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记忆‖留在心底的卖菜时光
文摘
生活
2023-09-16 20:30
安徽
每周一篇村庄记忆,每周六晚上8点半准点推送,欢迎关注。如确需删减,需征得作者同意。联系电话13955085678。【当年一起从上海来我们安徽的插姐插妹,图右未拿手机的是作者】1969年初,我插队安徽农村,6年后我与老卢结婚成家。老卢从小读书,18岁参军,因为会乐器,在部队当了8年文艺兵。1976年儿子出生,老卢也退伍回乡,一家人团聚。一起生活的还有我70多岁的婆婆和待嫁的小姑子。我在村校任民办教师,每月除了8元钱工资,还有一些工分补贴。当时,口粮是按工分和人口分的,我家人口少,工分少,分的粮食不够吃,米面细粮总是上季接不到下季。我最怕吃玉米饼子,嚼在嘴里咽不下去,经常饿得没精打彩,最瘦的时候只有70多斤。当时还不允许做生意,家里很少能见到钱。干一天活挣10分工,值2毛钱。2毛钱能买1斤稻子,合7两米,按照1人1天吃1斤米计算,1天挣的工分还填不饱自己的肚子!家里没粮,袋里没钱,日子过得很艰难。可我们不甘心贫困,吃饭睡觉都在想“发财”的点子。老卢还有一个姐,嫁在几里之外的老街上。她那儿人多地少,家家都种菜园,靠卖菜贴补家用。一天,老卢兴冲冲地从她姐家回来,进门就说他有好点子了,说我们也来开荒种菜,卖菜买细粮吃,说她姐教我们种菜,还支援我们好菜种。说干就干。眼前能种菜的,只有门口那片自留地了。新盖的草房出场很大,我们围了一个足有4、5分地的大菜园。当晚,我们兴奋地睡不着,盘算着春天种西红柿,5月份上市卖,卖来的钱把青黄不接的饥荒度过去。麦收之后,再种一季大白菜,大约能收1万多斤,2分钱1斤,一季也能收入300多元,一个冬季的大米就有了。想着容易做起来难。一个晚上想出的主意,付出的代价却是整整一年的艰苦劳作。从菜籽下地,到长出满田大白菜,大约要2个多月。我们在菜园边上挖了一个小水池,从大沟里引水浇地,可大沟里的水根本不够用,老卢就跑到100米外的大塘里挑。听老卢姐说,气温越高,浇下冷水,菜才肯长。老卢就从正中午烈日当空、太阳最毒的时辰开始,每天挑水浇菜,100多桶水挑下来,几乎是水桶不离肩。后来嫌扁担麻烦,老卢干脆用手提。一桶水足有50多斤,满满两桶水提起来直奔菜园,当地的“老把式”都被他吓住了,直喊后生可畏!为了冬天能吃上大米,老卢也是拼了。一个夏天过去,老卢的后背和两个膀子都脱了层皮,那双拉京胡的手,被土磨水泡粗糙得能磨砂,原本帅气的“小白脸”变成了大黑汉。大白菜小的时候是小青菜。种子随手撒在地里,长到3、4寸的样子,我们就开始间苗,就有小青菜吃了,炒吃,熬汤,吃不了送人吃。大约个把月后,小青菜长大了,外层的叶子又宽又厚,里层开始包心,大白菜有雏形了。挑那些长得大的壮的,开始留菜,拉开距离,给每棵菜培土施肥,一菜园留菜2000来颗,长大就是大白菜了。那两年,老天爷眷顾我们,一直风调雨顺,气候适宜,连虫害都少,很少打农药,既省钱又省事。终于等到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菜园里绿白相间,一颗绿叶包白芯的大白菜在秋色里争相比美。我和老卢望着满园的大白菜,所有的辛苦劳累一抛干净,脸上和心里被喜悦占满,我们成功啦!快到霜降节气,我们开始贮藏大白菜了。先把大白菜挨个连根挖起,轻轻剥去外面的老叶子,能吃的熬菜汤,太老的喂猪,还有亲戚要了去腌菜。再找一片朝阳干燥的拐角,平整出稍高于地面的一片平台,把初步打理过的大白菜一颗紧挨一颗整齐码好。最后盖上厚厚的干稻草,静等隆冬到来,卖个好价钱。只是,把大白菜变成能数的钱,还有一段艰苦的坡要爬呢。卖菜的最佳季节是在农历十月下旬寒冬来临时。菜园里白霜一层,除了几排葱,什么都不长了。小塘结着薄冰。放眼望去,田野里只见黄土枯草,不见一点儿绿色。而这个季节,多数农户都猫在家里烤火、闲唠,过着每天两顿稀饭的日子。一个生在上海、曾经娇生惯养的娇女孩,却要帮老公推1000多斤重的一车菜,徒步20多里到县城卖菜,想想都佩服自己。那年头,农村见不到农用机械,动步都是肩挑人扛,连毛驴拉车都很少见。我们第一年种西红柿,都是老卢用两个笆斗挑,两个笆斗足有100来斤,硬生生颠20多里路到县城卖,想都不敢想。后来我们和他哥两家合买一架板车,我们买两个车辘轳,他哥做车架子,一板车能装2、3百颗菜,大约有1000多斤。卖菜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到菜园抱出白菜,一颗颗清理烂叶,削去菜根,然后整齐码在板车上,再盖上稻草。做好这一切准备,静等上路。从我家走到县城最快也要2个多小时,所以,必须凌晨4点钟起床,这样才能赶在市民买菜时间到。凌晨4点,窗外一片漆黑,只听见呼呼吼叫的西北风,气温在零下10度。我把孩子抱到婆婆床上,婆婆把孩子裹好,起来给我们弄吃的,油炒饭,煎豆腐白菜汤,这可是家里最好的待遇了。吃饱喝足,裹紧棉袄,戴上帽子,我们出发。我们家离公路近。盖房子时是我选的位置,因为我喜欢看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无数次想像着,坐上汽车回上海的情景。出村50米是条乡间小路,大小土坑,凹凸不平,跌跌撞撞地过了小路,就到达直通县城的公路了。上了公路就是一段下坡路,经过一座架在涧湾溪水上的桥,前面就是长达6、7里的小慢坡,这是一段开始拼体力的艰苦路程。随着坡度的加大,老卢拉车的姿势成了45度,前腿蹬,后腿弓,头快要碰到膝盖了,奋力往前挣着。我在后面猫着腰,跟上他的脚步,使出吃奶的劲往前推,一步不用劲,车子就会倒退。越往前走,车子越重,那感觉就像在往前爬。我们就这样爬爬停停,将近一个小时终于挣扎到了坡顶,浑身是汗,眼冒金星,喘着粗气,两条腿又酸又重,一步都不想走了。再往前走是慢下坡。老卢一人扶着车把,慢慢往下溜,我放慢脚步在后跟着,想乘机休息一下。但很快凉意袭身,被汗水浸湿的内衣贴在身上冰凉冰凉,不由得只打冷颤,赶快裹紧衣帽,大步走起。一路陪着我们的,是一勾冷月和稀疏星星,还有就是刺骨的寒风和冰冷的白霜。我们紧跑慢赶,终于赶到县城。这时候,天也亮了,直接往菜市去。我们的车停在搬运站门口,里面有家属宿舍。因为菜品好,引起一位老伯的注意,他招呼我们去他家烤火,送热水给我们喝,还帮着吆喝,说我们家的菜好,又干净又便宜。后来才知道他是搬运站的经理。一车菜能卖20多元。我们收拾完一堆毛票,也没舍得花一分钱买东西吃,就接着往家回。车空了,口袋有钱了,腿也不觉得酸了。老卢招呼我上车坐好,他拉着车,一路轻松往家赶。一个冬季,我们辛苦跑了10来趟,挣了300多元,一家子终于吃上了饱饭,还有了一点余钱。1979年底,我等来了招干进城的机会,从此告别种菜卖菜的生活。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许多记忆都被岁月冲刷干净,可不起眼的大白菜,那些辛苦又温暖的卖菜时光,却在我心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大白菜帮我度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坎,陪我走过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让我心存感激,并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欢迎转发【登峰日记】原创文章
祝大家晚安
张登峰,安徽全椒人,现居明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自由撰稿人,头条文章签约作者,【登峰日记】创始人兼主理人。