往期 · 推荐

01生产队的记忆 ‖ 登峰日记

02 小菜园的恩情 ‖ 乡村记忆

03娃多人家的好玩事 ‖ 乡村记忆

04 远去的土墙草屋 ‖ 登峰日记

05卖粮那天 ‖ 乡村记忆

06 割麦栽秧两头忙 ‖乡村记忆

07向麦田跪拜 ‖乡村记忆

08 村庄爱情:瘦堂哥与他的三个女人‖登峰日记

09 给每块田起一个名字 ‖乡村记忆

10 猪菜连着的小确幸 ‖乡村记忆

11 乡村记忆:看青人“拐子爹”

12 乡村爱情:闯深山物色媳妇  穷光棍自我救赎

13 近亲结婚:范家老三的爱与痛 ‖ 登峰日记

14棉花温暖的旧时光

15 村庄换亲:“手心手背”到底牺牲谁 ‖ 登峰日记

16乡村爱情:两姨哥让“妻” ‖ 登峰日记

17 渐行渐远农家肥 ‖ 登峰日记

18外婆家的炊烟 ‖ 登峰日记

19 回望村庄走空的过程

20农家门口的草堆 ‖ 乡村记忆





扫二维码|关注【登峰日记】

登峰日记
只管写是了,其他都交给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